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论接受电视新闻访谈的策略与技巧

作者:■左 凌

摘 要:电视新闻访谈是一种简便而高效的新闻发布类型。通过这一形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与访谈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更为清晰、讲得更加透彻。尤其是在新闻发布会之后,进行电视新闻访谈,可以形成一个立体传播的格局。本文就接受电视新闻访谈的策略与技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官兵提升接受电视新闻访谈的水平、提高媒介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素养;接受电视新闻访谈;基本策略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以及参加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日益增多,官兵面对媒体的几率不断增加。因此,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广大官兵的一门必修课,特别要掌握在遂行重大任务、参加重要军事活动的关键时间节点,接受电视媒体采访,以电视新闻访谈形式发布动态军事新闻的基本策略和技巧。

接受电视新闻访谈是融媒体环境下,一种简便而高效的新闻发布类型,它与记者的交流更加深入,可以把问题讲得更加透彻。在新闻发布会之后,进行电视新闻访谈,可以形成一个立体传播的格局。因此,在接受电视新闻访谈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掌握相关的应答技巧,以便在访谈中掌握主动。

一、电视新闻访谈的主要特点

电视媒体具有直观性强、伴随式传播的特点,受众在看电视时通常处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接受信息目的不明确,带有较强的随意性。而谈话是让电视节目内容产生真实感的重要元素,具有其它电视节目所无法获得的真切感。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其实是为人际交流这种传播形式找到了与大众传播实现有效对接的一条渠道。一方面给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赋予了人际传播的特质,另一方面则使谈话这种人际传播形式获得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可以说,既具有电视传播的特性,又不失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亲和力。在访谈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自然、本色的形象及随和、真切的语言,令受众倍感亲近。

因此,电视新闻访谈与新闻发布会不同,新闻发布会中的发言人更多的是“制度人”角色,回答要求正式规范,而在电视新闻访谈中,受访者更多地承担“意见领袖”的角色,把专业的东西用通俗的话语解释给大家听,回答要求更加自然大方,口语表达更多一些。

二、接受电视新闻访谈的基本策略

总体来说,接受电视新闻访谈要遵循三个基本策略:

第一,要清晰掌控谈话内容。主要是明确要表达哪些主要观点和意见,清楚媒体关心哪些热点问题,明确接受访谈的目的、达到的预期效果、公开信息的底线等。因此,在接受电视新闻访谈前,应与主持人做好充分沟通,着重了解以下事项:如,访谈有关主题和应注意的问题,要对访谈提纲有所理解和把握;访谈一般在演播室、办公室或者特定事件现场,以便于受访者的形象设计;访谈是录播还是直播,有无剪辑和广告插播,以便于受访者的状态调整;访谈是一对一、一对多方式,还是几位嘉宾辩论,要不要与观众互动,以便于受访者的问题准备等。

第二,要认真准备应答口径。所谓口径,就是对某个重要问题权威、准确的回答,是简洁准确的事实说明及态度表达。简单地讲,口径就是对重要敏感问题“说什么”“怎么说”,在引导舆论走向上口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准备应答口径时,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着眼,突出“对表”意识,注重学习研究上级的指示精神,以上级权威文件表述、党媒军媒规范提法,以及专业军事术语表达为准,切忌随意发挥、盲目引用。

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情况。网络时代的信息是海量碎片化的,大家都在做拼图,想看到真相,口径需要提供准确、完整的新闻事实;二是官方表态。包括主要领导人、相关国家或地区政府最新、最近的表态为主,口径需要据此表达己方立场;三是境内舆论。主要包括国内媒体记者、网民意见等,口径需要兼顾国内舆论关切;四是境外舆论。主要包括国外媒体报道、网民意见等,口径需要考量国际舆论关切;五是已经进行和继续的作为。在特定事件、情境下口径还要预想可能的结果,以防范谣言滋生。因此,拟制口径一定要了解事实,掌握政策,妥善应答。有些口径要简练,表明立场态度即可;有些口径则要介绍事情的经过、处理的情况及态度,有一定的信息量。

