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怎样当记者
媒体是时代的晴雨表,记者是站在时代的桅杆上的瞭望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舆论宣传也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当记者?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追踪几位优秀记者的前行足迹,剖析他们华彩的新闻人生,或许可以窥知一二。
一副铁脚板的范长江
“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标志性人物,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他是第一位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位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国统区记者。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从1935年7月开始,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深入中国西北考察采访。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范长江无惧危险,迎着硝烟战火长途跋涉,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走遍大半个中国。据计算,范长江每天最少要走40里路。他风餐露宿,常常孤身一人在“马不能行”的山崖上艰难前行,滑倒又爬起,满身泥污。2009年11月9日,在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刘云山讲道:“范长江同志十分注重实地采访,无论是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正因为如此,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逼真地勾勒出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强调:“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向范长江同志学习,就要大力弘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
揽胜景须赴险远,抓活鱼要涉深水。实践反复证明,办公室里想像不出基层的火热,空调房里体验不到一线的艰辛,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没有一副铁脚板,写不出硬作品。新时代的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不在新闻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的职业状态,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深山哨所、走进班排宿舍,察实情、听真言、学真知,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一生信仰坚定的范敬宜
范敬宜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自幼工于诗画。1951年,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影响,热血青年范敬宜“把诗情画意都轻放”,毅然投身于烽烟弥漫的白山黑水间,进入当时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成为一名党报编辑。1957年,年仅26岁的范敬宜被错划成右派,在十年“文革”中更是备受磨难。但范敬宜对党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从未动摇,他没有颓废、消沉,以乐观的心态积极参加劳动锻炼,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的疾苦、感受乡民的淳朴,在被剥夺发表的权利后仍笔耕不辍,坚持用笔名发表文章、抒怀咏志。他在《满江红·咏松》中写道:“雨露恩,常沾泽;向阳心,坚如铁”,在《满江红·赠人》一词中直抒胸臆:“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这种忠贞赴国、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敬佩!2002年,年逾古稀的范敬宜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站在清华大学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他的第一堂课是: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2006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范敬宜兼任主任,主持《媒介与社会研究》课程,讲授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他结合50多年的新闻实践开讲时说:“我们培养的高手,主要是为主流媒体服务的”“这高手,主要应该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方面的高手、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高手、掌握新闻报道艺术的高手、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高手”。
习主席深刻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为新时代的军事新闻工作者,长在红旗下、沐浴党恩泽,无论人生际遇是顺是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始终与党中央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这既是新闻舆论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新闻记者必须立起的魂。
“人民至上”的穆青
“人民记者”穆青是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新闻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勿忘人民”。在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他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说,要当好记者,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勿忘人民,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切新闻报道的丰富源泉。1988年4月,穆青到福建厦门调研。新华社福建分社的领导请他题词,他提笔写下“勿忘人民”4个大字。1990年12月,《安阳日报》记者到北京汇报工作后请他题词。穆青在这位记者的笔记本上再次写下“勿忘人民”。1994年,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联合举办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穆青特意赶到班上与青年学员进行座谈交流。他语重心长地说,根据自己从事新闻工作50年的体会,要当好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必须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第二条必须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可以说,穆青的一生就是“勿忘人民”的一生,“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工作实践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党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基层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实践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军事新闻工作者要自觉与基层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关切着士兵的关切、欢乐着基层的欢乐、忧患着一线的忧患,做基层官兵的代言人。
炽烈热爱新闻事业的白岩松
