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把握根本遵循 勇于创新实践

作者:■段向前 高 杰 张 锋

摘 要: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自组建以来,把媒体融合作为党委抓建的重大现实课题,把握根本遵循、勇于创新实践,全面嵌入珠海航展、国际军事比赛、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抗洪救灾等重大任务,积极开展融媒体宣传实践,取得较好宣传效果,媒体融合成效得到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媒体融合;平台建设;技术创新

一、打造现代立体传播矩阵,最大限度释放新闻生产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空军政治部宣传文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媒体平台的简要情况。

祁宇博:中心于2018年9月29日成立,涵盖报纸、期刊、出版等多个板块。中心主要担负空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要工作的宣传报道、军事新闻生产和出版、军事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等任务。现有一报《空军报》、一网《空军强军网》、三刊《中国空军》《基层政工读物》《航空杂志》,以及“空军在线”新媒体平台账号,初步形成了立体传播矩阵。

传统媒体方面,作为空军党委机关报,《空军报》的办报方针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战士、面向飞行员,全面、及时、准确传播党的声音;《航空杂志》是空军唯一的综合指导性军事期刊,以空军战术、技术、学术研究为主;《中国空军》杂志秉承“弘扬空军文化、讲好空军故事、宣介空军精神、展示空军形象”的办刊宗旨,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全息杂志;《基层政工读物》杂志聚焦基层政治工作,秉承“指导交流服务,真理真知真情”的办刊理念,着力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平台、基层政治干部的实操手册、官兵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网络媒体方面,在军队强军网上,我们着力建好用好空军强军网。在互联网上,我们开设了“空军在线”新媒体账号,先后进驻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平台,关注量和影响力呈线性增长。

记者:媒体融合是新闻单位近年来的一条工作主线和重点,中心成立以来是如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

祁宇博:中心组建伊始,积极开展融媒体宣传实践。2020年以来,我们研发启用全媒体融合平台,专题召开中心融媒体宣传研讨会,组建“空军在线”新媒体编辑部,“空军在线”新媒体账号于2020年2月10日上线运行,派出融媒体报道组赴抗洪救灾一线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加快了从理论落向实践的步伐。

记者:思路决定出路,确定正确的建设与发展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

祁宇博:中心的建设思路是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资源整合,推动中心所属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向纵深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力争用1至2年构建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新型传播格局,逐步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谈中心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坚持了哪些建设原则?

祁宇博:主要坚持了以下五个原则:坚持军媒姓党。坚决落实党管媒体原则,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把好内容、流程、渠道、技术等各个关口。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讲好空军故事、弘扬空军文化、传递空军声音、展示空军形象。

坚持强军为本。坚持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宣传强军思想,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助推强军实践。贯彻“建为战”思想,将服务备战打仗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指向,将融合建设与应急准备工作一体筹划实施,将提升战斗力贡献率作为媒体融合成效的检验标准。坚持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官兵,以广大官兵为中心,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坚持创新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媒介资源、采编流程有效整合。着力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最大限度释放新闻生产力。

坚持内容为王。将内容建设作为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根本,突出空军特色、空军独家,保持风格、保证质量。聚焦思想精深、素材精当、报道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运用新媒体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提升融媒体宣传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

坚持平台为基。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媒体融合平台研发建设,不断拓宽媒体传播渠道。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积极开发移动网宣产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打造“首页首屏”头条工程。紧跟技术迭代步伐,更新融合发展理念,加强智能平台建设,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强化“三步走”,聚力占据传播制高点

记者:媒体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和要素。您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祁宇博:我们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平台建设、人才建设、装备建设和机制建设等。

平台建设方面,我们着力建设空军全媒体融合平台,这包括8个子系统和1个新媒体矩阵,分别是:融媒体指挥系统、内容生产加工系统、全媒体发布系统、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人员管理及考核评价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运维安全系统和“空军在线”新媒体矩阵。目前,已经建成运行的平台,提供了新型策划、采访、编辑、发稿技术体系,实现了资源、统筹、加工、渠道、终端、受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中心的融合报道、组织指挥、运行监测及考核评价等提供集约化、智能化服务。

人才建设方面,我们着力建设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3支全媒体人才队伍。一是专业采编队伍。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现有采编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备全媒体采编播技能、既可分工合作也可单兵作战的“全媒体记者”;二是远程协作队伍。以远程编辑队伍为基础,吸收基层部队新闻采编、视频剪辑、创意策划、动漫制作、图像处理、程序开发等特长人才;三是技术开发队伍。针对中心急缺的大数据开发、融媒体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在定岗定编、文职人员招聘中重点吸收引进。

装备建设方面,一是建好融媒体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对空军强军网数据中心进行扩容改造,使之全面适应空军融媒体传播平台的功能拓展需要;二是对野战卫星转播车的升级和战地宣传装备箱的研发进行论证。

机制建设方面,一是建立统筹指挥机制,成立了中心领导牵头、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融媒体领导小组,全面指导融媒体平台规划建设;二是建立策划会商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报、刊、网、屏全要素参加的协调会,对重大新闻报道任务的组织实施进行全维策划、深度研究;三是建立模块化生产机制,完善应急宣传报道工作预案,采编人员跨部门、跨媒体、跨专业组成联合战斗小组,以项目为牵引进行跨界生产,平时满足多元报道任务需求,战时实现快速反应;四是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和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联系合作,建立舆情信息协作共享机制,军地共同打造优质融媒体产品;五是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开展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官兵和用户信息需求,做好舆论宣传效果评估,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优化传播内容。鼓励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转型,组织开展创优活动。

记者:作为宣传文化中心业务工作的领头雁,您对中心未来的建设发展有哪些考虑?

