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浅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健康传播实践

作者:■滕鲁阳

摘 要: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偏僻,灾荒频繁出现,生活条件艰苦,群众卫生水平偏低,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一度成为制约边区建设和敌后抗战的重要因素。改变边区群众卫生健康现状,卫生健康传播工作必不可少,我党通过确定立体的传播格局,在边区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多角度的健康传播工作。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健康传播;全民运动

卫生健康问题事关人的生存大计,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战争年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人民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是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我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恢复壮大的缓冲地带,对于赢得抗战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推动陕甘宁边区的整体进步、发展边区的公共卫生事业、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宣传鼓动工作是重中之重。我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的健康传播保卫战,是一次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共同配合的立体战役,形成多主体、全内容和多举措的健康传播格局。

一、常识科普拓宽了民众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深度

在陕甘宁边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现状落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大脖子”等地区病和鼠疫、疟疾等流行传染病多发,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提高边区卫生健康水平、普及卫生知识、树立正确健康观念,是卫生健康传播的当务之急。

课堂宣讲卫生常识。边区政府把卫生课程纳入到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中,从1936年起,陕甘宁边区在冬季闲暇时期开展“冬学”教育,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主,辅之以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根据教育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卫生“冬学”、妇婴保健知识是当时卫生“冬学”的主要内容。此外,民众教育馆作为县级社会教育的场所,同样肩负着卫生教育的职能。在1940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中,将提倡卫生、破除迷信作为民教馆的核心任务,同时还规定了宣传卫生常识的两种方式。

创办专业性卫生读物。在边区政府创办《国防卫生》杂志刊登决策指示和各地防疫经验做法的同时,边区所属各级政府,军队各军、师、旅,也根据自身实际,出版了各类读物,比如1939年三五九旅卫生部印刷的《调剂学》等。1941年 5月26日,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第63次会议,决定“卫生的教育宣传工作,还要加强,各机关学校的卫生讲演报告要定期的经常去做。卫生小报与卫生画报,要广泛的传布。” 截至1944年,“边区卫生处三年来共出版图书六种,七万八千二百册。” 1945年,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出版《妇孺卫生常识》一书,是边区专门为育龄妇女妊娠生产出版的的指导性读物。

在党报开设健康传播专刊或专栏。报刊杂志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信息传递、社会教育等功能。在边区健康传播工作中,党报党刊成为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卫生健康宣传的主要工具。《新中华报》的“防疫”专栏、《解放日报》的“卫生”专栏,以及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治部机关报《部队生活》的“战地救护”专栏,都起到了重要的知识普及作用。1942年,为了防治绥德的鼠疫,《解放日报》的《预防鼠疫专号》列举了科学的捕鼠方法,并配发了社论《重视防疫》。

二、举办卫生主题活动强化传播精度

制定刚性卫生公约促进良好习惯养成。考虑到边区群众的卫生健康实际,从边区机关到县、乡和农村,都制定了相关的卫生规划或卫生公约,通过刚性规定的约束,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白马区六乡白马庙村订立了几条卫生公约:“(一)二十天剃头一次。(二)两天扫院子一次。(三)半年洗被子一次,两天晒被子一次。”公约主要针对家庭和个人生活,条款清晰明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举办卫生竞赛活动激励群众争先创优。陕甘宁边区以农民为主,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浓厚的集体荣誉感让每家每户都不愿意做“落后典型”。边区政府充分利用群众的这一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卫生竞赛,鼓励农民内部、农民与学校和机关进行比赛,以比赛促进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推进。在卫生竞赛中,各地选出了卫生模范个人、卫生家庭、卫生模范乡等先进典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边区广大群众争先创优。