作为央视著名的记者、主持人,白岩松几乎拿到了一个电视记者能够斩获的所有大奖:金话筒奖、央视十佳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长江韬奋奖,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从担任“东方时空”主持人,到担纲香港回归仪式直播、抗击冰冻雨雪灾害直播,以及大型节目《岩松看日本》《岩松看台湾》等,他主持的每个节目都能引起极大反响、收获无数好评。这除了强烈的责任心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最重要的就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热爱。曾经有网友问白岩松:你为什么没辞职?对此,在新书《白说》发布会上,面对粉丝,白岩松说:“我不走,就是因为你们所说的那句,还有人喜欢看我的节目。”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写道:“在这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岁月里,作为一名新闻人,我走过10年路程。同大家一样,在新闻的舞台上每走一步都需要坚持,绝望的感觉不时出现,但也都过去了。赶路之后,猛一回头看,自己和身边很多人笑了,我们清晰地看到那条前进的脚印。于是我们时常乐观一下,虽然今日的局面还远远没有达到圆满,但同过去相比进步这么大,已是让人快乐的结果。”正是这种乐观的坚守,这种发自内心对新闻工作的热爱,造就了白岩松,造就了他的“央视传奇”。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带给媒体人的荣誉感、尊崇感日渐消减。面对更重要的职责使命、更残酷的竞业现状,要克服职业倦怠、坚守新闻理想,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对新闻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朴素情怀。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很难走远。白岩松的成功启示我们,记者仍然是最受尊崇的职业之一,新闻路上有丽日星空,也有雨雪阴霾,只要不忘初心执著前行,新闻事业就大有可为。
不懈追求创新的江永红
读江永红的作品,我们总能感觉到“不一样”。他的作品文风质朴、语言独特、不拘一格。这正是他被人称道的最大成功之处: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能够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方法。他的成名作《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 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从语言风格到写作手法在当时都堪称怪异,例如文章的开篇引用陆军某部训练场上的一句流行语:“别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电话。”这种写法如今成为一种经典的导语手法,但在当时引来极大争议。《老山有个孙干事》的开篇,只用了一句话:“孙才,某团政治处组织干事。”作为人物报道,这篇文稿全篇无一句评论、无一个感叹字、无一句豪言壮语、人物身上无一个形容词。江永红说:“你想成为名记者,你就要不断地从归纳中创新,不去重复别人的写作手法,你所写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人感到新鲜,你也才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正是有一颗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成就了江永红别具一格的“江氏新闻”,使《孙铁锤传奇》《李秋贵的穷琢磨》《李向群的成长轨迹》《英雄虎胆》等作品成为精品力作。
新闻姓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写作方式、传播渠道如何转变,创新应该成为新闻人的不懈追求。习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必须坚持创新为要。同时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调“坚持改进创新”“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等,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媒体日新月异,更加符合新生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新闻是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新时代的记者应当成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代名词,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矢志为强军鼓与呼的贾永
贾永是一名军人,而且是一名上过战场、经过生死的军人。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新闻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对部队建设的美好祝愿、对基层官兵的满腔真情。2002年12月22日,他的母校—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举行“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是该院新闻系第一次为本校毕业学员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作为军事记者,国防和军队建设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被他关注和记录:新军事变革、沙场大演兵、世纪大阅兵、驻军香港、神舟飞船发射……同时,在他的笔下,高瞻远瞩的统帅、运筹帷幄的将军、忠诚朴实的士兵、痴情专注的军嫂,无不特色鲜明、意味深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中华新闻报社社长武家奉称贾永是“新闻宣传主旋律中一位不可多得的男高音”。且不说,贾永的《世纪大阅兵》《长征启示录》《飞向太空的航程》等经典名篇,也不谈李国安、韩素云、李向群、方红霄、尹祥美等享誉全国全军的重大典型,就是他信手拈来的千字短文,如《生命禁区猪坚强》《煮不出饺子的哨卡》等,同样充满正能量,浸透着一名军事记者浓浓的爱军情、强军志。2017年,贾永用一系列的精品力作向新时代献礼:担任纪念建军90周年大阅兵解说词和8集政论片《强军》的总撰稿,主笔撰写献礼大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讲解词。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他做客央视谈《强军》的创作体会时说: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强军事业永远在路上,军事新闻人永远在路上,这也和打仗一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作为记者,为强国发声、为强军发言,是我们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基。201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胸怀报国志、笔落塑军魂。”作为中国记者的优秀代表,贾永的人生足迹正是他坚定执著地站在人民军队这片沃土上,写强军故事、书强军大略的真实写照。
一身硬本领的江宛柳
江宛柳既是著名记者,也是著名作家。作为记者,她先后参与中俄首次联合军演、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的新闻宣传,推出了一批在全军具有广泛影响的报道,《全军紧急选调医务人员支援北京决战非典》《再写神州万里春》《零感染是这样创造的》等优秀作品享誉军内外,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全国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等重大奖项,还获得第九届长江韬奋奖。作为作家,她的报告文学《蓝色太平洋》《没有掌声的征途》《我在寻找那颗星》等作品相继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在解放军报社,江宛柳素有“金牌记者”的美誉,具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硬实力。她的“新闻技艺库”储备丰富,无论是消息、通讯、评论、述评,还是散文、特写、报告文学,甚至长中短篇小说,都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她总能根据内容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表现形式,每出手必是精品佳作。
记者也是战士,不同的是他们“以笔为枪”“执笔如刀”。对他们来说,“能打仗、打胜仗”就是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舆论宣传任务。习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新形势下办好解放军报,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加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启示我们,过硬本领是新闻记者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新时代的记者必须勤学习、多锻炼,苦练军事宣传“十八般武艺”,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新时代新标准,新形势新要求。一生真信仰、一颗赤子心、一腔强军志、一心真热爱、一念求创新、一副铁脚板、一身硬本领—以范长江、范敬宜、穆青、白岩松、江永红、贾永、江宛柳为代表的一代代优秀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立身为旗、身正为范、文工为师,为我们树立了形象指引、立起了标杆方向。这正是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战士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