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探析谢觉哉主编的《工农日报》特色及启示

作者:■童晓阳

摘 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谢觉哉主编的《工农日报》,语言通俗、短小精悍,注重用事实说话,达到了传播党的主张、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党的影响力,提升群众理论素养,密切党群关系,鼓舞军民士气,取得广泛认同的效果,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谢觉哉;《工农日报》;办报特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谢觉哉主编的《工农日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决议、法令,及时报道时事政治及各地动态,在办报实践中所体现的先进新闻理念,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谢觉哉主编的《工农日报》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报人。1931年7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洪湖苏区主编《工农日报》。该报是当时一张具有群众性、革命性和知识性的报纸,是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辟有“党的生活”“时事要闻”“新名词释义”等栏目,文章体裁涵盖消息、通讯、简讯、时事问答等类别,受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欢迎。《工农日报》具有以下三个特色。

注重以舆论斗争配合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谢觉哉认为:“报纸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党的某个时期、某一项方针政策能否被广大群众准确地领会,报纸的作用很重要。”[1]刚到洪湖时,恰逢该地发生特大水灾,中共湘鄂西省委下达了《关于水灾时期党的紧急任务之决议》,谢觉哉及时在《工农日报》上刊登号召灾民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消息,调动了根据地军民保卫苏区的积极性。

《宁可红军住一年,不可白军住一天》的小通讯,也是宣传党的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的典型案例:

自三军攻下皂市、天门,反动统治者恐慌万状,调动大批军队集中修筑工事,该县所驻白军四十一师一团、新三旅二团、新二旅一团、常匪六中队,每天给养均由城内中小商人担任,又因戒严的关系,城内没有米卖,以致米价涨至一串钱一升,一般贫农苦不堪言。县城内发现有“宁可红军住一年,不可白军住一天”的条子贴在墙上。可见,群众痛恨白军与拥护红军的热忱了。[2]

该通讯主旨鲜明,通过记录白军统治下农民的生活惨状,以“条子”进行佐证,体现了工农群众爱憎分明的态度,揭示了人民群众“痛恨白军”“拥护红军”的事实。

使用通俗语言,提升群众理论素养、密切党群关系。在主编《工农日报》时,谢觉哉延续《湖南通俗报》的办报风格,倡导使用通俗语言,把报纸办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懂、学得到、用得上的实用教材。他说:“现在的文章是给工农群众看的,许多文语不可再用,要用也要经过工农群众了解或改造之后。”[3]为此,谢觉哉曾在《工农日报》上发表自己撰写的《新名词释义》,加强工农群众的语言文字基础。

为更好地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谢觉哉在报纸上开辟了《列宁主义问答》专栏,采取连载的办法,一次只讲一个具体的问题,把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写得简短易懂。如《列宁主义问答》(续)在阐释 “我们要经常用种种方法和小生产者斗争,逐渐转变他们的社会关系”这段话时,编者在原文下面注有说明:“小生产者”主要是指农民,“斗争”就是组织和支持。如此,既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也提升了读者的理论水平。

文章短小精悍,注重用事实说话,鼓舞军民士气,赢得广泛认同。《工农日报》刊登的新闻不仅“新、短、快”,而且具有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在现存的一张报纸上,刊有《红军九师欢送三代会代表》《军服厂开展竞赛的成绩》等11条消息和《列宁主义问答》《选举常识》等3篇时事问答,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力求用精炼的语言报道真实的革命故事、阐明深刻的革命真理。

《军服厂开展竞赛的成绩》(节选)是这样写的:

11月21日至12月7号,军服厂工人为迎接三代会的召开,自动举行工作竞赛,兹检阅11月21日至12月7号的成绩如下:

(1)裁衣组除八小时工作外另裁衣及下身与风衣等共454件。

(2)机扎班除八小时工作外另做裤子230余条打紧身裤子及风衣扎子共542件。

这篇消息全文只有200余字,把军服厂工友们开展劳动竞赛取得的成绩写得具体可感,通篇都是用事实和精确数字说话,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传播了党和红军的正面形象,使读者更加信服。

二、对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1932年秋天,随着瞿家湾失守、洪湖苏区丧失,《工农日报》等多个红色报刊被迫停刊,但谢觉哉等党报新闻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为工农群众开辟了一方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实践并丰富了党早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具有极高借鉴价值。

与党同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政治家办报”是无产阶级党报的办报方针之一。列宁认为,党的报刊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为《解放日报》题写的发刊词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谢觉哉《工农日报》办报的实践,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坚持为党办报的一个缩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利用党报同敌人开展斗争,以舆论斗争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这启示我们,宣传工作要时刻紧跟党的步伐,响应党的号召,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传递着媒体的价值选择与立场观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团结。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以传递正确的立场、态度、观点为己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自觉做到为全党工作大局、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断强化自身职责意识,及时全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实际行动践行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

与民同行,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报刊应当成为“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毛泽东同志曾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纵观我国几次重大新闻改革,也都是围绕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而展开的。

在谢觉哉的新闻理念中,他时刻把群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认为“学习群众语言,能使文章写得有文采,新鲜活泼,能给文章带来生气”。谢觉哉在主编《工农日报》的新闻实践中,重视经营群众爱看的专栏,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通俗语言,得到湘鄂西根据地军民的高度认可:“苏维埃政府领导好,报纸印得多精巧;晚风吹来动树梢,墩台湾村都读报。”这启示我们,党的理论要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要从人民的深层次需求中寻找传播点和共鸣点,让人民群众从情感和精神上真正接受。

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受众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对党的媒体来讲,学习谢觉哉的办报实践,就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潮流,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用日常的语言、感人的故事讲透理论思想。言浅而理深,形活而神聚,才容易为大众接受和喜爱。

实事求是,改进文风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准则。毛泽东同志主张宣传应该讲事实,才有了“请看事实”的名言;邓小平同志在相关论述中多次强调,宣传工作“要拿事实说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谢觉哉“根据事实说话”的办报理念同上述要求是吻合的。

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深入受众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新闻报道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改进文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工农日报》“新、短、快”的文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人民日报》在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中指出,“论基本的要求,辞达而已矣;如果要求更高些,短实新尤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手段如何创新,“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不能丢。要从实践中获取第一手的素材,然后尽可能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清新朴实的文章,让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三、结 语

当前,媒体融合继续向纵深发展。对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传承与创新同在。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在实践中实现“铁肩担道义”的新闻追求,厚植“妙手著文章”的人文底蕴,继承发扬谢觉哉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依靠群众、改进文风的优良传统,在追求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注 释:

[1]马行星. 谢觉哉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2.

[2]徐锦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报刊史略[J].武汉文史资料,2003(02):41-46.

[3]谢作华.谢觉哉与工农日报[J].中国记者,1993(04):25-26.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