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战地记者需具备的素养
摘 要:本文从对战地记者的传统认识入手,探讨现代战争对战地记者素养的新要求,对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地记者进行阐述。
关键词:战地记者;素养;新要求
战地记者包括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与近代报业共生,与战争活动相随。本文从对战地记者的传统认识入手,探讨现代战争对战地记者素养的新要求,对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地记者进行阐述。
一、对战地记者的传统认识
(一)传统战地记者定义
关于战地记者,不同机构和人员都曾给出各自的理解和定义,如“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人”“从战场发回报道的记者”“新闻工作者中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等等。
这些观念和认识,主要是基于常规战争和传统战争,对传统战地记者进行的定义。传统战地记者的核心关键:一是记者身份,即必须是某一新闻机构所雇用的专职人员;二是置身战场,即该记者必须被派驻到战场或有战争的环境中;三是在战地开展战地采访报道活动,即其消息、新闻必须是该记者亲临现场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二)传统战地记者工作特点
危险性。战地记者的工作毫无疑问是非常危险的。置身战场或战争环境,危险不可预测,战地记者时刻面临着伤亡威胁。交战双方的狂轰滥炸,或者某一方的蓄意袭击,甚至是一场纯粹的意外,都有可能造成战地记者的伤亡。曾经历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北非战争、诺曼底登陆、法越战争等重大战争和战役的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在一次随法军车队行动时,下车踩上了地雷,不幸殉职。
辛苦性。战地记者通常需要面对各种艰苦。首先,过去交通不便,加之战争对道路的破坏、管制,战地记者一般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战场,而为获得更多战争消息,还需要在不同战场辗转穿梭。其次,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几乎每名战地记者都有工作劳累、休息不好、缺医少药、忍饥挨饿的经历。此外,写作过程较为艰难。尤其在过去战争年代里,部队在野外宿营,战地记者写稿件时只能因陋就简。
高压性。战地记者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战争是十分残酷和血腥的,会给战地记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甚至留下久久难以复原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信息的特殊性,战地记者在报道战争真相时,容易遭遇来自政府、军方、上级主管部门的限制、约束,以及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三)传统战地记者代表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威廉·拉塞尔是早期战地记者代表,他因随军报道1853年至1856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而闻名。中国战地记者的出现相比西方晚一些,但同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战地记者。1911年10月,胡石庵在武昌起义5天后创办了革命报纸《大汉报》,是国内较早的战地记者之一。1928年,顾执中曾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中任随军记者,也是国内较早的随军记者之一。1935年7月至次年5月,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深入川、陇、陕、宁、青、内蒙古,客观报道了红军活动的消息,后结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我党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伴随着纷飞战火,革命战争年代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战地记者,如沙飞、邓拓、戈扬、阿英、孙犁、田方、华山、刘白羽、徐熊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作战中,大批战地记者活跃在前线。1950年10月,孟昭瑞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抢拍到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壮观场面等经典作品。魏巍在朝鲜战场亲身经历了激烈艰苦的战斗,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现代战争对战地记者素养的新要求
现代战地记者除应像传统战地记者那样富有牺牲精神、不怕辛苦劳累,还应培养新的能力素质。
(一)业务素质
适应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现代战地记者必须是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及时获取信息。出于军事活动的保密要求及达成作战行动突然性考虑,现代战争中,政府、军方或者战争某一方对战地记者的限制力度更大、手段更多,有的甚至直接阻止战地记者进入战场。一名称职的战地记者必须想方设法突破这些限制,到第一线去感知战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有效甄别信息。战争环境下,势必会有大量的虚假信息,战地记者应当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不能听到什么就转发什么,军方提供什么就报道什么。快速成稿传发。现代战地记者除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采写功底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装备,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微型新闻发布机构,进而为快速获取信息、采写新闻、传发稿件创造有利条件。
