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从抗击疫情采访实践谈战地摄影记者素养构成

作者:■范显海

摘 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同一场人类和病毒之间的“战争”,对深入抗疫一线采访的军事摄影记者来说,采访就是战斗,需要具备“战地记者”的素养。本文结合笔者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采访实践,谈谈战地摄影记者素养构成。

关键词:抗击疫情采访;战地摄影记者;素养构成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同一场人类和病毒之间的“战争”。作为身临一线的军事摄影记者,从1月25日到达武汉,到4月16日撤离,无时不在感触“身在战地”的氛围,对于“战地记者”的能力素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强化使命担当,时刻做好上战场的准备

军事摄影记者,首先是一名军人。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身为军人,要时刻准备打仗,就要从理想信念、能力素质和身心准备等方面不断强化自我,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此次深入抗疫一线采访,虽然不是面临真实的枪林弹雨,但依旧能够感触到如同战争般的残酷。看不见的病毒,随时能够感染任何防护不到位的人,让一个健康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而真正的战场上,则会比这次抗疫更加凶险。这警示我们,直面生与死的考验,每一名军事摄影记者都必须始终牢记军人身份,不能因为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和远离一线的工作岗位,而忽视使命职责的养成;要不断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服从命令,不怕牺牲;要切实树牢战备意识,做到“一声令下,迅即出动;胜任战位,完成使命”。

切实提升能力素质。抗击疫情,就是在抢救生命。每次采访中,现场往往纷乱忙碌,为了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摄影记者不可能占据所有理想的摄影角度,或者拥有安稳从容的摄影氛围,只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迅速找到相对较好的构图,完成拍摄。激烈交战的战场上更是如此,甚至可能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很难拍摄到。所以,每名军事摄影记者都必须预想到战场上可能面临的各种环境,有意识地加强极端困难条件下的专业摄影能力训练,才能够在未来的战场上有效履行使命。此外,摄影器材的准备也同样重要。此次抗疫采访,因为严格频繁的消毒杀菌,我使用的相机和镜头常发生故障,幸亏多有准备才确保了正常工作。因此,要像战士爱护武器装备一样,时刻保养好能够胜任各种复杂环境的摄影器材,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扎实做好身心准备。两个多月的抗疫一线采访,在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和超高压的心理冲击下,我多次经历了头晕、拉肚子、失眠等特殊情况,几乎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如果在真正的战场上,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心理准备,面对更加残酷的场景,就很难确保能够适应和坚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上了战场,对体能的考验会更大。作为军事摄影记者,必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动加强体能训练,不断强化体能素质;还要掌握基本的战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战场自救互救能力,提高自己的战场生存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能够在极端残酷的战场环境中保持镇定和坚定。战地摄影记者不仅仅只是记者,更是一名战斗员。只有在平时就严格以战士的要求强化自身素质,才能够在战争来临时胜任“战地记者”这一特殊战位。

二、关注读者视角,追寻全景视野

在摄影报道中,有句话叫“一图胜千言”,因其真实性和直观性在信息传播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我们不仅仅是现实战场的“记录者”,更是舆论战场的“战斗员”。不能只站在主观的角度上去记录战场,更要从读者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从而发挥揭示真相、传递正能量、引领舆论的作用。

带着读者去发现。摄影记者的镜头就是读者的眼睛。特别是在类似于疫区中心这样的“战地”环境下,广大读者无法身在一线去自己发现真相,就需要摄影记者去传递读者所关心关注的场景。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时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所以无论多么危险,战地记者都必须到一线去拍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赢得读者的信任。这就要求战地记者必须将自己代入到读者的角色中去,理解读者的所思所盼,用他们的眼光审视陌生的战场,用我们的照片回答读者的疑问。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才能使自己的照片更有说服力。如果摄影记者只按自己的想法去拍摄,作品哪怕构图再精美、用光再巧妙,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也一样不能称作合格的新闻作品。

