演训采访报道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
摘 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民卫队“合作-2019”联合反恐演练201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结合此次演练采访报道经验,本文对军事演训采访报道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事演训报道;传播效应;人员配置;联合作战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民卫队“合作-2019”联合反恐演练201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这是中吉两国同类部队首次举行联合反恐演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前方报道组5人,全程参与了此次联演采访报道,10余天不间断持续采访报道,得到了参演部队和媒体同仁的一致好评。结合此次演练采访报道经验,本文对军事演训采访报道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策划,求新求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大军事演训中的宣传报道工作更是如此。内容策划,作为报道先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充分准备,下好先手棋,想问题之所难,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才能应对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状况,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打乱仗、打败仗。此次联合演练的中方代表队,代号“山鹰”突击队,是武警新疆总队组建不久的一支新质反恐特战力量。这是一支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部队,初次亮相便被赋予同外军联演联训的任务,无疑给此次报道增加了更大难度和不确定性。如果前期策划一味固守旧思维,套用旧标准、习惯旧视角来阐释新事物,极易造成行文不新颖、角度不独特、印象不深刻等问题。与此同时,不去真正“弄懂”“吃透”这支部队背后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只写写单纯的消息稿,整个报道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深刻性和思辨性。
基于这种理解,接到演练报道任务后,我们就开始提前谋划,上网搜索有关资料线索,罗列提纲制定采访计划,开小组短会集智集力……联合演练正式开始的前两天,又及早出发,一路辗转来到“山鹰突击队”驻地,对该部队部队长王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较好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心中有“谱”,稿件的整体思路、撰写速度、成文质量,都有了较好保证。
二、嵌入一线,深入采访
任何好新闻的采写都应该是在深入一线的基础上完成的。就中吉联演而言,前方报道组从始至终贴近实际、贴近演练、贴近官兵,力求每天的采访挖到“真金白银”,每天的图文通稿精彩纷呈,保证日常报道,也要另辟蹊径。
此次联合反恐演练,全程跨度近10天,昼夜不间断连贯实施。演练区域地形复杂,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报道组有时要随演练部队东奔西跑,有时要按演训计划连续奋战,有时要和参训官兵一起摸爬滚打,非军队媒体同行直呼这次报道是件“苦差事”。在这种情况下,新华社前方报道组所有成员发挥出了一名合格战斗员的精神,主动请战、铆在一线、跟进采访。为了采撷到中吉官兵鏖战大漠的精彩故事,我们顶着烈日,忍受高达60多摄氏度的地表温度,跟随部队徒步行军10多公里,深入沙海、野地宿营进行采访拍摄,连夜写出《“山鹰”出击 大漠砺剑》一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载,收到较好反响。
再以我们在《参考消息》上整版刊发的《“山鹰”突击队天山亮剑》一文为例,文章包含大量该队从组建伊始到转型重塑期间的鲜有耳闻的生动故事,成为吸引受众眼球、切入新闻主题的关键“楔子”,也成为各家媒体报道中独一无二的“重头戏”“抢眼稿”,凸显新华社独家报道的鲜明个性。
三、狠抓质量,多出精品
近年来,武警部队持续加大与各国同类部队联合反恐演训演练的力度,“合作”系列已成为实战化训练品牌。而军事演训作为部队日常训练的特殊呈现形式,是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尤其是涉及到与外军联演联训时,提升报道质量对推进新形势下演训向实战化转变、提升战斗力,传播好中国军队良好形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严密的逻辑“骨架”和丰富的“血肉”是打造精品的首要条件,为了保证作品富有美感、动感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对面上和点上的东西认真核对,精心组合。前期准备和采访时,我们共整理出1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仅可供编写的“点”也有20余个,虽说可“泼墨如云”,但我们一直坚持“惜墨如金”,只为将素材用好用足,让演练报道充分深入。
