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开掘深度报道逻辑之美探析
摘 要: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离不开提升新闻产品深度品质。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提升新闻产品深度品质,都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辩证把握新闻逻辑和新闻审美原则,在语言、结构与思想等层面,强化逻辑判断,契合审美需求,持续内容创新,以深度报道逻辑之美赢得受众。
关键词:新闻逻辑;新闻审美;深度报道
采写编辑新闻作品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充分结合的过程,以逻辑思维为指导催生思想性,以形象思维为体现助益可读性。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离不开提升新闻产品深度品质。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提升新闻产品深度品质,都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辩证把握新闻逻辑和新闻审美原则,在语言、结构与思想等层面,强化逻辑判断,契合审美需求,持续内容创新,以深度报道逻辑之美赢得受众。
一、富有逻辑之美的深度报道具有更高品质
新闻逻辑是运用逻辑思维生产新闻的基本规则,新闻产品同样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新闻审美是新闻美学的研究对象,新闻产品作为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自然遵循美学规律。提高深度报道作品品质,则需处理好逻辑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一)提升深度报道作品逻辑之美更能有效引领受众
深度报道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因果关系,揭示实质意义,追踪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包括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还有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类型。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观点和深度既是传统媒体生存的法宝,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标配。深度报道侧重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往往有着鲜明的思想性,体现于对部队建设的指导性,比其他报道方式类型更能让受众有效接受信息传递、真情感染、思想引领。逻辑与审美的世界相互交错、相得益彰,一旦在深度报道中有机契合,便显逻辑之美,而具较高传播价值。
(二)提升深度报道作品逻辑力还需增强阅读美感
逻辑并不等同于枯燥的概念、乏味的推理,同样可以闪耀出美的光彩。深度报道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烦琐逻辑,但需要使其逻辑与审美有如鸟之双翼,既体现逻辑性、准确性、权威性,比如论证提出论点必有论据且真实,论据和论点有着充分的逻辑联系,也追求质朴美、意境美、含蓄美,使作品稳健且轻盈,有逻辑力且有美誉度,让事实插上思想和情感的翅膀,更有效地激励人、鼓舞人、陶冶人。
(三)提升深度报道作品美誉度还需加强逻辑推敲
文学作品追求绚丽美,不必太突出逻辑性,比如一段毫无逻辑的语言也可以精彩,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新闻作品追求质朴美,形象思维的运用则要经得起逻辑推敲,只有愈推敲才愈显现出形象思维的妙处。所以强调深度报道作品美誉度并非必须弱化甚至牺牲逻辑力,而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保持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在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思想提炼时,以逻辑思维为底色,尽情描绘让作品更合受众需求。同时,编辑加工与作者采写,需要保持思维对象的一致。
二、深度报道的逻辑与审美可实现高度契合
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生产全流程,离不开逻辑与审美的相互作用,可以重点从语言、结构、思想等层面,使作品的逻辑与审美产生化学反应。
(一)深度报道的语言美感在于逻辑严谨
语言逻辑严谨,则既有简洁之美,也有准确之美。语言是运用逻辑、语法、修辞,来传播知识、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深化意境的媒介。没有优美的语言就没有优美的文章,没有逻辑性的语言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灵魂。新闻语言综合运用生活的表达功能、科学的表意功能、文学的表象和表情功能,有着自身的语言体系和规律技巧。深度报道往往融叙事与议论、描写与抒情为一体,语言简洁、准确、有力。采写编辑深度报道就需要语言表达上内外兼修,内则追求充满思辨色彩、逻辑力量的内容深实,外则追求语言规范干练、通俗易懂的形式美感,使专业和通俗的表达、逻辑与审美的运用较好地统一。