(二)安全素质
现代战争的诸多特点决定了战地记者的生命安全极易受到威胁和侵犯。一方面,无论战地记者是否有倾向性立场,其报道总会触犯战争某一方甚至是双方的形象、声誉和利益,进而被仇恨、敌视和伤害。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曾发出悬赏,杀死一名西方记者,可得到5万美元赏金。另一方面,战争或武装冲突的不对称性加剧,处于弱势的一方,特别是极端组织,可能选择恐怖袭击等非常规方式,寻求对优势一方的杀伤。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针对美军的自杀式袭击随处可见,39岁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摄像师保罗·莫兰,就是在一次采访途中通过美军检查站时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殉职的。现代战争作战呈现远程化、非接触化特点,成百上千吨的弹药通过远程袭击、空中打击、精确轰炸等方式,被投到打击目标区域,给身处战场最前沿或者炮火密集地区的战地记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误伤甚至有意伤害战地记者的事时有发生。因此,战地记者还应具备一定的防护和自救能力。如,在面对袭击时如何正确选择掩体,受伤后如何紧急处置,等等。
(三)人文素质
人本情怀。战地记者不能因为身在战场就热衷战事、渲染战争,一味盯着杀伤、胜负搞报道。战地记者必须心怀以人为本的情怀,从全球视野、从人类生存发展视角来认识战争、报道战争,才能赢得读者、引导读者。对是非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旗帜鲜明地支持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在新闻报道中勇于揭露真相,将非正义一方的野蛮性、非人道性公之于众。沟通能力。在战地特别是在境外战争中开展采访报道活动,战地记者必须具备与当地民众顺畅沟通的能力。这就要求战地记者至少要基本掌握任务区当地语言,或者英语过关。另外,要了解掌握任务区域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尊重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增加当地民众的认同感。此外,要有亲和力,能够在战争环境中迅速消除各级各类人员的戒备心理,让其愿意交谈,为你提供信息。
(四)军事素质
军事常识。尽管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为中立的非战斗成员,受到国际法保护,但错综复杂、危机遍布的战场环境中,战地记者十分有必要学习了解一些必需的军事常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再者,战地报道涉及军事行动、军事内容多,具备一定的军事常识也是顺利完成战地采访报道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战地记者不了解军队编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基本军事常识,就可能导致报道的内容不准确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影响战地记者的形象和声誉。有记者回忆在越南战争中,因战地记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未经历过战斗场面、对军事战略和战术无知,而无意识地被美军所利用。强健的体魄。战地记者虽非战斗员,但有时需要随军行动,且经常日夜奔波、风餐露宿,采访撰文传稿条件一般都很艰苦,部分战区疟疾等传染病高发,这都需要战地记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三、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地记者
加强战地记者队伍建设,提升战地报道质量,强化中国媒体影响力,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转变,在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上下功夫。
首先,要转变观念,鼓励和支持记者进入战场第一线。远离第一现场,就不可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只有靠近战场、深入战争,才能从危险的战地获取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机构要站在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打造世界级媒体、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尽量减少记者进入战场的人为阻力,主动为他们开展战地报道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必要保障。
其次,要采取措施,提高战地记者以及全体记者的职业素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竞争激烈,无论是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较量,还是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利润的竞争,都必须靠在新闻传播速度、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连续性和深度性报道等方面建立优势。其中,记者队伍的能力素质是关键。应当把院校教育与岗位锻炼、国内培养与国外“实战”、平时培养与临时强化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时机加强对记者队伍的培养,强化媒体记者职业素质,提升整体能力水平,储备一支规模可观、能力过硬、随时可用的战地记者后备力量。
此外,还要完善制度机制,形成重视战地记者、尊崇战地记者的社会氛围。战地记者为了新闻理想深入危机四伏的战场,也是一种应当受到社会尊崇的英雄行为。应当通过建立完善对战地记者的事迹宣传机制、表彰奖励机制、人身保险制度等制度机制,在全社会树立战地记者的形象和地位,激励更多媒体记者到战地去、到一线去。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