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报纸副刊成为精神“高地”和思想“富矿”
摘 要: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便捷、与受众互动便利等优势,对传统报纸副刊带来诸多挑战。报纸副刊只有在更新办刊理念、创新呈现方式的同时,坚持副刊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推出文字优美、情趣高雅、意境深远,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才能赢得读者,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报纸副刊;改革创新;坚持特色;精神高地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副刊,怎样面对新兴网络信息的冲击、吸引读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在信息需求多元化、各种传统媒体实施“融媒体”转型的今天,作为报纸副刊(以下简称“副刊”)有许多问题值得编者思考,如副刊的定位需不需要改变?哪些办刊的要素在采编和策划过程中需要坚守?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面对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副刊应怎样创新?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思考和审视 。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报纸副刊在编辑定位中,办刊的两大传统要素—思想性和文学性需不需要坚守?坚守副刊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表面看似是一个老话题,实则是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办好副刊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所谓坚守,即坚持传统副刊的办刊原则和要素 。所谓创新,则是在坚持这个原则下的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在融媒体时代,副刊可以融合各种信息手段,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办刊的核心内涵不能丢失,这样才能留下老读者,吸引年轻读者,使副刊成为一张报纸不可或缺的精神“高地”。
当前,坚守和强化副刊的这种特性,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一种理念 。副刊是在报业的激烈竞争和时代转型双重推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我国报业发展史上不难发现,为了使报纸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报人不得不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在刊登新闻﹑评论的同时,刊登柔性的文字,陶冶读者性情,满足多层次读者的不同知识需要和阅读需求 。
观察当下的副刊,在网络信息渠道多元化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的形势下,坚守副刊作品中的思想性,究竟如何体现?与报纸新闻版面所不同的是,副刊所包涵的思想性是柔软 、含蓄 、艺术的表达,它应与新闻版面的直奔主题 、客观真实 、直陈观点等特点有所区别,副刊作品呈现的是另一种寄予在形象和情感中的话语表达方式 。如果说新闻版面的灵魂和精神是真实性和时效性,而副刊的思想性恰恰蕴涵在这种软性艺术的表达中,它包含在版面作品和文字的“修炼”之中,通过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委婉地体现出来 。具体体现在策划用稿和选稿中,在审定一篇稿子是否有修改和发表的价值时,首先判断有无健康向上 、积极有为或具有独立观察的思想性 。在此基础上,再审视是否将思想性寓于优美的文学性之中,通过优美的文字 、活泼的形象、饱满的情感而表达,而不应是喊口号式的宣教。否则,则难免会让副刊读者拒绝阅读这种缺乏审美的文字,从而对整个副刊产生厌倦和抵触 。
那么,副刊的文学性从何而来?众所周知,一个受读者欢迎的副刊,必定是因为刊发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有种愉悦感,能够感受到美,从而体会和感知到作品的意境,让人悄然融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文学氛围之中。这种由阅读而产生审美的过程就是文学性在副刊中的体现 。笔者所主持的《中国财经报》副刊就力争在办刊特色和风格的确定方面,兼顾行业性与大众性两者相统一,作品选稿以全国名家作品为主,以财经文学艺术作品优先,兼顾行业作者的作品,以高端作者引领行业系统内的普通作者,形成一个质量较高的作者队伍,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吸引本系统以及其他读者的关注。这种名家美文与行业系统作者文章的搭配,使副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
副刊在坚持文学性具有“高品位”的同时,要坚持把思想性融入到文学性中,使副刊的文章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思想厚度。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仍然是需要坚守的办刊原则 。即便是在信息网络多元化冲击和挑战的当下,传统媒体要办出具有高品位和高质量的副刊,依然要强化副刊作品的这种特质,而不是放弃这种特质而人云亦云,更不能随波逐流 。这是新形势下办好副刊需要坚持的核心要素 。
中国的报纸副刊兴盛于20世纪初叶,是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那个风云变幻、历史转型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文化人、思想者急需在媒体上表达和阐述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时代的“最强音”,从而影响大众。彼时,报纸副刊便自觉地承担了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作为报纸的衍生物,副刊在这种文化潮流中异军突起,发表了大量足以影响大众、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当时文化人和思想者的精神家园。
时代的需求给副刊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副刊通过将思想性强的作品推向社会,让新思想、新文化在报纸上得以亮相和展示。报纸副刊,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话语空间,副刊上的文字更显得个性张扬、激情澎湃,作者的思想能够通过副刊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史为镜,观察整个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不管在哪个时期,一个优秀的副刊,之所以能赢得读者的欢迎,就在于其刊发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使其产生共鸣,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春风化雨似的审美愉悦 。《读者》杂志能够拥有上百万读者,就是因为读者能从其刊发的一篇篇美文中找寻到能够给自己带来启迪的思想来满足自己的阅读审美需求,是在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故事里为自己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因此,相对于报纸新闻版面和其它专版而言,副刊以其独特的版面语言以及对读者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在报纸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发挥和体现自己的重要作用 。
纵观当今的报业,现在的副刊尽管受到来自互联网和新型阅读方式的冲击和挑战,但它仍能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坚持自己独有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坚守、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内容的拓展方面,更加注意纳入多元化的因素,更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因此,在新时期办好副刊,要以读者的审美需求为动力,让副刊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强化副刊的文学性,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气魄。在报业发达的英国,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据相关传媒研究机构随机抽查显示,现在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程度有80%左右是因为新闻,但是,同时也有接近60%的人对报纸的副刊知识性 、趣味性和资讯方面的问题感兴趣 。由此可见,报纸副刊在大众的阅读需求以及文化市场的拓展方面,并没有萎缩而是仍然具有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市场空间 。
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报业改革与信息网络化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报纸业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其在传播先进文化 、极大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仍然不可或缺 。
浏览时下的报纸,因为受互联网络的冲击,很多副刊的版面已经在减少,有些报纸的副刊被其它的版面所挤压。其实,这种来自外部的技术挑战和时代的压力而带来的冲击恰恰也是对副刊的一次“洗礼” 。而不少真正办得较好 、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报纸,恰恰加大了副刊的办刊力度,加重了副刊在一份报纸中的分量,并且在面对冲击和挑战时,能够与时俱进,为副刊的发展绸缪出远景规划。如一些资深的报刊和都市报刊,会在副刊上开设读书版和视野版,这种做法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信息多元化的阅读诉求,让新老读者都舍弃不下对副刊的依恋和期待。
诚然,坚守和强调办副刊的核心要素,并不是要抱残守缺,拒绝拥抱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对接,副刊亦然。如何借鉴互联网、融媒体、自媒体、网络公众号等新型网络传媒的成功经验,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将音频、视频、动漫 、公众号 、App等快速灵活的新手段引入到当下的副刊编辑中,是副刊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新课题。
因此,副刊虽然需要在编辑手段与刊载形式上结合新的网络体系、网络语言、网络技巧加以改造和创新,但是,副刊作为特殊的文化种类和文化产品,依然要坚守的是:“副刊是传播文化的,也是传承文明的;是弘扬精神的,也是抒发情感的;是提炼思想的,也是升华品位的;是陶冶心灵的,也是塑造灵魂的;是推进文化的,也是感悟人生的;是反映生活的,也是娱乐大众的;是体现真善美的,也是揭露假恶丑的 。”同时,又要创新性地吸纳新技术手段应用于编辑和策划之中,使副刊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们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 。
作为副刊编者,把副刊办成具有优雅文化品位的精神绿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精神园地,既是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坚守和追求 。
(作者系中国财经报社副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