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作者:李玉平

编者按:

全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场,军事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打牢“版面无小事,处处是政治”的思想根基,把默默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本期我们约请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全媒体时代军队媒体人的工匠精神进行专题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把工匠精神落实到军事新闻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借鉴参考。

摘 要:全媒体时代改变了原有的出版形态,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客观上对军队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军队出版工作者在有效利用“互联网+”提升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以培育匠心、锤炼匠艺、培养匠才的扎实行动做好军队出版工作。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工作者;工匠精神

全媒体时代出版节奏更快、出版形式更加多样、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出版导向作用更加凸显、出版与其他媒体的边界渐渐融合,媒体布局和出版生态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出版工作者最引以为傲的内容将不再是优势,共享、共融、共生将成为主流。全媒体时代需要编辑家,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谈谈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一、全媒体时代出不起错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当前传统出版正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使出版工作呈现许多新特点,也面临更多新的不确定性风险。要有效防范化解这些风险,更加需要军队出版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传播效应倍增,“污点效应”放大。我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全媒体时代各种手段叠加使传播效应倍增。有时一本书的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却可能因为一个错误观点,甚至一个错字而引发广泛解读。这就像面对有一个小黑点的A4纸,人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黑点上,而对偌大的一张白纸视而不见。尽管白色哪怕已占到了整张纸的99.9%以上,而那个仅占了整张纸面0.1%的小黑点总是那么抢眼,牢牢地吸附着人们的眼球,这就是“污点效应”。对于担负正面引导功能的军队出版工作来说,如果因为工作不慎出现一个这样的“小黑点”,可能会让很多人很多天的工作成为那张“白纸”,甚至产生恶劣的、难以挽回的影响。

传播速度更快,不可控性更强。过去出版物的传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到达读者手中,进而在读者口中传播,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全媒体时代一本好书的传播速度更快,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单向空间等书店火遍全国,排行榜、推荐书目、年度好书等轮番登场,豆瓣阅读、微信读书、QQ阅读等圈粉无数,人人既是读者又是传播者,要想“控制”错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几乎不可能。过去出书时一个勘误表就可以让读者闭口,如今勘误表基本绝迹,一旦出版就没有了改错的机会,更谈不上控制其影响。

出版碎片化,容易被片面解读。在数字出版领域,碎片化、速食化已成趋势。不少学者甚至认为碎片化是数字出版的方向,提出把内容做成分散又可以有效管理的碎片,才能按照消费者的多样需求进行无数种变化。笔者认为,回顾出版的历史就会发现,出版正是人类知识的集聚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一开始零散的、互不联系的观点难以传播也谈不上出版,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或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最终得以广泛传播或出版。如今的碎片化出版倾向不是简单的逆向发展进程,而是互联网出现后给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其问题也显然存在,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体系,如果进行零乱的、机械的、片面的解读,就存在陷入断章取义的可能。

检索查证便捷,秒速发现问题。全媒体时代读者严重依赖网络搜索,读书、写文章都离不开搜索引擎。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86.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依赖网络搜索,56.4%的受访者认为依赖网络搜索会导致认知停留在表面。很多人一手拿书一手拿手机,遇到不懂的费解的问题立即搜索,这对出版人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维护出版的原创性,不断推陈出新方能立得住,又要避免出现差错授人以柄。过去读者指出书中的一个差错可能需要跑几趟图书馆查找资料,如今只需要两三秒钟动动手指就能实现。

二、出版行业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工匠精神到底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对军队出版人来说,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八:

一是永葆热忱。著名教育出版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叶圣陶1923年成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31年到开明书店任编辑,主编《中学生》杂志近20年。《三联生活周刊》缔造者、“活字文化”创办人董秀玉曾经说过:“我始终热爱编辑出版这个职业,服务优秀的作者读者,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我们有些编辑对自己的这份职业远谈不上爱不忍释,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顶多算个助产士、催生婆,更多的则是把出版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贩卖文化的生意。虽终年忙忙碌碌,亦不知所做为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二是严谨认真。编辑最重要最经常的工作就是“编”,必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打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据说欧阳修写好文章后总爱贴在墙上,自己一边看一边修改,用思甚苦。其夫人问他是不是怕先生责怪?欧阳修笑着回答:“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他撕烂好多稿纸才得出“环滁皆山也”这么一句,正是这种琢器精神,最终才成就了《醉翁亭记》。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初编》时,主编王云五说张元济“搜求探讨、朝斯夕斯”,足见用心之苦。如今,出版物质量令人堪忧,2018年国家抽检355种出版物,不合格图书竟达65种,占18.3%。其中某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能源教育知识读本》差错率达到万分之5.3。如此之高的差错率,实在令人痛心。编辑是吃文字饭的,更要敬畏文字,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极致,方能做出高品质图书。

三是持之以恒。所有成功的出版人,背后都有苦苦堆积的坚持;所有出版人的风光,都离不开背后傻傻的不放弃。有时由于眼光不同,对书稿的理解不同,可能要面临许多不理解和埋怨,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就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作品。著名出版家马克斯韦尔·珀金斯在出版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时,就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出版社所有人都反对,选题多次讨论都通不过。最后珀金斯以辞职相威胁,逼迫老板让选题通过才得以出版。实践证明《人间天堂》就像整个时代的一面飘扬的旗帜,赞誉无数。珀金斯为什么固执己见呢,原来他让作者三次修改书稿,并且就书名、结构与作者进行了充分沟通,早已认定这是不可多得的作品。事实上,《闪闪的红星》《拉贝日记》《静静的顿河》……,每一本书出版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有了无数出版人在背后默默坚持、努力抗争,我们才有幸看到伟大的作品。

