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创新政治工作报道 着力讲好强军故事

作者:■方姝阳 姚 宏

摘 要:搞好政治工作报道,对助推强军实践,推动部队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防科大报》着眼提高政治工作报道质效,把准导向,讲好重大主题故事;聚焦中心,讲好教学科研一线故事;深度融合,讲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故事。

关键词:《国防科大报》;科大故事;政工报道

搞好政治工作报道,对助推强军实践,推动部队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防科大报》秉承“把准导向、先学一步、服务中心、生动活泼”的办报理念,紧跟全媒体时代步伐,在讲好强军故事、传播强军声音上做文章、下功夫,为不断推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事业迈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创新政治工作报道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把准导向,讲好重大主题故事

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国防科大报》坚守姓党为党的政治灵魂,坚持把“政治家办报”落实到每个环节,把准导向,讲好重大主题故事。近年来,《国防科大报》力求做到“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兵心”“围绕中心”讲好重大主题故事。所谓“上连党心,下接兵心”,就是“胸中有全局,眼中有新闻”。例如,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步伐,开设“领航强军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等栏目,用强有力的主题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了宣传性、指导性和服务性的统一。

2020年,习主席授予学校训词3周年之际,我们围绕“贯彻主席训词、奋进一流事业”精心策划报道,既推出了《学校贯彻落实习主席训词三周年巡礼》等站在全校层面的宏观通讯,还推出了《电子科学学院瞄准教改难题 提升教战含金量》《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将真情真理融入专业课程》等反映基层单位的经验做法报道。这些报道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紧贴军队院校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要求新情况新变化,把理论融入鲜活强军实践中,确保了重大主题故事讲得精彩,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全校官兵头脑中生根、在中心工作中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报道中,我们结合学校定位,陆续推出《计算机学院某研究所 天河机房成为学习课堂》《信息通信学院试验训练基地在大项任务中深化主题教育》等报道,生动展现出基层单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如何有效开展政治工作,以及政治工作如何推进中心工作的有益探索。

作为院校的报纸,由于内容的局限,单篇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然有限,但如果注重策划,再通过打包、重组、编排、润色等方式,同样会产生“联动效应”,凸显冲击力、思想性和指导性。因此,我们注重结合时事热点和宣传重点,找准与学校的契合点策划组稿,力求做到传播质效最大化。例如,2019年国庆期间,我们紧前组织策划、制订采访方案、派出多路记者、分解采访任务,采写捕捉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关的国防科大元素,连续推出视觉专版《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向祖国表白》、专版《受阅队员篇》《受阅装备篇》《保障篇》等,从总体策划、选题采写,到内容编排、版面呈现等,都颇具亮点和匠心,既展现出国防科大人及科研技术、成果在国庆大阅兵上的独特风采,又凸显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做到了有声有色有气势,出新出彩出精品。

二、聚焦中心,讲好教学科研一线故事

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自己的精品力作,其传播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多年来,《国防科大报》力求以奋斗的故事激励人、以温暖的故事感染人、以有趣的故事吸引人,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佳作。

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国防科大在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进程中发挥着突出和特别的作用。因此,政治工作报道就必须聚焦中心,把目光投向办学治校育人工作,把脚步伸向教学科研人员中,不然就是自说自话,纸上谈兵,而典型报道就是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每年年初,学校政治工作处会专门做好典型宣传详细报道方案并下发各单位,在《国防科大报》一版陆续推出10余个先进团队和个人典型报道,其中,既有执掌大国重器的科研团队,也有实力与情怀兼具的教学科研人员,还有优秀学员群体。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典型人物,展现出他们的精气神,通过把握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这些典型故事可敬可亲可学,有效发挥了政治工作报道启迪人、鼓舞人、激励人、推动人的作用。2019年,学校开展了高伯龙院士全国典型宣传,我们策划的系列报道紧紧围绕“创新为战的科技专家”主题,推出专版《至情至性高伯龙》、主通讯《生命之光为强军“旋转”》、反响稿2篇、言论4篇以及消息3篇,打出了典型宣传的“精品组合拳”,提升了媒体吸引力和影响力。

以往有的政治工作报道容易给人以说教喊口号的刻板印象,其实,它的真实面目应当是可亲、可感、可信的。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陈赓谈及《国防科大报》的前身《工学》办报思路曾说:“办报就要求短小精干、生动活泼的文章。”多年的办报实践证明,只有把“有意义的事”讲成“有意思的事”,用真实的人物、生动的情节、温暖的场景呈现出好故事,才能提升报道品质,增强传播效果。例如,在“父辈的初心使命”专栏中,刊发的《周明鸂:一辈子献身教学科研事业》《老松杨:我是科大人!》《王意洁:从“两弹一星”到“银河”“天河”》等动人故事,对当时的人物、情节、场景等进行了设置和营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有血有肉,较好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我军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老一辈牺牲奉献精神是如何激励一代代国防科大人奋勇拼搏的。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属性和特色,开设了“科技创新启示录”栏目,推出的《科研需要归零勇气》《创新需要保持“惯性”》《李传胪:生存下去就得靠创新》等报道,对“故事化表达”做了精彩的实践和独到的阐述。这些来源于科研一线“带泥土”“冒热气”的故事,开口小、意义深,诠释出科研人员“科学求实、奋力拼搏、猛攻尖端、为国争光”的科研精神,让受众听得进、听了信、记得住。

三、深度融合,讲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故事

变则通、通则融、融则强。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呈现互补共存之势,但不管舆论生态如何变化,校报记录学校发展历史和原创内容,传递思想品质和精神力量的使命和价值不会改变,还将在形成“线下线上移动端”良性互动的校报传播格局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要讲好全媒体时代的好故事,单一的媒体形式有时候难以充分表现其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传播界限,实现内容、技术、渠道的进一步共享融通。

拓宽报道平台。我们研究借鉴人民日报融媒体、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等主流媒体的先进经验做法,建立以校报等主流媒体统领,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广泛参与的媒体矩阵,激发校园媒体的生机与活力。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会统筹安排包括校报采编人员在内的“全媒体小分队”,鼓励大家分工合作、并肩作战。针对媒体属性和平台优势,将优质线索、文字、图片、音视频进行二次加工、多次传播,构建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报道结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高伯龙院士全国典型宣传报道中,多个图文音视频作品依托全媒体矩阵发声,网友互动评论热烈,好评如潮,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强大的宣传声势。

丰富报道构架。讲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故事关键在于拓宽宣传思路、创新版面语言。例如,2019年6月,当我们得知学校空天科学学院荣获第十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冠军的消息后,及时组织策划,派出记者挖掘参赛前中后期的科研攻关故事和学员成长故事,邀请评论员撰写言论。前期广泛收集参与者说、网友评论等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性素材,组织出主题鲜明、信息多样、亮点频现的专版,体现了军校人的开放眼光、自信底气和品格追求,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深度和情怀温度。报道一经推出,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灵活呈现方式。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有吸引力,思想和内容固然重要,但呈现方式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防科大报》尝试在精品报道中嵌入二维码,将新媒体的内容资源链入,在报纸一版印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的二维码,实现融媒体传播效应。例如,2020年毕业季推出的“毕业综合演练”专版报道中,在《演训场上的“成人礼”》《贴近实战铺考卷》等报道后加入二维码,方便进入微信公众号等观看相关视频,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内容体验。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