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从接近性角度浅析国际军事传播工作

作者:■滕鲁阳

摘 要:当前,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强军与兴国休戚相关,中国军队也朝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稳步迈进,与各国军队交往的日益频繁,在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军事传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尝试从增加与受众的接近性角度剖析国际军事传播工作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军事国际传播;接近性;社交媒体

通常来说,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大众传媒、社会交往和亲身经历三个途径。在现实生活中,上述三者并不独立运行,而是构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的关系。国际军事传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事关向世界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事关向国内民众传递外军资讯。国际军事传播的参与主体多元、主体之间联动,通常采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路径并行的复合传播形式。

一、掌握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舆论氛围

(一)认清受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实现信息精准投送和分发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目标对象。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往往把满足西方国家的受众需求作为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向,这种观念显然带有很大的偏颇性。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不均衡、欠发达的非洲国家,都是“地球村”的成员,无一例外都是我们开展国际军事传播的重要对象。有所不同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也各有不同。也正因如此,人们的信息需求、选择性接触机制、反馈模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只有在正视上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活动。一方面,要明确对方的价值观念和传受双方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应基于具体的政治舆论环境进行判断,合理设置传播议题。

(二)注重在报道中融入目的国元素,用“到场感”换取“信任感”

在认清了受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后,应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媒介使用习惯合理安排报道内容。一方面,增加符合目标用户要求的背景资料,置入“前文本”,构成对应的互文关系;另一方面,增加目的国元素,可邀请目的国媒体加入报道活动。这种与目的国媒介的合作,既创造了接近目标人群的契机,又能丰富报道内容。可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根据公信力、影响力和受众喜爱度等指标,确定合作的媒体。此外,尝试采访目标国专家和民众,通过专家学者的权威信源和民众的个性化讲述增进交流和互信。

二、推动多元参与主体建设,实现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分工

(一)充分发挥权威媒体在国际军事传播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整合传播力量

长期以来,以军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威媒体为龙头的传播矩阵,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认为,下一步,应在以下三方面用力:一是在对外传播中,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受众的文化特点及信息需求,搞好定向传播和分众化传播,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军队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军队声音;二是媒体凭借充分的政策优势、雄厚的采编力量优势、优质的传播资源优势,及时提供资讯、信息服务,对国际军事传播进行方向引领和业务牵引;三是肩负起培训军事国际传媒人才的责任,定期开设专题辅导,可采用远程授课的形式,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其他传播主体分享,带动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

(二)把握社交媒体特点,增强国际传播广播

事实上,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国际军事传播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信息的隔膜越来越小,内宣和外宣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使得世界各国军队纷纷致力于依托社交媒体开展对外传播。 美国陆军早在十年前便在“推特”平台上开设账号,持续发布最新政策、军人生活等热门话题,引发许多用户的关注。美军各军种、各部门以及海外基地也普遍在社交媒体注册账号,这些账号以及时的内容更新和优质的信息服务赢得受众驻足。英国陆军紧随其后,于2009年开设“推特”账号。比如,其在阿富汗驻军的账号,主要负责宣传反塔利班方面的消息,有时比发布会上发布的新闻稿还要提前几个小时。

社交媒体凭借着高互动、高热度和高跨界,成为搭载军事国际传播业务的重要平台。从社交媒体的系统构成来看,我军国际传播工作应从两个方面发力:内容系统和平台系统。 一方面是深耕内容,及时更新我军的最新政策和军事活动等新闻资讯。及时呈现反映官兵生活的作品,注重个性化呈现,通过一些官兵的个性化讲述,用真情实意打动人。另一方面,加强平台建设,优化其内部的结构性关系。

(三)运用好民间团体和个人的力量,增强传播的亲和力

长期以来,我军的国际传播工作由官方主导,以政府或军队以及权威媒体作为主力军,对民间团体和个人力量的重视和利用不够。事实上,民间国际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传播活动,较之于大众传媒的高投入和高强度,它更注重点对点、面对面的针对性和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在抗战时期,民间力量便在我军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体是一群逗留在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步西方人士。由于文化历史原因,我国的民间团体开展军事国际传播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参与国际交往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有待提高。应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其能力水平,首先,应从政策上大力扶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适宜有资质的民间力量进行对外交往的相关规定;其次,在严格资质管控和登记备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性民间组织;再次,进一步统筹挖掘民间力量,通过培植和培训等一系列手段,强化民间国际军事传播意识,提高其整体素质。

三、提高国际军事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唤起目标受众的广泛共鸣

(一)以军营开放日为契机,打造展示军队形象的常态化“模范窗口”

军营开放日是一种公开展示军队部分武器装备,并向大众展现军事活动和军人作风的观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众的国防意识,提高了民众对军队的认同感。近年来,为了提高对外传播张力,世界各国军队纷纷加大了对外开放步伐。如美国五角大楼常年对外开放。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颁布,此举为发挥新形势下军事资源优势、有效指导军营开放实践、进一步搞好对外传播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搞好军营开放日,首先,应精心打造样板军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连队进行试点,可加强军营开放日活动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其次,加强进入营区人员的身份审查,确保军营开放活动顺利进行;再次,通过组织主题性活动,寓教于乐,吸引现场的人们加入其中,巧妙提高舆论沸点;最后,适当放宽观摩者在营区中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实现最高限度的“透明”。

(二)及时发声,回击西方国家的歪曲和污蔑

近年来,我军经过编制体制改革、武器装备发展更新、官兵刻苦练兵备战,重塑后的我军综合军力大幅提高,正昂首阔步跨入世界强大军队行列。我军的不断强大和发展,是西方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为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他们极尽歪曲、污蔑之能事,通过媒体抛出“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对我军进行丑化、矮化。

为此,我们应及时发出中国军队声音。一是通过反映我军参加和参与国际维和、大洋巡航、国际救援及其他人道主义活动,凸显我军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二是通过展示我军开展的重要军演,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抗击疫情等重大活动充分展示和塑造我军良好形象。

(三)聚焦国际通用话题,有效唤起目标受众的广泛共鸣

中国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但却不是文化输出大国。文化输出行为涉及诸多因素。我军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战斗实践,这种基因虽然更加适应我军的发展,但却可能与目标国文化基因发生冲突。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可以着力设置一些带共性的话题,比如讲述爱情、亲情等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近年来,军队媒体记者在“新春走军营”活动中,采写了大量反映边防哨所官兵爱情故事的报道,收到不菲的关注和点赞。把这些素材引入对外传播中,对于展示中国军人立体、鲜活形象不无裨益。第二,可灵活采用手记、VR等不同表现形式。例如,2017年7月,中央网信办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举办了“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期间,各路记者以体验式采访的状态参与其中,《军网记者手记:两公里海防巡逻》《【VR任意门】快上船,一起去看武警官兵如何快速水上救援!》等稿件体裁丰富、形态多元,广受欢迎。第三,注重语气,考究用词,避免误读误导。第四,通过在报道内容中引入全球知名的事件或人物,增加对外传播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