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与军事报道的不解之缘
摘 要:范长江年轻时有从军经历,一系列战争中深入前线的军事报道实践,使他对军事报道的原则、任务、内容、方式等有诸多思考,其经历和经验对当代军事媒体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军事报道 ;宣传
军事记者是在硝烟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是用文字、声音、图像记录战争、传递战争真相的人。在中国新闻史上,就有这样一位记者,他曾公开、客观地报道红军长征,成为第一个如实报道红军长征的中国记者。他曾深入抗日最前线采访,战争打响地就是他的战位。他曾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多,参与和见证了解放战争重要历史性时刻。他对军事报道有许多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培养了很多青年记者。他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范长江。
一、追寻长征足迹,准确预测红军走向
20世纪的中国是在一系列战争中艰难走过来的,范长江和军事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当时川军的下级军官,但范长江很早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27年,不满18岁的他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任副班长,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与部队失散,辗转到北平念大学,并开始为京津两地报纸撰写稿件。
1934年,范长江查阅了国民党收缴的关于红军的相关资料1000多册。1935年,他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红色力量从南方到北方的大迁移,便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考察西北。在长达3000公里、历时10个月的采访中,他先后写下一系列关于红军长征的军事报道。他在自述中写道:“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在国民党的统治区中,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上,公开称‘红军’,对剿匪加引号,而且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
在《大公报》上刊发他的第一篇红军长征的报道《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中,他凭着自身扎实的军事素养,根据岷山南北的军事地理和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部署,对红军长征的走向做出惊人预测:“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此一带有丰富的粮食,充足的壮丁及衣服布匹皮毛等物资,可以大加补充,然后或转陇南出陇东,会合徐海东,更北接通陕北刘志丹,进入宁夏及陇西甘凉肃一带……”他提出:“此种重大的军事变化,最多不出一月之内,即将具体表现。……则中国之国际与国内局势,将发生根本影响”。 历史验证了他的预判。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从此,中国革命从中国的西北角揭开了新的一页。
此时的范长江还只是党外人士,和共产党没有联系,但他对红军长征的专业军事分析,让看过他军事报道的红军将领非常惊讶。张爱萍赞叹这些“分析与预测,展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谋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对他的才华和卓识十分钦佩。”
二、直奔西安事变中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范长江直奔危机四伏的事变中心。采访周恩来时,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周恩来却对他说:“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范长江向他提出去延安采访的请求。
1937年2月9日,范长江到达延安,成为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中国人。张闻天、林伯渠、朱德、刘伯承等都来见他,都想看看这个能精准预测红军动向的记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晚上,毛泽东会见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分析。范长江后来回忆:“毛主席教导我一个通宵,这十个小时左右的教导,把我十年来东摸西找而找不到出路和几个大问题全部解决了” 。他本想留在延安,但毛泽东建议他立即回上海,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回到上海后,范长江立即写报道,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传播给千百万读者。这些来自现场的鲜活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三、深入抗日前线,亲历最前线采访
范长江认为,不上战场第一线,就采访不到真实的消息,他总是想方设法到战事最激烈的前线采访。1938年4月台儿庄血战之际,有个别记者连夜逃回徐州,而范长江却毅然跨上战马直奔硝烟弥漫的指挥所采访。撤退时,他险些成了日军的俘虏。周恩来写信赞扬他:“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
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范长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他历尽艰险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为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广泛传播党的声音,他提出在华中建立新华社分社。他说,办报就像打仗,首先要调集精兵强将,组织一支勇敢善战的队伍。华中分社成立后,范长江任社长,开始向延安新华总社发稿,他主笔的两篇电讯得到毛泽东“点赞”。毛泽东在给陈毅的电报中,称赞范长江的两篇通讯很好,并让陈毅代他向范长江致以慰问。
为适应战场需求,范长江改革了华中分社的体制,派一些业务骨干到新四军各师建立分支机构,形成军事通讯的网络,保障了反“扫荡”斗争军事报道任务的出色完成。
四、培养新闻人才,总结军事报道规律
为了培养新闻人才,范长江在苏北创办了华中建设大学(文教系下设新闻训练班)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后者是党领导的第一所新闻专门学校,设编采科、经理科、电讯科,有一百多名学员。范长江任校长,并亲自给学员开设公共课《人民的报纸》,他上课时讲:“新闻事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离开人民,一切事都办不成。”
1946年11月范长江回到延安,任新华社副总编辑,负责各战略区特派记者,他要求特派记者要善于从全局中洞悉敌人动向。1947年3月8日晚的编辑部会议上,他就如何做好军事报道发表了长篇讲话,提出军事报道必须坚持“为战争服务,服从战争”的方针,其重要任务是瓦解敌人和鼓励士气,也要指导战争,传播好的杀敌办法,提倡勇敢的同时,还要从战略方针和战术、技术上予以报道,不能总报道“死守山头”之类,要把勇敢与技术结合起来。要以军事新闻为主,新闻短而精,百把字,大多数读者喜欢看。军事通讯尽量少发,千字以上的除特别重要的最好不发。要强调政治意义,小战斗抓住特点来报道,如“以少俘众,步兵捉骑兵,新兵捉老兵,步枪缴机枪等”就是特点。他特别强调必须遵守保密纪律,严格执行毛主席的“战争完了再报道”的规定。战争结束,先发战报,接着再发其他稿件。要遵守采访纪律,询问敌情越详细越好,对我方部署尽可能不问。不许与没规定的电台联络,重要战报,均要送主要领导审查。
这是范长江多年深入前线报道经验的总结,对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军事报道能力具有指导意义。特派记者经他的精心指导,深入各个战场,随军转战,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军事新闻。
五、亲历转战陕北,频传解放战争战场捷报
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逼近延安,大战迫在眉睫。范长江带领40多人的新华社工作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此间,陕北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由中央领导亲自撰写和审定的新华社社论、评论和重大军事报道,大多经范长江手发出。毛泽东后来对此评价: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
1948年4月,解放战争进入汹涌澎湃的时期,范长江跟随党中央到达西柏坡。12月平津解放迫近时,他率领一支20多人的先遣队前往良乡报道平津战役,他要求战报和重要消息力求精准、出佳作,以足以记录这一段不朽的历史。
1949年4月范长江又奉命前往南京、上海,领导解放大城市的报道。为胜利完成解放军“入城式”这一重要战役性报道,他抽调几十名记者下到部队,和战士一起参加入城式,每名记者各写一段采访,再由总分社编辑编写综合新闻。编辑编写一段,拿给范长江审一段,审完一段再拿到印刷厂付排一段。快到凌晨两点,范长江才审完这篇反映上海人民欢庆解放的2100多字的综合稿。
武装斗争一直是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战场也是当时最重要的舆论场。作为中国军事报道的先驱者,范长江始终站在斗争前沿,及时、准确地报道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进程,为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留下了深刻印迹,无愧为“从硝烟中走出的新闻人”。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