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校教员的新闻情缘
君姐大名郝立君,是我的学姐。
初识君姐,是在2007年学院组织的新闻报道员培训班上,聆听《解放军报》一位编辑给我们讲授新闻写作知识。他说,“写新闻就是写生活,要饱含学生味但不要有学生腔”。当时,我们虽然都认真做了笔记,可过后,对怎么找素材,怎么把军校生活写生动,却让我们犯了愁,再一想要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就有了畏难情绪。不久后,我不经意间在《解放军报》军校版看到了一篇题为《解剖室里的一堂课》的报道,讲述了女学员第一次上解剖课强装镇静却手忙脚乱的窘态,内心纠结又不想放弃,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第一刀的故事。文章娓娓道来,真实而又风趣,我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在作者姓名上,居然是郝立君!简直不敢相信,她怎么这么快就学会采写新闻报道,并且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了呢?我不禁开始对她产生了好奇。
2008年,我和君姐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援奥一线,完成组织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奥运故事,展现志愿者的风采,学院决定开办《战地周报》,因为君姐当时已经是院里小有名气的“女秀才”,没有任何悬念被任命为《战地周报》的主编,而我也成为新闻报道组中的一员。办报任务很重,君姐的工作逐渐从奥运村的执勤一线调整到了营区后方,工作对象也就从世界各地的名人变成了电脑和报纸。20来岁的我们,都喜欢去感受世界的热闹和新鲜,但君姐却能沉下心来,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办公桌前。
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和君姐也成为了好朋友。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俩经常在执勤点蹲守体验生活,并在志愿者下勤的第一时间随机进行采访。有一次,为了采写夜间勤务工作,我们采访完执勤战士已是半夜,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回宿舍就钻进了被窝,却硬生生被君姐拽了起来,“咱们赶紧把采访笔记整理出来,要不明天该忘了”。那天晚上,我睡眼惺忪,她的双眼却依然明亮,一边跟我讨论细节,一边梳理写作思路。
在一起办报纸的小记者们常说,最怕“君姐三连问”,“稿子想好了吗?稿子写好了吗?稿子改好了吗?”,但是大家又很愿意跟着君姐写稿子,因为她会热心地教大家采访时该怎么问,主题该怎么提炼,文章该怎么写。任务结束时,还不忘给予满满的郝式鼓励,“这一遍改得太好了,你们真的太优秀了”。在君姐的严格要求和热情推动下,《战地周报》圈粉无数,志愿者们都愿意给报纸提供素材,争当新闻主角,君姐笔下一个个援奥瞬间感动了很多人,她采写的近40篇报道相继见报,有的还登上《解放军报》援奥特刊的头版。因为表现突出,君姐被北京奥组委表彰为“优秀志愿者”。现在,当我翻看那时的文字,满满的都是青春回忆,感谢君姐用灵动的文字把大家定格在了闪光的历史中。
奥运会后,君姐和报纸结了缘,署名“郝立君”的文章不断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法制日报》等报纸刊发,这些文章有的写军校生活,有的写战友情谊,还有的写成长感悟,或幽默,或感人,或引人深思,成了我们这些军校报道员争相学习的范本。毕业后,君姐留校工作,依旧保持着对新闻的热爱。2013年,她代表学院参加武警部队“四会政治教员”比武竞赛,斩获“十佳”称号,荣立二等功。大家纷纷跟她要“秘笈”,她说:“四会教员比赛考察的是对基层生活的了解,对官兵心理的把握,很幸运,我上学时候就爱写新闻,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爱总结的习惯,这让我更容易找到新颖的视角,并能用朴实的语言去描绘它,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都说写新闻苦,但我觉得新闻给我的都是甜。”
君姐吃过苦,也拥有甜。后来她当了教员,因为她的课总是贴近生活,又风趣幽默,受到学员的喜爱,她也被评为优秀教师。在给新学员致词时,她一开口就把大家吸引住了,“今天,我想要送给大家四个字母, L-O-V-E。L是Listen听党话,O是open,眼界要开阔,V是vigour,要有活力,E是experience,实践出真知……”掌声雷动之后,学员们记住了这个“love”老师。
(作者系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军事心理学教研室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