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长征路
编者按:
6月11日至8月18日,中宣部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由中心领导带队,组织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深入采访,以多种报道形式,讲述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本期我们约请解放军报记者回眸此次主题采访实践,为进一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借鉴参考。
摘 要:6月11日至8月18日,解放军报社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深入采访,以多种报道形式,讲述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帮助广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更好地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关键词:长征精神;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
“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3个问题,每一问都发人深省。
征程万里,初心如一。踏着铿锵的步履行走在新长征路上,解放军报记者(以下简称“军报记者”)们心头的答案愈发清晰。
一、信仰·信念—有了信仰,方能笃定前行;有了信念,方能前赴后继
风雨如磐,道阻且长。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平均每天发生一场遭遇战,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烧旺理想信念之火,越是艰险越向前。正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红军战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全心全意为事业而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湘江战役旧址,波澜不惊的江水搅动着记者的思绪:那个冬天,枪炮声响彻天际,厮杀声不绝于耳,鲜血染红了湘江水。红军以数万将士的巨大牺牲,撕开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
在江界河渡口,穿行于寻访红军长征历史的人流中,《长征组歌》的旋律让记者心潮澎湃:“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当年红军将士冒着生命危险,靠竹筏和简易浮桥跨越“天险”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在飞夺泸定桥现地,小学课本里描绘的场景在记者脑海里一幕幕重现: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漫漫征途中,红军击退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同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历经一次次危险重重的磨难,跨过一个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最终实现北上会师,红军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革命终会成功!”长征万里雄关道,征程漫漫不停歇。艰难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夺走人的生命,但理想信念岿然不动。长征胜利创造的人间奇迹,就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跨越雄关漫道,见证一路坎坷;重温伟大远征,传承红色基因—回望历史,军报记者用镜头和笔触,把红军将士令人感佩的长征故事和革命先烈让人惊叹的牺牲奉献记录下来,更加坚定了把使命责任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信念信心。
二、军魂·灵魂—军队有了军魂,就能所向披靡;军人有了灵魂,就能永葆本色
“究竟是什么让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拦不住、打不垮、拖不烂,一次次绝境逢生、转危为安,一次次战胜险阻、屹立不倒?”
沿着红军长征的坐标边行进边思考,军报记者心中的答案愈发清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伟大的长征,是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军魂的光荣礼赞,也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的起点。
这是一幕永远定格的画面—厚厚的积雪下,高高举着一只胳膊,拳头紧握。掰开拳头,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
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和战友们进入草地不久就断了粮,他们只好煮皮带充饥。最后轮到吃周广才的皮带时,看着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周广才忍不住哭着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吧,带着它去见毛主席。”
这是一次穿透历史的回答—邓榕曾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回忆,一天,她问父亲:“长征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邓小平沉思片刻,简明而又坚定地回答:“跟着走。”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企图以枪指挥党,图谋分裂党和军队。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等红军将领带领广大指战员与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后来,叛逃革命的张国焘,连一个警卫员也没能带走。
分裂不得人心,团结方能强大!这是鲜血铸就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人民军队由弱到强,中华民族由沉睡到觉醒,靠的就是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靠的就是坚定维护核心,始终步调一致。
军无魂则败,人无魂则废。听党指挥不能只当口号喊,当标签贴,必须要靠坚强的党性来保证,靠具体的行动来落实。乘上新时代的列车,军报记者时刻不能忘记和忽略对灵魂的检省和回望;奔跑在追梦路上,军报记者永远不能忘却当年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能迷失前进的方向。
“我们要始终遵循‘党管媒体’原则,以践行‘四力’为途径,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力前进,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声音为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再走长征路,军报记者恪守初心的誓言愈发高亢。
三、回望·展望—重温苦难辉煌,奋斗之路不止;历史照进现实,美好未来可期
八十余载披荆斩棘,八十余载风雨兼程。在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军报记者听到两代老兵接力守墓的感人故事。老兵刘福昌为红军守墓47年,用坏1000多把扫帚,栽种2000多株雪松杉柏。
是什么力量让刘福昌始终甘于隐姓埋名坚守初心?从老人生前接受采访的话语中,我们找到答案:“我亲眼看见发生在鲁班场的那场血战!红军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人民的江山,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
与历史共鸣,一次次追溯“我们从哪里来”;与现实对话,一次次追问“我们到哪里去”。红军小学、长征大桥、渡江大道……再走长征路,重温红军情,军报记者数不清、记不完这些经过硝烟洗礼的地名和路标。凝视这些铭刻血色忠诚的标志,既让大家看清了脚下那条坎坷的路、光辉的路,也启发我们去探索走好民族复兴的路、新长征的路。
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才能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记者的笔端倾诉着初心:“追寻初心、坚守恒心、激发信心,再走长征路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程,更是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新征程。”
在长征路上追随先烈步伐,用长征精神书写长征故事,军报记者所到之处,与当地党史办专家交流,现地踏访红军作战、露宿旧地,寻故迹、看变化。当92岁的李梅德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唱起当年红军唱过的歌时,“心怀敬畏一字一句书写,用镜头和笔触一代一代传承”这句话喷涌而出,化为了军报记者孜孜以求的心声。
在贵州,红色文化讲解员杨秀带领军报记者从“毛泽东小道”走到“乡愁小道”。站在坦途大道上,远眺绿水青山,军报记者看到昔日蜿蜒的红军小道,今朝已成脱贫致富的大路。在福建、在云南,军报记者用文字书写、用数字印证“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在四川、在陕西,军报记者用脚步践行 “服从号令”“迈好步子”,继承革命先烈的事业永不停步……
“在剩余的生命里,我要将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再走长征路,一名90多岁的老人叮嘱军报记者:“你们都是红军的下一代。”
诚哉斯言。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感慨万千: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初心,必须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牢记心中之责、用好手中之笔、走好脚下之路,更好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强军故事,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
征途如虹,军号嘹亮。军报记者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