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建设性新闻视阈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探析

作者:■徐汇博

摘 要: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理念被国内媒体广泛地纳入新闻报道当中。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探析建设性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理念被国内媒体广泛地纳入新闻报道当中。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也出现了建设性新闻理念。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负责任的媒体更注重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法,而无良媒体则为收割流量而将问题大肆渲染。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探析建设性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对社会负责的新闻。

一、建设性新闻的内涵

在我国,将建设性新闻理念融入媒体的报道中一直是我们所倡导和坚持的。建设性新闻不仅暴露问题、揭发问题,更注重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让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从受众角度而言,建设性新闻帮助受众更积极地面对社会问题,而不是使受众处于消极、无力的状态。总的来说,建设性新闻理念更注重新闻的“建设性”,而非“冲突性”。

建设性新闻关注的问题通常包括政治、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社会冲突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起到了监测、整合的作用。在传统新闻理论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定位在客观性原则的约束下,充当新闻事件中的“旁观者”,只客观报道事实,不干预社会现实。而建设性新闻打破传统新闻观念的约束,要求新闻从业者转变置身事外的角色定位,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提供解决困境的思路,承担起“推动者”的角色。

二、建设性新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发挥的作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主动从媒介中寻找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的最根本的生命与健康,是公众最密切关注、最渴望了解的。人们接触建设性新闻不仅出于对掌握信息的需求,更希望看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主动发声建言,给受众带来更多应对危机的信心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事件的突发性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急于寻求解决办法却又无力应对,自然使消极、负面的情绪滋生、蔓延。建设性新闻的出发点,是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案或经验,给予困境中的受众以希望。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报道的《“增兵”火神山》、新华社报道的《疫苗正在研发!告诉你30条好消息》和澎湃新闻报道的《架设空中走廊!航空工业向武汉紧急空运医疗物资》等,这些报道便可以归类为建设性新闻。又如一些包括医生、学者在内的自媒体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防疫知识—“正确的洗手方法”“如何正确戴口罩”“正确使用酒精”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软新闻”,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一系列以武汉热干面和其他全国美食为主角的萌漫画,为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人们减压,唤醒人们的积极情绪。

(二)有效辟谣、降噪,阻止“信息疫情”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事件本身又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一些“伪科学”往往容易戴上“科学”的帽子以假乱真,并且如今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渠道更多元,就会给谣言提供便利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导致人们生活在疫情下的“后真相”当中。如“喝高度酒可预防感染”“可在家使用新冠试剂盒自测病毒”等谣言肆意扩散,更有“双黄连”口服液遭到疯抢导致群众性聚集现象发生,对疫情防控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仅发布信息是不够的,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高度建设性报道,帮助受众通过正确的行动来减轻疫情的影响,同时也为受众辟谣、消除噪音,阻止“信息疫情”的蔓延。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如果媒体报道的解决方案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可能会造成受众理解偏差、不当行为等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因此,媒体在进行建设性报道时更应注意深入调查、科学实证。

(三)客观、公正报道,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除了及时传递疫情信息,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外,媒体还应捕捉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问题并引发讨论,促进相关部门以问题整改倒逼责任落实,这也是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段村干部在广播中“强势喊话”告诫村民回家隔离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随即出现了一系列效仿“硬核管理”的现象,“堵路”“封村”“侵犯个人权利”等粗暴执法行为让疫情防控管理变了味,导致基层民众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北青深一度” 微信公众号报道的《东召庄村的“封村令”》,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全面、客观、公正地展现事件各方的真实想法,为疫情管理提供反思。在报道中建设性地去反映问题,目的是促成问题的解决。但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媒体的持续关注,真正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而不是只报道问题,只揭露冲突和矛盾。

三、共同目标:做对社会负责的新闻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曾提出传播具有三大社会功能,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媒体应发挥环境监测功能,在疫情发展的过程中观察环境的变化,随时向公众发出警示,同时发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纽带作用。

(一)聚焦普通人物,挖掘感人抗疫故事

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如医务人员、专家学者、病患、新闻记者、志愿者等等贡献自己力量的人,还有一些人默默无闻、埋头奉献。媒体应深入一线,挖掘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之处,以此向受众传达“众志成城,勇敢抗击疫情”的信念。以90后、00后群体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此次抗疫中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和担当。“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推出点赞90后、00后等多篇文章;“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前后推出《妈妈,我带你妈妈回家》《父亲留在了火神山》《她终究没能带“妈妈的妈妈”回家》三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表达向受众展现了两位新冠肺炎遗体捐献者及他们的家人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报道均将触角下移至普通人身上,生动讲述他们感人的抗疫故事,在社会上传递积极抗疫的正能量。

(二)媒介融合下运用新技术、新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涌现了许多信息传递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比如《新京报》的疫情趋势折线图将全国疫情的普遍趋势和湖北的特殊趋势表现出来;《人民日报》将疫情的整体面貌以大数据的滚动方式呈现,用音频记录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人民日报客户端与腾讯看点联合制作的“患者所在地查询”,帮助公众掌握自身周围的疫情情况。

此次疫情报道中的一个新形式值得关注。央视频创造性地将“慢直播”的概念引入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报道中。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基础上,央视频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现场施工的画面,吸引了数千万网友前来观看,网友们成为了线上“云监工”。“慢直播”医院建造为受众营造了充分的现场感和见证感,满足了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三)把握主导权,主流媒体发挥公信力和引导力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建设性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真假信息满天飞的舆论场,公众更希望听到官方主流媒体发出的可靠声音来答疑解惑。主流媒体拥有核心采访资源,记者亲赴抗疫前线采访,其权威性、专业性在疫情防控报道中不可替代。主流媒体在疫情防控报道中应做到:一是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如直播报道主管部门的新闻发布会、采访权威医学专家等;二是及时迅速地传递疫情信息,回应群众关切;三是用真实有效的信息打击谣言,稳定社会情绪;四是正面报道疫情防控故事,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主流媒体主动打破媒介间的界限,运用互联网思维,在融媒体环境下尽最大限度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牢牢占据了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为助力湖北经济复苏,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淘宝直播喊出“全国人民一家亲,我为湖北胖三斤”,开启湖北公益系列带货直播;央视频联合淘宝直播也开启了央视主持人和带货主播合作为湖北企业直播带货,随后湖北各地的市长县长们也接连加入直播带货中。

四、结 语

建设性新闻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到公众的青睐,发挥了调动公众积极情绪,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落实,促进舆论场的良性运转等作用。但建设性新闻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记者对事件的高度干预容易将记者的个人情绪和主观立场掺杂在新闻报道中,使建设性新闻违背了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原则。处理好新闻的建设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就要做到在报道时保证事件的原貌和真相。

建设性新闻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值得我们探索研究,但我们在研究建设性新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它的作用和效果,还应探究建设性新闻的传播过程、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促进建设性新闻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