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纸媒重大科技新闻报道应把握的几个维度

作者:■温永至 韩阜业

摘 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来是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硬新闻”产生的富矿。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层级不断跃升的当下,报纸必须通过丰富深刻的内容、新颖独特的形式,充分展现国家发展成果与时代精神内涵,担负起重大科技新闻宣传主阵地、生力军的责任。

关键词:科技新闻;新闻策划;报纸影响力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7月23日12时41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冲入云霄,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7月31日,习主席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北斗全球组网与火星探测两项重大航天任务举世瞩目,也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掀起了一股科技新闻报道热潮。

为做好这两次“国字号”任务的宣传报道,《战略支援报》紧前策划,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撰写评论文章,提升宣传规模,强化报道效果,制作的三期专号以及一系列专版,以内容丰富、报道方式鲜活广受好评。这两项重大任务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对报纸在与新兴媒体同步开展重大科技新闻报道中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行了有益探索。

匠心独运,兼容并蓄:紧跟时代需求,让内容厚重有分量

新闻报道,内容是王道。报道北斗系统建设、火星探测项目这类重大科技项目,除了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与最新动态之外,回溯相关技术发展历史沿革、解析其社会价值与深远影响,也是为报道增添“厚重感”的重要支撑。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精神内核,彰显时代意义

对于重大的报道而言,仅仅就事论事,难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要彰显重大报道的厚重感,就应在对两个项目技术本身进行科普介绍的基础之上,精准提炼蕴含在科研任务背后更深层次的主题。在北斗报道中,我们采写了《今天,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收官发射任务目击报道,通过李兰娟院士和援鄂医疗队员观看发射的线索,引出奋战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为航天事业提供安全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抗疫“中国方案”,以及航天人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喜讯,为世界人民带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力量。同时,我们推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在太空跑出中国速度》《为人类贡献中国精度》3篇通讯,以智慧、速度、精度三个关键词,彰显中国航天发展成果与大国担当,强化“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一主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内在价值。

在火星探测任务报道中,我们不断提升站位格局,以目的探测器发射的《远征火星!天问一号今启航》报道开篇,从中国航天迎战高难、创造历史,进入“快进”发展模式入手,见证中国行星探测的开局之战,充分体现英雄航天人在“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熏陶下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基因。

(二)“刚柔并济”,让科学之美与人文光华交相辉映

数千年来人们赖以导向指路的“北斗七星”,被中国航天人赋予了全新科技内涵,北斗指路也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中国智造”。诗人屈原充满好奇的《天问》,将中华民族走向星辰大海的夙愿凝结在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而今“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入轨,中国航天的目标实现了从近地轨道到地月系,再到行星系探测的跨越发展,融入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重要进程。

这种“刚柔并济”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之美,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华彩篇章。它饱含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气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置身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彰显着传统与创新融合并存的魅力。因此在新闻宣传中,我们设置了衍生报道,如在《北斗飞天:乘风破浪20年》、火星探测飞控团队群体报道中,我们将重大工程建设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与航天人披肝沥胆、矢志不渝的奋斗经历娓娓道来,体现了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火星探测任务报道中,我们还约请航天员陈冬撰写评论员文章《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描绘出中国航天人秉持“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备战重大任务,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夯基铺路的昂扬风貌。

(三)科学解读,既注重浅显易懂,又注重权威发布

科技新闻本身肩负着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宣传与推广科技成果的使命。在进行相关领域新闻报道中,编辑和记者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体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信息诉求。而在读者的科技素养、专业背景和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的前提下,为达到宣传效果,报道应尽量做到文风鲜活、语言平实,以通俗生动的表达来阐释科技任务中涉及的概念、原理、意义等,力戒因专业术语堆砌而造成的报道晦涩难懂的现象。同时,注重借助业内权威人士发声,传递重大科技新闻的信息,精准回应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中国方案”》和《期待明天,我们同火星肩并肩》两篇主打稿,就针对广大读者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关心的技术设备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前者对环绕器、着陆巡视器、有效载荷三个“科技亮点”开展解析,充分展示中国航天人在行星探测工程中扎实备战的可喜成果。后者则以备受关注的飞控技术为核心,详细介绍探火任务中即将面临的高难挑战和应对技术措施。在《下一站,火星》中,我们介绍了火星这颗“热门行星”的探索价值,全面梳理了世界各国在火星探测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发挥了很好的科普补充作用。

与此同时,在以技术为主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尽量将科学概念和专有名词细化解读。例如“天问一号”探测器即将到达火星轨道时,需要环绕器发动机点火进行轨道转移,我们用“汽车”为达到目的地需要转弯、加速、刹车来比喻环绕器的技术状态,便于读者理解。

除了让报道浅显易懂外,增加业界“大咖”的观点,能够极大提升报道的“含金量”。在北斗和火星探测报道中,我们专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谭述森院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吴炜琦、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型号总设计师崔晓峰等重磅嘉宾,并约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郭树人、北斗三号工程运控系统总设计师陈金平撰写评论员文章,为读者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北斗和火星探测的高光亮点和重要意义,提升了报纸宣传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摆脱套路,大胆创新:加强策划力度,提升形式的“设计感”

除了优质而有深度的内容外,报道的形式也很重要。不同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声画文相结合的全天候立体式报道,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要大胆创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在有限时间、有限版面的制约下尽力突出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更“走心”的策划与设计吸引受众。

(一)重磅要闻,推出主题专号

在强调时间节点的重大科技报道中,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周期限制,时效性方面很难与新兴媒体抗衡。面对微博、公众号的“刷屏”,报纸如何扬长避短,形成规模效应,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报道中,从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开始,我们摆脱仅仅转载通稿、收集任务相关单位供稿编排专版的惯例模式,尝试推出任务专号,利用同一期报纸的四个版面对重大科技新闻进行全方位集成式报道,首发形成“排山倒海”的宣传气势,而后进行“细水长流”的追踪跟进,形成系列报道。例如“北斗特刊”第一期聚焦总体任务的专号推出后,我们紧接着策划了“面对面”对话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请他揭秘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延迟背后发生的故事,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后续结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推出第二期“北斗特刊”,重点关注执行任务的各大系统砥砺奋进的艰苦历程。针对火星探测这样长时间高难度的航天任务,“探火特刊”推出后,我们持续追踪任务最新进展,提前开始策划,在“天问一号”探测器向火星进发的过程中把握关键节点,关注科技亮点,持续推出相关报道,形成震撼人心的“拳头产品”。

(二)强化视觉冲击,吸引读者目光

产品好,包装也很重要。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值得制作“专号”的新闻,都是举国关注的重磅要闻,所以稿件和版面的处理不应跟着惯例或现有模板走。在构思的过程中,“避免日常感”是非常重要的意识。

读者大都是眼球追着样式独特的版面、生动震撼的图片和别出心裁的大标题走。我们通过消除“日常感”的设计、一体化的色彩搭配,形成整体视觉冲击。让读者看一眼就意识到:本期报纸有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重大科技任务一般都有精神主题或独家标识,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中国行星探测的标志,因此在版面上要尽量突出主题元素。北斗特刊和火星探测报道特刊的版面都加了任务官方标志,底图融合星空、北斗星座与火星车等元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者单位: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