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时政报道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摘 要:时政报道是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浅谈时政报道需要处理好“学与用”“守正与创新”“最后把关与关口前置”三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切实提高时政报道的有效传播,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成绩唱响时代最强音。
关键词:时政报道;新闻舆论工作;有效传播
时政报道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时政报道要始终坚持把“核心的事当成核心的事来办”,精心组织,周密筹划,力争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成绩唱响时代最强音。本文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浅谈搞好时政报道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我们常说,想明白才能干明白,这也就是说做一件事,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包含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显著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思想特征。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考量军事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做好报道,实现我们的目标要求。在学习中,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深入学,也要结合部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学,既要着眼国内这个大局学,也要着眼国际这个大局学;既要着眼当前时代发展格局学,也要着眼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轴线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会贯通、学深悟透,更好地让习近平强军思想成为我们报道的魂和纲。在平时的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记者不仅要自学,还要相互讨论、互学互促,开展头脑风暴,为扎实做好时政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作好时政报道,要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开创军事新闻宣传事业新局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大楼,到部队、到基层一线去,亲身感受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军营的新变化、新气象,官兵的新精神、新风貌。只有这样,我们的稿件才会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乏味,报道才能更有厚度、更有力度、也更有温度。2019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结合几次涉军的重大活动,推出一批重点稿件,如《向海图强春潮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纪实》《领航,号角催征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侧记》《阳光照耀奋飞的航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纪实》等,这些稿件兼具思想深度、历史跨度、情感温度,通过一个个现场感十足的细节、一个个富有情感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场面,既全面展示了习主席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擘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蓝图、开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新征程的恢宏气势,也充分展现了部队官兵在强军思想引领下,砥砺奋进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稿件播发后均起到了龙头压阵作用,产生了“镇版”“刷屏”之效。
二、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是我们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报道的基础、前提。守正坚持的好不好,直接反映出我们的报道方向是否正确、报道主题是否精准。守正就是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守正离不开创新,创新才能更好守正。
创新是迸发活力的源泉,是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时政报道中,对创新稿件的语言表达、呈现形式、技术运用、传播渠道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如2018年,我们结合习主席视察部队时为海军声纳兵点赞这一重要细节,梳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视察部队时接见的优秀官兵,制作推出短视频《习主席点赞的兵》,取得了4个亿点击量的好成绩。去年,我们参与策划推出的重磅系列报道《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13篇),以习主席接见过的官兵回忆的形式,还原重要历史时刻,从基层视角宣传阐释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发展历程、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生动展现了军队统帅的光辉形象和风范魅力,突出展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威力,全面展示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系列稿件播发后,很快在全社会形成了报道声势,唱响了主旋律,凝聚起强大的舆论正能量。如《习主席勉励我们坚守初心》 《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迈进》《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稿件采用量均超过300家,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均过百万。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报道中,我们制作的微视频《5-4-3-2-1,现在开始执行人民海军时间!》,以习主席对海军的寄语为主线,用24小时这个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声呐兵12小时的生物钟、雷达兵的历练成长、补给舰班长对女儿的亏欠等故事,将海军官兵“没有24小时”“也是24小时”和“超越24小时”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给受众输出了一个概念—人民海军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24小时,稿件不仅点出了人民海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以人民海军为缩影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在呈现形式上,视频以其独特的创意、生动的故事细节,再配以娴熟的拍摄、剪辑技巧,同时触动了受众的燃点和泪点,有效发挥了“入耳、入眼、入心”的作用。视频一经播出便迅速引起大量主动转发,形成了“刷屏之效”。中央网信办进行了全网推广,全网总浏览量稳过亿次。这个视频同时还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优秀微记录作品奖。2019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分社策划推出的短视频《献给建军92周年:英雄初心》以小切口见大主题,于细微处见真情,以4位“老英雄”的“新故事”为主线,通过追问英雄选择的方式探寻个体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实现了核心报道与“八一”“英雄”“初心”等元素巧妙结合。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到118万。
三、要处理好最后把关与关口前置的关系
时政报道,传递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发布的是涉及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的权威信息。因此,时政报道不容出错。一旦出错,不仅记者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不良影响。而要保证时政报道零差错、零改稿,就要求每一个节点都要把好安全关,绷紧“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后一个环节”这根弦。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牢固树立“最后一道把关人”思想意义极其重要,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标准、职业要求,更是一项政治标准、政治要求。首先,要严格“按章办事”“按规矩办事”,坚持各个环节“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始终确保稿件的编审发等在规范的流程轨道上运行。无论手边的工作多么繁杂,无论有什么理由,处理稿件时都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简化程序、简单处理。如果不按程序办、不按要求办,就难免会出问题。其次,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敏感度。特别是在处理稿件时,要坚持抱着“挑毛病”的态度来核校、编审,即使是对于各级层层审过的稿件,也不能“迷信”,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在已经审过的稿件中,有时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性”。
事实上,认真细致,责任心强,严谨的工作作风,应该是每一名从事时政报道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有些同志的观念中,往往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有严格的编审发程序、流程,即使一道关口因为失误出错了,还有后面的同志把关呢!可如果在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后面处理稿件的同志,特别是终审发稿人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有时在处理万字长文的大综述、重点稿时,面对大量的数据、事实,编辑、发稿人很难一一核实,更多的还需要依赖于稿件源头的严格把关、核校。
因此,在强调发稿人“最后一道把关人”的同时,应把关口前置,从源头端就要对每一句重要讲话、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数据等进行核实,查出处、找原文。撰写后,也要反复核校,切实从源头封堵错误,将报道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实,不论编辑、发稿人,还是记者,或者说接触稿件编发每一个流程的人,都需要树起“最后一道把关人”的观念,都要牢固树立起“底线思维”,这对于消除各种隐患,提高报道质量必将有所助益。
(作者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媒体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