提升深度报道语言逻辑之美,需要防止概念不清、词不达意。语言表达不仅需要遵循事物的内在客观联系来安排语序,条分缕析,顺理成章,还要避免出现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错误,确保语言准确性、完整性、丰富性。像“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出现了祖国与新中国的概念错用;“医疗队到场站、雷达站、基层部队为官兵送医送温暖”,是不同级别或存在包含关系的单位并列不当,违背了同一律。还要防止混淆新闻真实和艺术表现,片面追求语言表现力、感染力,以致新闻失实。既有语言逻辑的严谨性,也有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力求准确恰当,不失优美。
(二)深度报道的结构美感在于逻辑缜密
结构逻辑缜密,则既有宏观结构稳健之美,也有微观情节顺畅之美。这反映了优美形态中的感性审美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深度报道的结构以表现事实和主题为本,遵循文题相称、均衡对称、跌宕起伏等原则,不仅涉及材料的组织取舍,同时还影响文字的感染力、事实的表达力和主题的表现力。单篇类深度报道的内部结构协调统一、宽窄适当、条理清晰,有着鲜明的情节逻辑、段落逻辑。多篇类深度报道也有着一定的组合逻辑,它们彼此关联、相互映衬。
单篇类深度报道常用的结构有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纵横交叉式结构。尤其是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件规律与新闻报道规律,以递进式的结构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能够逐步触及问题实质。2019年国庆节前新华社播发的通稿《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四大段标题分别为:“领航强军伟业 勠力民族复兴”“铸牢强军之魂 坚定政治方向”“扭住强军之要 锻造精兵劲旅”“夯实强军之基 永葆作风本色”。第一段与后三段形成总分结构,后三段之间有着规范的逻辑顺序,四段式结构主题鲜明、文脉顺畅。
多篇类深度报道与单篇所遵循的结构逻辑异曲同工。比如系列报道。每篇报道之间不一定有外在的时态连续,但肯定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把前述新华社通稿的四大段拓展成四篇系列报道,每篇间逻辑关系与原先单篇结构逻辑大同小异。再如专题报道。以报纸专题报道为例,无论单组还是系列,都是为了揭示主题,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影响的全过程,每篇稿件、每个专题之间都呈现着彼此呼应共同发力的逻辑关系。
提升深度报道结构逻辑之美,需要防止头重脚轻、随意混搭。有的作品没有明晰的逻辑结构,或者文不对题、头重脚轻、错乱混搭。有的横式结构作品,平铺直叙,结构并列,形式简单,逻辑关系相对松散。优秀的深度报道往往体现“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结构逻辑紧密,不宜轻易打乱颠倒,如若调整次序也必须自成逻辑。多篇类深度报道则应防止忽视规律,随意组合拉郎配,或缺乏内在逻辑,松散乏力,或落入模式化,几无新鲜感。
(三)深度报道的思想美感在于逻辑深刻
思想逻辑深刻,则既有意境之优美,也有力量之壮美。这壮美饱含着强盛的力量、蕴积着磅礴的气势。传统媒体尤其党报的影响力,取决于政治高度,也取决于思想厚度。从审美的角度,好的深度报道既有自然形态的美,又有意识形态的美,受众接受时则既有逻辑分析,又有审美判断,进而形成价值认知。深度报道几乎都在新闻事实中蕴含着深浅不一的新闻思想,有着更精深的报道意图、新闻意境,产生透过纸背的气质和力量,以至唤起受众由事深思、由事生情。所以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需要养成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思维习惯、表达技巧,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阐述独到的认识、深刻的道理。
提升深度报道思想逻辑之美,需要防止牵强附会、导向偏差。有的作品新闻事实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但体现的思想不适应形势,不具有示范性,甚至不科学、不积极,或者自相矛盾、生拉硬扯。采写编排深度报道,既要在新闻思想上体现积极的正面的主题,更要使新闻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符合大政方针形势任务;既要依靠专业知识防止报道出现技术性的主题偏差,也要依靠逻辑分析、严谨论证防范隐性的导向问题;既要依靠推理求证使事实合乎逻辑,事情交代条理分明,又要防止僵化教条地看问题,避免新闻报道受形式逻辑的束缚。
三、深度报道创新需要找准逻辑与审美契合点
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更应实现有思想定力、新闻品质的审美传播。传统媒体需要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充分结合催生创新思维,打破传统习惯、僵化思维,创新思路、创新表达,同时运用美学原则与方法,研究把握美学价值及其规律,以内容创新为关键,使深度报道得到持续改进。
(一)具有逻辑之美的报道语言是内容创新的基础
适应全媒体时代“传受平等”的特征,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在此基础上的“‘内容+’为王”,传统媒体都需要防止某些语言风格、表达习惯拉大与受众的距离。深度报道创新需要在保持逻辑力基础上增强语言的动感美、细节美。
