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背后的故事 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摘 要:调研式采访报道是新闻宣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是新闻记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精准确定选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三个角度切入,浅谈如何搞好调研式采访报道。
关键词:调查研究;采访报道;问题导向
调研式采访报道是新闻宣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在媒体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调研式采访报道越来越受到各类媒体的重视,并在新闻宣传中被竞相选择和效仿。
近年来,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为代表的一批中央媒体,结合增强新闻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通过主题式策划、调研式采访、问题式分析和通俗式写作实践,常态化开设调研式采访报道专栏,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为全景化、立体化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今年全国主流媒体纷纷开展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大型蹲点式调研采访活动。笔者结合先后两次参加这一活动的实践,从精准确定选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三个角度切入,浅谈如何搞好调研式采访报道。
一、精准确定选题,为搞好调研式采访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党的喉舌,各级党媒实施调研式采访报道,往往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记者受领或选定这样的任务,往往是有既定主题的。但宣传主题并非具体采访选题,调研采访题目和具体写作内容,是由记者根据采访实情自行决定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调研式采访活动,实际上“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就是个大的命题、总的主题。记者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目的地是相对确定的,采访时限和发稿时段也是有约定的,记者只能在既定“框架”内自由发挥。
因此,记者进行调研式采访,精准确定选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选题是调研采访工作的龙头,是决定调研能否取得实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指导调研采访工作的主旨和灵魂。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因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明星村”。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这几年有关沙洲村各种角度的报道层出不穷。
到该村采访,笔者既为这个曾经落后的湘南小村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兴奋,又为此次想写出有特色的报道而犯难。怎么办?通过前期摸排了解,笔者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农业、红色旅游等多个选题,放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这一主题下反复考量,当地党委政府“红色与绿色”同频共振谋发展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印证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一红军当年留下的宝贵精神如今依然得到传承,于是确定了传承“半条被子”精神,依托红色资源谋发展这一调研采访选题。
选题就是方向,事关调研式采访报道的成败。事实证明,通过调研之前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预判调研活动中的闪光点,筛选出公众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也就抓住了调研中重要的、独特的价值点,调研采访才能有的放矢。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宣传的重点单位之一。作为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老典型,此次报道如何能引起军内外读者的关注,选题至关重要。笔者结合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大背景,觉得此次宣传不能只停留于所见所闻,决定以品味与解读的方式,把“老典型焕发新风采”“一花引来百花开”这两层意思,作为上下两篇报道调研采访的主要方向。
以“大主题”引领“小主题”,“小主题”丰富“大主题”,从而引导受众获取了更多信息,满足了受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需求。这两次活动因准确选题,为后续调研采访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问题导向,凸显调研式采访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
以问题为导向,凸显调研式采访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是调研式采访报道最基本的思路之一。
调研式报道并非简单的新闻事件和一般的动态报道,一般是针对某一先进人物、典型单位、重要事件及经验做法,透过现象直击本质,有理有据加以解读、剖析、总结,是新闻记者常用的手法。
问题导向,是破题的“风向标”。在火箭军“导弹发射先锋连”采访时,面对该连成立至今创造的无数个“第一”,笔者脑海中叠加的问号也如同“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为保先进每年分兵能优先挑选,是不是为立标杆干部调配上有特别关照,等等。调查发现,这些年这个连队官兵来源不但没走特殊通道,反而为带动兄弟连队共同进步输送出一大批干部骨干。随着采访深入,为什么这个连一直能保持先进等一系列“设问”式的问题,笔者通过事例剖析和官兵感悟找到了“破题之策”。这些问题既是报道的一部分,抛出了问题的关键点,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点,又替好奇的读者问出了“想问的话”,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问题导向,是打开疑惑之门的钥匙。在沙洲村调研采访时,笔者发现群众对村里有些做法“不满”。比如“半条被子”红色景区建设中,一些村民原本刚对旧房实施了改造,但为突出少数民族村落特色,政府要求统一搬迁。调研发现,该村土地资源紧缺,统一规划打造景区品牌、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实施集中居住也是无奈之举。此举推动了绿色旅游、教育配套等长久脱贫建设,实为创新之举。可见,调研采访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就是打开疑惑之门的钥匙。
问题导向,贵在独立思辨,敢于质疑。调研采访中可能会碰到诸如玩数字游戏、施放各种“烟幕弹”等现象。记者如只记录表象而不主动思辨,则有被蒙蔽的风险。这两次调研中,笔者对相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使其释放出应有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进行调研式采访,既要重调查、又要重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光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光研究不调查,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调查要广泛搜集第一手素材,研究则要通过对素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判断,形成理性认识。而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纽带,就是问题导向。
当前,有关调研式报道大量涌现,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调研中记者欲“多问几个为什么”掌握采访主动权,就要对不熟悉的领域提前“补课”,否则就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提不出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容易出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窘况。
三、深入调查研究,力戒只听“一面之词”
调研报道与职能部门的调研报告和论文相比,内容更注重事实本身,直指问题,开门见山,语言文字更加通俗、活泼,但调查研究这个功夫是一脉相承的。
调研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调研的地点、对象、方法等里边有很多讲究。对新闻记者而言,调查研究要坚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与上级关注的重点难点相结合,方式方法很重要。
上述两次调研采访,要求分别蹲点15天后完成稿件写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笔者及时确定实用有效的调研方法和原则,即坚持实地走访和座谈相结合,干部和群众相结合,书面材料和口头采访相结合,典型经验和问题探讨相结合,等等。期间,先后进班排、上战位、走农户、去一线,采访涉及单位20余个近百人。正因为报道有深度、有温度,既“通天线”又“接地气”,《“半条被子”暖河山》等3篇稿件在《解放军报》发表后,赢得读者和编辑部的点赞。
调研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遵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新闻记者结合“四力”要求锤炼好这门功夫的同时,笔者认为以下两点需要引起警惕。
调研式采访要避免“套路化”。实地走访和座谈相结合这一常用调研方式,难免自上而下存在“被调研”的可能:先开一个座谈会,听指定好的人谈一谈,然后拿汇报材料,再去事先选好的点上走一走,最后听“模板式”总结。这类调研表面看很具体,实质容易走马观花,所以一定力戒只听“一面之词”。
调研式采访的调研样本要多。调研样本多、素材丰富,才能避免调研“一叶障目”。因此一定要运用好干部和群众相结合、书面材料和口头采访相结合等多种调研手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军事记者,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要敢于担当,让调研式采访报道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为提高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宁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