祁宇博:未来我们将按照先内部整合打基础、后上下联合强能力、再全面融合聚体系的思路,进一步加快融合、创新转型,严把出口、稳步推进,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抓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实现中心各媒体融合发展。将继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建设,打通中心各部门信息联通障碍,将中心各媒体采编数据向平台逐步迁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建设空军融媒体指挥中心,引入5G网络、统揽融媒资源、畅通指挥链路,为新闻宣传决策调度、采编播发、舆情研判等提供支持。

第二步,抓平台拓展、效能优化,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跃升。在内部融合互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媒体平台覆盖面,调整优化内部生产关系,激发创新活力,逐步释放融媒体聚合传播效能。具体做好这几件事:推进全媒体融合平台向部队延伸,按照统一技术标准,推动全媒体融合平台与部队军以上单位宣传部门实现对接,中心各媒体与部队各级共享新闻线索、共享内容资源,共同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建立健全“全媒体记者”培养锻炼机制,强化编辑记者新闻采编实践锻炼,依托重大任务检验媒体融合成效,引导采编队伍向战场聚焦、向全媒体转型。

第三步,抓智能升级、机制创新,增强空军媒体传播体系合力。推动全媒体平台智能化升级,吸收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升级全媒体融合平台各模块功能,使其初步具备VR、AR、MR视频内容生产能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媒体融合传播链条,形成集智能视频剪辑审核、智能素材资源管理、智能采编和智能内容分发等能力,推进融媒体宣传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推送更加快速精准。打造一定数量的“全媒体记者”骨干队伍,使大多数编辑记者具备“一专多能”全媒体宣传能力,能够有效支撑应急和重大任务宣传需要。持续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举措,常态化开展媒体融合规律课题研究,进一步改革重塑媒体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策、采、编、审、发”流程,推进中心媒体资源以及软硬件平台高效整合,实现从“形合”到“神聚”的根本转变。

三、从“相加”到“相融”,新机制激活内容生产力

记者:技术作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牵引力和驱动力,越来越受到青睐和重视。您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祁宇博:我理解,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就是用来解决协同内容生产、终端效果呈现、信息精准推送和传播效果评测等核心问题的,简单来讲就是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媒体运营中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这些关键技术都体现在中央厨房、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上。

中央厨房建设,是空军全媒体融合平台中的核心系统。实质是对新闻采编业务流程的重构,即实现信息化采编、多元化传播、系统化评估。它为我们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业务承载,促进了中心内各媒体间的协作共享,并直接催生了中心的创新机制—融媒战斗小组的组建。

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媒体融合的后台,为媒体融合提供至关重要的底层支撑。在我们媒体融合发展规划中,明确把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支撑项目,在原强军网数据中心基础上进行改扩建,以满足中心各单位以及各种项目对数据存储、整合、分析、挖掘、备份和容灾等服务需求。

云平台建设。云平台是媒体融合后台的另一个支撑技术,也是决定媒体未来形态的关键技术。在我们的全媒体融合平台立项之初,就把它规划成了一个标准的云计算平台项目,并充分利用政工网、强军网站群云平台的原有优势,形成了全媒体采集、制作、发布、数据智能关联的闭环云生态体系,成为中心媒体融合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平台。

记者:现代媒体的服务意识和产品意识不断增强,形形色色的媒体产品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您认为融媒体主流产品有哪些?

祁宇博:目前,主流融媒体产品主要包括图文音视频混编媒体、可视化、H5、短视频和VR、AR、MR等,且短视频占比越来越大,如何在产品中增加技术、创意成为媒体的主要攻坚方向。

混编媒体主要突出深度,用大量的图、文和音视频等媒体混合编排,主要发挥网络媒体不受版面限制、元素多样、可立体呈现的特点,对某一新闻主题或事件做详细梳理和深度解读。

H5的生产则更加追求实质内容上的精品化、人格化和互动性,同时注重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体验,用户的沉浸体验好就会促成分享行为,使得H5得以快速大范围传播。

VR、AR、MR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并开始向精细化、便捷化方向发展,在产品使用上越来越灵活,更加注重用户体验,VR、AR、MR的融合运用增强了用户的可视、可感、可知。

短视频,包括系列专题策划短视频、动漫短视频等,非常适合碎片化传播和社交化分享,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记者:您认为当前影响融媒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祁宇博:首先是人的因素。人的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但这一问题当前仍困扰着不少媒体。从实际情况看,制作融媒体产品通常难以单兵作战,需要团队协同配合,既要有负责文字、视频的记者,还要有后期加工的编辑、视觉呈现的美编、后台支持的技术人员等等,这些人员在传统媒体中往往隶属于不同部门。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媒体人必须真正融合在一起,不再区分传统媒体部门和新媒体部门,而这就涉及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需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进行调整。

其次是技术因素。大数据、移动互联、微博微信每一项新技术引发的风潮,既让传统媒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也让传统媒体获得脱胎换骨的机遇。5G时代的信息传播将突破时空制约,形成“新闻无时不在、资讯无处不在、观点无所不在”的格局。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各大媒体已经得到应用普及,但技术驾驭与研发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有效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的手段,让新兴媒体中的变量成长为提高传播效率、传播主流思想的增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军事融媒体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fjs005)

责任编辑:张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