其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增进阅读享受。语言表达是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作为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决定着作品的基本呈现效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阅读中眼球运动过程存在着识别、判断、欣赏等行为,通俗的语言符号、时代的话语体系、鲜活的内容表达,更能给受众带来阅读享受,就具有既严谨又时尚的逻辑美感。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作品想要先声夺人,就必须让受众在通俗之中体会专业内容的充实,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其二,从传播学的角度便于受众接受。在传播学上,信息的传播在接收后有个解码过程,具有逻辑之美的信息自然方便解码、容易理解。创新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的发掘,是基于现实生活生动活泼的创造,而不是用片面性、绝对化、强制式的言词“我说你听”,也不是搬用公文语言,错用文学语言,滥用网络语言,而应当让语言生动又准确起来。无论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还是“新闻因人而生动”,情感注定是新闻审美的重要特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核心价值,如此去捕捉、采写、阐释、报道新闻事实,能够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在深度报道中,就可以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视角,既有专业表达,也有全景意象,不但有视觉冲击的场景,也有见人见事见情的细节。当人的精神质地成为新闻美学的重要尺度,新闻就更有动人心、启人智的魅力。
(二)具有逻辑之美的报道结构是内容创新的载体
新闻的形式美反映在文本上,突出表现为从形式到内容的简洁、对称、有序、一致等。深度报道创新当坚持真实性为前提,以稳固的结构形式承载重要新鲜的内容,体现新闻的审美价值。
其一,注重内部结构美。一篇好的深度报道仅靠描绘事实不够,还需要遵循情节逻辑、段落逻辑,运用各种手法写出美感。即使主题、题材和体裁相同,从形式到内容也要追求新异,少一点平铺型报道,以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形成新鲜独特风格。有的深度报道借鉴散文、影视等文学表现手法,叙事结构打破四平八稳,使作品变得生动活泼。在实践中,尽量根据新闻事实自身特征,在遵循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量身订制独特的结构形式。空军“金头盔”对抗空战比武竞赛第一次公开报道时,笔者采写的一组专题报道稿件中,主打通讯采用“1+3+1”段落结构,除了主体部分“3”即三段自成一体,开头“1”部分对“金头盔”比武进行了“科普”,先为“外行读者”扫除认知障碍;最后“1”部分则进行了思考展望,又能为“专业读者”提供启发参考。
其二,注重外部造型美。对报纸而言,组织深度报道还要充分考虑版面美化,以形式的美充实内容的美。比如组织专题报道,充分考虑稿件组合逻辑,通过准确传神的文字符号、鲜活生动的配文图片、大气醒目的版面设计等手段,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笔者曾编辑过一个整版的空降兵部队基地化训练专题报道。部队通讯员已经根据习惯的模式采写了一篇主通讯、一篇言论、多篇配稿。笔者打破常规,把空降兵战车驾驶员驾车过陡坡易熄火,遇到是否削坡争议的亲历配稿《过坎》,调整为专题的先导性稿件打头突出处理。因为如何过坎反映了部队坚持战斗力标准的根本态度,调整稿件主次顺序后,新闻事实便呈现另一种报道逻辑,新闻价值得到提升,也为版式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三)具有逻辑之美的报道思想是内容创新的灵魂
新闻讲究文字风格和谋篇布局,如果只是在形式美感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的审美还是浅层的,深层次的则是新闻思想与情感透射的力量,给人以启迪和温情是新闻影响力的强劲基因。所以深度报道的逻辑之美,根本上在于蕴涵其间的思想张力、情感合力。创新深度报道则需要提高审美传播力,打造有深度有态度的精品新闻,满足受众的审美诉求。
其一,表达的思想有时代感,多一点看问题的视角。追求新闻的逻辑之美,当追求作品有新锐深远的立意,能够以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剔骨的剖析引导人、感召人,实现审美传播,奏响时代强音。深度报道采编难度大,时效性比不上即时新闻,更多体现于反映时代风貌,时代感便是新闻审美的关键要素。这需要以审美的眼光挖掘素材,基于时代、超越时代、引领时代,站上船头甚至爬上桅杆向前看,看问题、看趋势,多些不同的时空视角,既注重原创性和新颖性,更注重专业性和指导性,不断致力于思想的传播。
其二,思想的表达有代入感,多一点讲故事的技巧。新闻的逻辑之美是理性的美,以真求美、以善促美、至善至美。新闻思想的表达不能是生硬的说教,反映在深度报道上就应该是讲故事多一些技巧,使得报道更有思想深度、深邃意境、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讲好故事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审美传播的根本途径。便于受众接受就需要多一些通过再现感人场景、捕捉生动细节、展现曲折情节等讲故事方式来讲道理,把创新报道方式和表达技巧、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有机结合,在传递信息中坚定而感性地传递思想,实现有效性传播。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