进行点对点的卫生帮扶。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健康宣传活动注重各行各业大力配合,动员边区干部、教师、学生、劳动英雄和其他有威望的人士积极参与。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续派 20个医疗队下乡,其任务以预防为主,治疗次之的卫生工作方针,向群众宣传家庭、环境、饮食卫生,建立卫生据点 。”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反馈迅速,传受双方互动频次较多,传播内容根据具体情形及时进行调整。在陕甘宁边区,卫生健康传播不仅依靠大众传媒和组织活动,而且进行“见缝插针”的人际传播,对边区群众进行精准帮扶和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

三、借助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提高“全民讲卫生”的覆盖广度

陕甘宁边区位于祖国的西北角,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不仅面临着久旱、冰冻和蝗灾的威胁,而且易于引发流行性传染病。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健康传播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符合我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出发点。陕甘宁边区尝试的“社会活动+卫生知识”的模式,旨在从根本上提高群众对卫生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整个边区掀起了“全民讲卫生”的热潮。

利用民俗场合破除迷信。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庙会的时间悠久,在陕北乃至全国都拥有一席之地。作为“集神灵祭祀、各种民间信仰活动、集市贸易、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庙会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当下状况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正因如此,在庙会上传播卫生健康知识,是当时边区较为流行的方式。

1943年5月5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延安市东关区长王德胜利用庙会破除迷信,苦劝巫神转变,提倡医药卫生》一文,文中介绍了王德胜的宣传办法。一方面,王德胜邀请医生为农民诊治,以真实的治疗过程向农民展示现代医疗水平的高超;另一方面,王德胜又让4位“改邪归正”的巫神现身说法,借巫神之口劝诫边区人民群众破除迷信、信奉现代科学。

开创“秧歌剧+健康传播”的先河。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陕甘宁边区在第一时间落实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经过边区政府、艺术家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在陕甘宁边区最具普遍性和影响力的“秧歌”民间文艺样式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剧”这一话剧化文艺表现形式,以群众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事迹为原型,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怎样养娃娃》《护士拜年》等秧歌剧作品,其中,后面两个秧歌剧生动形象地传播了卫生健康观念和知识。

鲜活的剧情拉近了卫生知识与观众的距离,使不少人在剧中找到了认同感和共鸣。《护士拜年》成为轰动一时的名剧,作为边区妇女的缩影,剧中女主人公赵顺嫂生产了七胎,却无一存活的事例,使当时许多妇女对生产多但人丁不旺的现象感同身受,引发了她们对健康生育的思索和向往。劳动英雄杨朝臣和刘桂英在观看完《护士拜年》后表示,告知乡亲们如何养活娃娃尤为关键。

以举办文体活动带动全民运动热潮。现代医学告诉人们,健康的体魄,一方面源于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还要依靠运动和锻炼。在抗战时期,健康传播没有局限于仅仅普及卫生知识,还重视调动边区军民大力开展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动员民众积极开展田径、游泳和球类活动锻炼。在延安,有一支叫“东干”的篮球队远近闻名,所向披靡,1941年,他们还与贺龙组建的120师“战斗”篮球队打过比赛。

边区的全民运动是面向所有大众的,不仅军人,学生、工人和农民参与进来,妇女也走出家门成为全民运动的一份子。同时“安塞腰鼓”“传手帕”“陕北秧歌”等民间文体活动也广为流行。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吴旗镇参观兵工厂时说:“这些工人除了能投篮,还能造枪炮” ,对边区的全民运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文体活动既能加强边区群众之间的互动,也能够改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卫生健康宣传的目的。

四、结 语

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整体卫生健康状况的好转,不仅与广大军民及医疗系统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卫生知识的扩散和健康观念的普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陕甘宁边区健康传播工作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特点:形式举措多种多样,在依托根据地的社会活动开展传播活动的同时,开创了在边区运用卫生题材的秧歌剧进行宣传的先河;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兼顾了预防性常识和治疗性举措;注重正反举证,讲究事实说明。由于社会因素的限制,陕甘宁边区卫生健康传播也存在不足,这也给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完善的卫生健康传播机制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