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期刊媒体新闻资源实现集合效应探析

作者:■裴玉辉 吴 啸

摘 要:本文以《雷锋》杂志抗疫宣传策划为例,分析探讨期刊媒体如何通过整合新闻资源实现集合效应,突出文化导向、构建文化群落、弘扬文化价值,在重大宣传战役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雷锋》杂志;抗疫报道;宣传策划

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在现实层面上考验一个国家的组织行动能力,也在文化传播层面上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2020年,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雷锋》杂志(月刊),从第2期到第5期,连续推出4期抗疫专刊。这4期专刊在传播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注重用集合创新来扬长避短,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宏观与微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深入开展抗疫宣传,弥补了全媒体时代期刊宣传时效性相对差的短板。本文以该杂志这4期的抗疫宣传策划为例,分析探讨期刊如何通过整合新闻资源实现集合效应,突出文化导向、构建文化群落、弘扬文化价值,在重大宣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一、突出文化导向,打好抗疫宣传主动仗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疫情与舆情交织下,主流媒体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文化导向,打好抗疫宣传主动仗。

快—必须主动发声。疫情不仅威胁生命健康,其对社会政治、经济、舆论的影响和冲击也是全方位的。危机之下,媒体必须快速作战,主动发声,构建宣传引导阵地,营造舆论氛围,体现党的声音,鼓舞社会士气。从这4期《雷锋》杂志抗疫报道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该刊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即进入抗疫宣传战位,快速转变宣传主题,全面聚焦党中央决策指示,全方位推出抗疫系列专题策划。从时间上来看,1月下旬,春节前后,《雷锋》杂志第2期在已完成三校的情况下,果断撤下原有版样,加班加点改版,快速推出抗疫专刊,及时充分反映雷锋精神如何在抗疫一线闪光、雷锋式勇士怎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首先是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全国数万白衣战士、特别是军队4000多名医务人员闻风而动驰援火线、奋不顾身鏖战毒魔、持续救人频频告捷的英雄事迹。同时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学雷锋志愿者在非常时期以非常姿态抗疫魔、献大爱的动人事迹。作为这期封面人物推出的《品读“钟南山现象”》,更以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解读了一个最值得人们敬崇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境界。紧接着推出的第3期《雷锋》杂志在头条位置隆重推出了抗疫勇士颂,集8个勇士(李兰娟、陈薇、张定宇、宋彩萍、顾剑锋、张艺帆、吴 丹、刘宇航)的感人瞬间于一炉,给人印象深刻。同时用大量篇幅展示非常时期“雷锋”们的非常故事。

从春节长假开始,在《雷锋》杂志新媒体平台上,专门开辟与抗疫有关的诗会专栏,吸引了军内外700多名专家、领导和文化名人及广大读者有感而发、持续踊跃来稿,新媒体平台和纸媒连续刊发70多期。

作为月刊,《雷锋》杂志在春节短期内实现应急转版,对统筹策划、前后方协同、采编出版诸环节联通等都是不小的挑战,《雷锋》杂志极其高效的动员转进能力支撑了这一任务的实现。从抗疫首期策划上来看,“特别报道”“封面人物”“延伸报道”等栏目设计,全方位覆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宣传引导策略上来看,在敏锐跟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快速及时发声的基础上,结合期刊自身文化定位和读者群体进行深入而生动地解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参与重大事件宣传报道,媒体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雷锋》杂志抗疫报道开篇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大考”中展现“文明实践”的伟力》,聚焦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总要求,大力宣扬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格局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宣传和展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抗疫非常时期的非常价值。专门开辟栏目,选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形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民抗疫,宣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在疫情面前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精准施策,“硬核”支援》,全面梳理报道了国家部委在党中央领导部署下,应急出台各项新政全力保障抗疫攻坚战,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精准高效,疫情防控工作更加有力有序,传递出必胜信念和强大力量。