四是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精神体现在内容上,就是反复打磨,用文字传递真善美;体现在装帧设计上,就是用贴合内容的设计,传递作者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在印刷发行上,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一流的印刷、恰当的宣传为作品增色。《新华字典》能入选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精益求精得来的,尤其是内容零差错,没有哪部作品可比。章学诚从1787年开始编辑我国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一直到晚年,虽贫病交加,双目失明,仍然坚持编撰《史籍考》,直到辞世。除他之外还有15位学者参与校正、整理、增订,前后经过了60年时间,到1847年才最后完成。老一辈军队出版人黄涛从1956年起,放弃机关领导工作,愉快地接受了编辑《星火燎原》的任务。26年里,他没有晋升职务,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和编辑部同志一起,潜心打磨《星火燎原》,校对文字一丝不苟,重要史实反复核查印证,直到1982年才推出这一鸿篇巨制。

五是锐意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如痴如醉、乐在其中,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中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要求。全媒体时代出版最大的特征仍然是创新。纸质图书不再是内容的代名词,内容载体变得更加多元,数字媒介产品更是层出不穷,音频产品、AR/VR产品、AI产品等迅速占领读者。这要求军队出版人必须加快成长为能够为读者提供系统、全形态知识服务的新时代出版人。

六是团结协作。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出版人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打造出精品力作,协作共进是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从社内来说,要团结策划、校对、印制、宣传、发行力量,共同确定一个对各方均有利的合作目标;从社外来看,要学会与各式各样的作者打交道,与各种媒体打交道,学会向读者推荐自己的图书。全媒体时代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七是勇于担当。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出版中心,拥有250多家出版社,出版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二。一批著名出版家,如夏瑞芳、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夏丏尊、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巴金、沈知方等,秉持启蒙、教育、救国的使命,把开启民智、培育新人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价值追求,一大批进步书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战时期,美国出版界把图书作为武器,让图书进入战争。希特勒在欧洲焚毁书籍的同时,美国出版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胜利图书运动,向前线运送了2000多万册书籍,为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人的命运与世运国运紧紧相连,欲用知识改变命运,编辑任重道远,惟有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对文字负责,方能担起千钧重担。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军队出版人赶上了好时候,更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担当。

八是风骨峭峻。工匠精神包括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牺牲精神,也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钉子精神。著名编辑家、出版人韦君宜在《为人民当一名德才兼备的好编辑》一文中写道,“当编辑首先要克服名利思想,不能有私心和名利心;其次是要讲编辑道德,公平正直,不怕得罪人;还要有业务才干,知识广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影响很大,多次面临威胁、利诱。因揭露交通部长王伯群贪腐行为,王伯群想用10万巨款收买被拒。邹韬奋在“信箱”栏发表言论说:“在做贼心虚而自己丧尽人格者,诚有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但是钱的效用亦有时而穷……”编辑怎么说也算是文化人,就应当有文化人的骨气,不要为了五斗米折腰,不要为了迎合读者而放低身段,不要为了争市场而不择手段,这在任何时候都要铭记。

三、军队出版工作者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作为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重要阵地,是一支重要的文化生力军。唯有把工匠精神发扬好、传承好,军队出版工作者才能不辱使命。

一是培育匠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根,是大国工匠的自觉追求。要在出版行业大力宣传倡导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独具匠心的军队出版工作者。第一,要加强宣传引导。不断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全行业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学习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出版物质量不仅指出版物内容的质量,还包括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设计质量以及印刷质量等。因此不仅在内容生产者中培育匠心,各流程参与者都要培育匠心,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全体出版人自觉的价值追求。第二,要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设立全国性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出版奖项,组织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出版技能大赛等,奖励优秀编辑出版发行员工,引导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第三,要搞好正向激励。要提高一线技术人员待遇,特别是出版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待遇,鼓励大家把本职岗位干好干精,不让踏实做事的人吃亏,形成正向激励。

二是锤炼匠艺。匠艺是工匠的看家本领,是大国工匠文化自信的源泉。首先是瞄准主方向深钻细研。全媒体时代军队出版人要围绕主责主业,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和重点方向深耕细作,决不能贪大求全,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木匠去做铁匠活,最终什么也做不好。其次是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每个匠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和规范,一代一代人照此传承才成就了工匠精神。出版领域亦是如此,只有充分考虑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本出版社实际,制定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标准,严格规范编辑、校对、印制、发行等工作,才能够确保出版社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确保出版物的高质量。第三是努力打造精品。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做到最好。精品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拥有独特的内核,像秘方一样,别人无法模仿、无法企及。

三是培养匠才。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在于培养匠才。军队出版人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首先是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出版有关的职业院校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把加强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其次是要搞好继续教育。出版专业继续教育要设置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出版领域的大国工匠作为教育目标。第三是要搞好传帮带。工匠精神的延续,重点在“传”。许多出版机构同事之间都是以师徒相称,既传手艺,又传耐心、专注和坚持精神,这是培养匠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总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