撰写《“山鹰”突击队天山亮剑》一文时,前方报道组的几名成员,连续数夜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赶稿,5000余字的通讯,推敲再推敲,力求语言准确,经得起推敲。如标题,我们用了“天山亮剑”这一形象化的词语;如关于演练中大漠追剿战斗的场景描述,我们改了不下10次。在涉及到有关数据的表述上,我们还找到有关部门领导层层核验力求准确无误。与此同时,撰写全程中,每天收集整理报道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每一处标点,每一个短句,都要通过集体开短会的形式,商榷无异后才会增减改动。这篇通讯经过反复增删,推敲润色,数易其稿,才“打磨”出了最后的模样。
四、整合资源,高效传播
西方传播界有个“水波纹”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媒介报道应该像潭中的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军事演训报道亦是如此,要实现对同一新闻题材全方位、多角度、最大化的利用,应使这一新闻事件以不同样式,在不同媒体介质和栏目中被反复使用、传播,满足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大程度增强综合宣传效益。
此次演练,我们借助新华社这艘新闻航母,采取了多线路、多平台的方式全方位进行报道,形成了以新华社为主的强大报道合力。一是中外多语种同步报道,先后刊发涵盖英文、阿文、泰文、法文、俄文等5个外语种类的报道9篇,其中英文特稿被新华社对外部评为一周最佳稿件;二是融媒体多层次报道,每篇坚持图文同步、精彩互动,尤其是把每日图片通稿、短视频一并放在重要地位,剪辑制作的《吉尔吉斯斯坦士兵眼中的“合作-2019”》4分钟短视频,播发10多个小时,点击量即突破100万人次;三是动态报道和纵深报道相得益彰,既抓好动态报道更新,又不遗余力推出深度报道,既播发通稿,也做好专特稿及客户端呈现,在《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刊发图文整版,《瞭望新闻周刊》再做深度解析。全程报道分阶段、分批次、分线路,充分展现出武警部队聚力练兵备战、忠实履行“两个维护”新时代使命任务的新作为、新风貌。
五、联合作战,合心合力
做好重大军事演训报道,离不开一个得力的报道团队,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协作。全媒体时代,记者面对的是众多传播终端,必须具备传播的复合能力,还要具备多媒体思考能力,即能在现场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分采访内容,匹配网络、视频、报纸等不同传播载体和终端,并熟知各传播终端的特点等。此次联演报道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团队报道优势,形成了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文字和摄影记者牵头,吸纳总社对外部记者、《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部队骨干在内的5人小团队。每天坚持上午一个晨会、傍晚一个晚会,其他时间,彼此通过网络全天候联系,为整个报道出谋划策。联合作战模式,团队有机粘合,构成一种蛛网状的交互合作关系,每个人都可为报道提供信息、背景、观点等。这种良好的业务交流和讨论氛围,激励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干劲。
视频《吉尔吉斯斯坦士兵眼中的“合作-2019”》,素材整理和现地拍摄都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报道组没有“单打独斗”,而是有效整合部队现有人力资源和资料库,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本片,最终打赢了这场演练场外特殊的“报道战”。
六、恪守纪律,坚守底线
重大军事演训是对我军作战理论、指挥机制、装备性能、训练水平、战备状态等战斗力要素的全面检验。精彩的军演报道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支撑,越是详尽的细节、数据和有冲击力的信息,越能提升报道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大量关键数据和“底牌”信息都属于军事情报,一旦泄密危害巨大。因此,保守军事秘密也是军演报道的红线和底线。在此次演练报道中,我们严格落实三级审稿制度,对审稿程序进一步规范,确保发出的导向正确、内容万无一失。
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保密规定细则,明确采访、编辑、审查各个环节各类人员的保密职责和失泄密责任,杜绝出现采编审环节脱节现象,并依托报道组成员互相审稿,对内容进行反复查看,建立起“我的稿件我负责,他人稿件我有责,集体稿件我尽责”为主的工作机制,切实把保密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真正将可报道的内容、海量的信息碎片,拼成一副完整的演训画卷,全方位展现在受众面前,将提取出的具有情报价值的涉密信息和保密内容,牢牢地关进了保密箱。
(作者单位: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武警江西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