活—必须因时因势而动。孙子兵法讲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疫情防控形势、国内外情况不断变化,宣传舆论引导内容和策略也要相应调整转变。《雷锋》杂志2月初在首期抗疫专刊报道中,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力营造英勇顽强抗击疫情的舆论氛围,鼓动和弘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3月初则结合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将策划主题转变为抗疫勇士颂,重点报道冲锋在抗疫一线的雷锋式专家、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及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等,通过他们所展现的雷锋精神,传递出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志。4月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接近尾声,抗疫斗争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雷锋》杂志又推出抗疫特别报道:《抗疫大考,考出了什么样的“中国答卷”》,将抗疫大考提升到制度大考、道路大考、国力大考、精神大考的层面进行全面回顾盘点,弘扬和讴歌熠熠闪光的雷锋精神及赓续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外疫情却成蔓延之势,《雷锋》杂志迅速将该期主题定位为“全球抗疫”,用“戴上口罩的地球”形象作宣传标识,集中宣传中国政府在实现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积极支援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奏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响乐。同时,用专题报道《傲慢与偏见比病毒更毒》揭露和驳斥了部分西方媒体、政客造谣中伤中国的险恶动机。

二、构建文化群落,多维呈现抗疫中的文化亮点

文化具有天然的感染力、渗透性。细读《雷锋》杂志这4期抗疫专刊,看得出其中很注重将抗疫宣传与雷锋精神紧密结合,多维呈现抗疫中的文化亮点,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文化效应。

瞄准基层一线。好新闻永远在一线,一线的抗疫勇士构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基层抗疫的细节折射出时代的文明精神。《雷锋》杂志作为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的专业期刊,在办刊过程中与全国各地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雷锋》杂志工作站、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地志愿者联盟、协会等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奋战在抗疫基层一线的文明实践组织为《雷锋》杂志宣传报道提供了便捷的通联渠道和丰富的新闻内容。《雷锋》杂志通过充分反映基层抗疫故事、充分展现一线抗疫群众先进文明事迹,把鲜活的典型故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大考”中书写学雷锋的崭新篇章》评论员文章、“非常时期书写新时代雷锋的非常故事”等专题策划,让一段段文字、一首首诗歌、一幅幅图片寄托了抗疫一线的真情实感,深刻感染了读者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雷锋》杂志还很重视与基层读者,特别是与抗疫一线读者的互动与服务。据了解,受疫情影响,印好的《雷锋》杂志特刊很难与基层读者特别是抗疫一线读者见面。怎么办?杂志社组织一线记者和通讯员通力合作,千方百计与火线上的广大读者进行服务性的互动活动,并和《雷锋》杂志理事会全体成员以及社会学雷锋爱心人士,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筹备向疫区赠送抗疫专刊和抗疫物资。他们踊跃捐款20余万元,为武汉、孝感、南阳、固始县等重疫区一线防控人员和人民群众赠送了1.1万本《雷锋》杂志专刊和1.6万只口罩、1000瓶消毒液。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重点医院以及6个方舱医院的医患人员在“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当天看上了《雷锋》杂志抗疫专刊。这些读者无不为专刊所报道的抗疫中“活雷锋”们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而感奋。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次互动服务中有一位衣着简朴的年轻人,在疫情暴发之前,来到雷锋杂志社,放下10万元现金就走,只留下一句话“我相信雷锋杂志社”。由于他不愿透露姓名,编辑称他为“无名雷锋小哥”。为不辜负“无名雷锋小哥”的一片爱心,雷锋杂志社决定将这笔资金用于购买捐赠物品。疫情期间防护物资极为紧缺,《雷锋》杂志理事会徐淑芬理事、田泽东理事以及武警后勤学院退休教授张晓玉等爱心人士,主动积极联系协助采购。为使捐赠物资能尽快送达,杂志社安排员工与学雷锋志愿者驱车1000余公里,将《雷锋》杂志抗疫专刊和防控物资直接送至抗疫前线。雷锋杂志社此次与读者的互动服务活动,得到了武汉当地相关单位和群众的充分肯定与积极配合,武汉市的志愿者们把收到的雷锋杂志社捐赠物品,以1+10+2(1本杂志+10个口罩+2瓶消毒液)的方式分发到基层,为一线的防控人员和社区群众共同加油鼓劲,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全方位多层次。重大题材宣传报道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整体策划,又要有细致具体、精微形象的细节策划;既要有热点报道,又要从平凡事普通人中发掘出闪光点;既需要即时性报道,也需要阶段性或较长期的策划。从宣传视野上来看,《雷锋》杂志抗疫报道全方位覆盖了国际和国内、中央和地方。从宣传对象上来说,除了报道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定宇等公众人物,还积极关注抗疫一线“巾帼雷锋团”“党员雷锋团”“编外雷锋团”以及全国各地的环卫工人、社区社工、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既丰富又接地气。从区域上来说,除了湖北等疫情重点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和发达地区,《雷锋》杂志还充分宣传了新疆、甘肃等地区的抗疫工作和支援行动,甚至广大边远山村地区的学雷锋志愿者也得到了关注点赞。