带给读者以感触。战地记者不仅要如实记录战场发生的真实事件,还要用手中的摄影器材在无形的舆论战场上冲锋陷阵。要夺取舆论战场的主动权,靠真实赢得读者信赖只是第一步,还要通过真情打动读者。这就要求战地摄影记者,在关注“大场面”“全景图”传递令人振奋的场景的同时,也要多去关注有血有肉的个体,寻找真情流露的瞬间,讲好一人一事的故事,形成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采访时,我特别拍摄过一位姓万的患者,他入院时坚持自己走进病房,双手高举大拇指充满信心。治疗期间,他仍尽其所能地帮助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十分乐观开朗。最终,他治愈出院高举着胜利的手势和大家告别。这组名为《“我要走着进去,还要走着出去”》的稿件发表后,赢得很好的反响,以一个鲜活的个体带给很多人极大的振奋和希望。这就是“走心”的力量。

带领读者去思考。战地记者所面对的舆论战场是人心之间的争夺。远离一线的读者因为无法直观感受事件,很容易被各种“小道消息”所左右或误导,甚至有的人会“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听到或看到的”。因此,身处一线的战地摄影记者不仅要及时传递更多真实的信息,还要主动引领读者去思考,带领读者去辨析真伪。抗击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举过头顶,在病床旁争分夺秒救治患者,让深陷痛苦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看到希望。我特意拍摄了一组患者注视医务人员的照片,这些无法作假的眼神中充满着期待和感激,能够直击广大读者的心灵,带领他们以患者的视角去感受医务人员如对待自己一般的全力以赴,和如照顾亲人一般的精心呵护,便足以使那些挑唆医患关系的谣言不攻自破。

三、坚守职业道德,传递真实场景

战地摄影记者的“生命力”在于赢得人心,而“发力点”却不仅仅是在拍摄出作品之后,更要关注拍摄之前的自我举动,防止因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引发被拍摄者的不适,或者读者的反感,丧失信誉,引来非议。不能只顾信息传播,而忽视应有的职业道德。要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正确处理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不”:

不能摆拍作假。摄影记者追寻的都是在瞬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战地”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很多有意义、有蕴涵的瞬间难以及时捕捉到,令人倍感遗憾。但即使再遗憾,也不能在事后进行摆拍,哪怕能尽力做到如实还原。摆拍出来的照片,不仅会在真实真情上面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会丧失一名摄影记者的基本信誉,甚至给整个宣传报道行动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去指挥操纵被拍摄者,这样的照片既没有任何“生命力”,也会引发被拍摄者的抵触,无法与读者形成共鸣。因此,战地摄影记者只能通过不断加强“内功”,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摄影能力,去尽力捕捉真实鲜活的场景,绝不能利用摆拍这种手段来“饮鸩止渴”。

不可妨碍当事人。抗击疫情采访期间,我给自己立下了一条铁律:假如自己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哪怕是只有一丝可能性,也都必须立即停止拍摄。每次采访,我都会告诉被拍摄对象一句话:“你正常工作,就当我不存在!”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拍摄一名人物典型时,他正和几名医疗队队员救治一名患者,过程特别复杂。我担心自己会影响他们,刚要走开,得知救治已经成功,才安下了心。拍不到好的照片,可能会比较遗憾,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干扰到了医务人员,那就是无法宽恕的错误了。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战地摄影记者更需要严格遵守战场纪律,不能因为自己的拍摄影响作战行动,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照片暴露军事秘密。这既是责任,更是铁律;既是关怀,更是尊重。

不能故意“刺痛”当事人。在抗击疫情期间,很多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哪怕自己独自承受着牵挂亲人的思念之苦,甚至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也依然坚守在战位上。这样的故事的确很容易感染和打动读者,但作为摄影记者不能刻意去追求拍摄这样的场面,特别是故意引导当事人谈及或者想起那些心痛的事情。每一个走上一线的人,都是为我们抵御灾难、遮风挡雨的英雄,需要我们所有人用心去尊重关怀,而不能将他们的“眼泪”作为吸引读者眼球的“卖点”“爆点”。采访中直面他们时,我尽量不拍摄,只是倾听他们的讲述,帮助他们排解心中压抑的情绪,只等他们情绪平复后,在不影响他们的前提下,拍摄一些无意间真情流露的瞬间。作为摄影记者,我们不能让那些真正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英雄们得不到关注,但同样也不能为了“博人眼球”之类的效应去干涉打扰他们。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广电摄影采编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