第三,要掌握应答访谈问题的“三部曲”。即:确认、过渡和表达。确认,对记者的提问可表明一个态度;过渡,转移到想说的内容上;表达,充分阐释政策和观点。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受采访,面对社会公众,将自己置身于访谈语境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访谈时,当面对镜头、面对话筒的时候,事实上被访谈者就处于自己所在层级代言人的地位。如果遇到问及一些敏感问题,要积极坦然应对,不要紧张,不要被激怒,不要被牵着走,不要去谈“非正式”的内容,不要去说“个人意见”和“个人看法”,必须与上级有关口径要求相一致。回答中没有把握的内容不说,不去谈论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情,不去谈论不确定的内容,不去谈论没有准备好的观点。尤其要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在重大外宣问题上谨慎对待,始终自觉传递党和军队的声音。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大局,解读问题、发表见解,要切实有利于大局、促进大局,“只帮忙,不添乱”。

三、掌握电视新闻访谈的表达技巧

(一)掌握电视新闻访谈的语言传播技巧

一是要遵守“三简原则”。美国合众社曾作过一个关于回答媒体问题句子用词的平均长度的统计,结论是8个词以下最容易懂,11个词容易懂,14个词比较容易懂,17个词为标准句子,20个词的句子较难懂。这是英文的标准,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来说更应简洁、准确。所以在传递核心信息时,应突出应答的重点,忌用太多的修饰语、空泛表达,而缺乏基本事实,在电视新闻访谈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干货”。要做到应答简洁,就要遵守“三简”原则:即简要、简短、简单。“简要”就是要做到突出核心信息,明确回答要点,避免把重要信息湮没在大量无关或模糊的信息当中,“简短”就是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不要洋洋洒洒讲上一大段,尽量用短句来回答,简明扼要,最好是一两句话,时间控制在20秒之内,避免“言多必失”,甚至被断章取义;“简单”就是使用老百姓的语言,用普通人的思维来思考如何说话,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不要过多使用行话或者复杂的术语。

二是要学会举例子。受众在看电视时通常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空泛表达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故事、案例、事实通常能够抓住眼球,调动起受众的情绪,使得信息获得更有效的传播。恰当的例子可以让访谈内容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和具有人情味。比起抽象的事物,更容易使电视媒体受众记忆深刻。通过鲜活的个案,运用讲故事的手法重现给受众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段声音,从而调动起受众的情绪,最终达到使他们记忆深刻的目的。因此,举好例子、讲好故事要记住以下关键词:即“事实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亮点化”。

(二)掌握电视新闻访谈的非语言传播技巧

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10%,语气语调占35%,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肢体语言等来传达,可见掌握非语言传播技巧在电视新闻访谈中是至关重要的。

电视媒体容易放大受访者形象中的一些细微之处。通常情况下,受访者在电视镜头前更应展现出热情、投入和专注的状态,因为电视观众更喜欢互动性强、有感染力的新闻访谈。要通过电视画面展示出精神饱满的形象,尽量做到语言恰如其分、举止大方适度、态度诚恳感人。

电视会让人显得黯淡,所以要比平时表现得更加热情,精神饱满。接受访谈者的形态、声音和表情要与传递的信息互动,要契合受访的现场氛围环境,体现良好的情绪表达。要看到,抒发对民众的感情、对责任的忠诚、独特的修养和人格魅力,都是良好媒体形象的源头活水,是赢得公众、感召官兵的制高点,是同媒体打交道时无往而不利的最坚实基础,在与媒体打交道中要善于准确表达。比如就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成就接受媒体访谈时,军人形象设计就应更多体现喜庆的基调;而在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事件中接受媒体访谈,则应更多体现庄重的基调。

(三)注重把握访谈时的一些细节

面对面访谈时应把目光投向主持人,而不是看摄像机镜头,可选择看他的两眉之间、鼻子等固定位置,切忌左顾右盼,眼神游离;接受电视访谈时,脸最好与摄像机镜头成30至45度角,不要站在灯光的正下方,否则会使得脸部出现阴影;如果是视频连线,主持人身在异地,受访者就要面对摄像机镜头,把摄像机变成谈话目标。

总之,在接受电视新闻访谈时,要始终保持耐心;只说自己知道的,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进行评论;抓住在媒体亮相的每一次机会,以我为主传递信息。如有时间,最好在访谈前进行一次预演。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