小切口深挖掘。从新闻学角度看,受众接受度高的是有血有肉的新闻精品,宣传效果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内容。重大题材宣传报道,要善于在宏大叙事背景下讲小故事,通过对小事件的挖掘来展现大视角。《雷锋》杂志首期抗疫特刊所报道的《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从“武汉!武汉!”“防控!防控!”“支援!支援!”“爱民!爱民!”“攻关!攻关!”“志愿!志愿!”“奇迹!奇迹!”7个篇章切口,剥洋葱般层层递进,仿佛战斗进行曲的鼓点。在每个篇章切口中,讲求从细节发掘中讲述故事,“武汉!武汉!”篇章围绕武汉女孩薇薇牵引全篇;“防控!防控!”篇章从群防群治切入,农村地区土喇叭、除夕拜年、集中隔离区等细节描述生动形象;“爱民!爱民!”围绕人民子弟兵、“攻关!攻关!”围绕疾控专家、“志愿!志愿!”围绕基层党员和志愿者、“奇迹!奇迹!”围绕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宣传点瞄得小、打得准,统合起来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全民携手抗疫全景图。

三、弘扬文化价值,努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先进文化为全民抗疫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力量,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又回馈和滋养着民族文化。《雷锋》杂志在抗疫宣传中坚持文化价值凝练,努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这是《雷锋》杂志4期抗疫专刊留给我们的另一印象。

深入发掘文化内涵。雷锋文化在5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断拓展着新内容、新内涵,尤其是在全民抗疫斗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雷锋》杂志以弘扬雷锋文化为内核,通过抗疫宣传报道,着力发掘和丰富雷锋文化,推动雷锋文化形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复合体。第5期《雷锋》杂志发表编辑部文章,围绕雷锋精神在全民抗疫中的生动体现和深刻启示,全面总结了雷锋精神在抗疫中引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良风美德五大道德进步,阐释了雷锋精神助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功能和现实意义。

积极培植文化自觉。文化精神塑造文化人格,文化人格培植文化自觉。历经半个世纪厚积起来的雷锋文化,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象征着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崇高品质的雷锋精神不断深植民众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人们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基辛格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雷锋》杂志发表《“最勇敢的人”,有你们真好》一文,赞美和讴歌医疗专家、人民子弟兵和千万志愿者筑起防疫万里长城,在中国抗疫、全球抗疫中,雷锋成了白衣勇士、快递小哥、小区保安、运输司机,成了赶赴他国的救援队。通过雷锋文化进行大众人格塑造、文化自觉培植,《雷锋》杂志积极引导广大民众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所承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蕴。《雷锋》杂志第5期发表评论员文章《当地球戴上口罩》谈到,新冠病毒肆虐五大洲211个国家和地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面临严峻现实,“雷锋”的爱心在“地球人”同舟共济中传递,是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盾牌”。站在人类关怀的大视角上,其策划和表述奏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响曲,使雷锋文化更加具有了世界意义,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