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崔士鑫

摘 要:评论在传统媒体中被称为旗帜和灵魂,党报评论更是舆论场主流声音的集中代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方面作用无可替代。全媒体时代,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信息洪流,给党报评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发挥优势、占据主导、高出一筹,党报评论才能更好发挥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守正”与“创新”

评论在传统媒体中被称为旗帜和灵魂,党报评论更是舆论场主流声音的集中代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方面作用无可替代。但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作为曾一呼百应、一纸风行的传统媒体的旗帜,面对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信息洪流,亟须认真探讨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发挥优势、占据主导、高出一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话语权,更好发挥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一、从“舆论主场”转战“舆论广场”:多元传播格局下的挑战与机遇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党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一直掌握着舆论工作主动权主导权。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信息接收发布平台,“众声喧哗”已成常态,传统媒体包括党报受到冲击和挑战。党报评论也面临着从过去主流媒体牢牢占领的“舆论主场”,必须转战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的严峻考验。

全程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即时性、全时性,易使党报评论产生时效焦虑,甚至掉入“时效陷阱”。新媒体一大传播特点是对新闻事件随地随时发布、细节不断更新,真相常在一波三折中逐渐呈现。同时新媒体的互动特点,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就伴随各种言论观点,不但信息发布权主体旁落,信息解释权也似乎脱离了主流媒体包括党报的掌控。党报评论有的出于按部就班的审慎习惯,事实基本确定仍反应滞后,迟发声、不发声,在本该引导舆论的重要关头缺位、失语,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疑惑、疏解社会情绪。也有的出于追求时效的冲动和重要新闻党报评论不能缺席的职业诉求,为了先声夺人、首发效应,等不及“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就贸然发声,失去准确度与权威性。进退失据,让党报评论的引导作用大打折扣。

全息媒体带来的观点表达的生动活泼、解读手段的丰富多样,凸显传统评论形式单调、手段匮乏。全息媒体意味着根据不同信息内容,可以综合运用文图、声音、视频、动画、AR、VR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运用于网络评论,可以面对面聊天式表达观点,在文本中穿插照片、图表、动图、视频等等,让抽象的思想观念形象化传播。有的还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提供更有针对性纵深性的分析,让观点得到新奇有力的论据支撑。反观党报评论,往往语言风格庄重有余、活泼不足、说教味浓,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模式固化、相似度高,论据不外乎引用已被多次引用的典故、众所周知的材料和缺乏说服力的政治语言,与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网络“原住民”有明显代沟,减弱了党报评论吸引力和引导作用。

全员媒体带来的评论主体多元化互动性,使主流声音易被淹没,甚至在“二次解读”中成为靶子。“舆论主场”变“舆论广场”,最大变化是评论已不再是记者和专业评论员的专利,只要有想法有观点,不仅“人人都有麦克风”,而且“人人都是评论员”。目前,有些网站、自媒体平台在新闻采集发布等方面仍受资质限制,所以评论成为新媒体最易进入的传播领域。这些自媒体评论既不用专业编辑斟酌字句,也不用对事实与价值取向把关,信息产出即可发送并形成互动,还催生了一大批专业写手和所谓意见领袖,在海量、快速、互动、贴近性等方面,都有党报评论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年龄、出身背景、文化教育水平、职业尤其是价值观差异,评论成为两个舆论场碰撞最为激烈、矛盾最尖锐复杂的领域,党报评论的主流声音不仅易被淹没,如果运作不当,还会成为受攻击的目标对象。

全效媒体带来的定向精准传播与及时准确反馈,使写作者心态易受到点击量、阅读率、受众评价影响,偏离理性客观。基于网络互动特点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得到反馈,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发布。以往党报评论发表后,哪些人阅读了,效果如何,反馈滞后笼统,评论作者基本上不必考虑受众情绪,只要保证事实准确和逻辑自洽经得起推敲即可,维持应有的冷静、理性和客观。新媒体拆除了作者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通过网络传播,评论员能随时看到回复或阅读数量的即时变化,看到受众通过回复或新媒体平台表达的不同看法,感受到被赞赏被评价被批驳甚至被人肉搜索的巨大压力,有意无意对评论写作进行自我调整,或为让观点符合受众期待,削弱引领舆论的作用;或选择受众关注的新闻热点刷存在感,失去党报评论传播主流价值的初衷;也有的受到负面反馈刺激而导致观点偏激等等,未能坚守党报评论的初心与职能。

当然,全媒体也给党报评论带来创新拓展的机遇。一是信息无处不在,拓展了党报评论的时空覆盖面。哪怕没有看过党报,党报优质内容包括评论也可能从某一新媒体渠道获得,党报评论更有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信息无所不及,拓展了党报评论的内容覆盖面。党报评论置身“舆论广场”,直接面对受众提出的问题,题材涉及面更为广泛。三是信息无人不用,拓展了党报评论的人群覆盖面。网络传播降低了评论阅读与写作门槛,党报评论不论受众人群还是作者队伍都比以往有显著扩大,为党报评论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契机。党报评论只要坚守正道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就能在新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担当使命职责。

二、“众说纷纭”仍需要“权威声音”:复杂舆论生态中更须坚持守正

“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了”,这句批评不注重核实挖掘事实真相的话,如果从另一角度看,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如今的舆论场上,观点越来越受重视,我们已身处一个观点至上、评论勃兴、众说纷纭的时代。舆论场“众说纷纭”,就更需要作为主流媒体中坚力量的党报,在全媒体时代坚守正道、加强引导,提供主流观点、发出权威声音。

守党报本色之正,在多元中立主导。党报首要职责是宣传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决定了党报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党报评论的最大优势更是权威性。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这个本色不能丢。1941年中共中央出版《解放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明确一切党的政策,通过《解放日报》向全国传达,并把社论作为直接表达党的意志、传播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这一决定对后来各级党报都带来决定性影响,党报社论往往被视为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声音。时至今日,尽管舆论场众说纷纭,人们仍对党报评论“高看一眼”,直至可以“一锤定音”。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贴近性必须增强,然而再讲贴近性也要懂得,舆论场仍需要反映主旋律的黄钟大吕,不能全是民间小调。党报评论要坚持应有的立意和眼界高度,围绕中心工作做文章,这是党报评论职责所在,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守思想优势之正,在多变中把方向。互联网信息海量、传播光速,各种观点观念在这里生成发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多变。思想是媒体最高境界,党报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前沿,党报评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乱云飞渡中建立思想“坐标系”,在众声喧哗里确立观念“主心骨”。保持党报评论思想优势,最重要的是不能丢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和思想方法,否则很容易在复杂舆论生态中遭遇“本领危机”,无法辨析问题、抓住本质,阐明精神、讲清道理。没有人是万能评论家和观点提供者,但如果掌握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虽然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是种类杂多的个案,但背后逻辑道理是共通的,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理解途径也是相似的。因此,不论网络舆情如何复杂、热点生成如何提速,都要牢牢掌握思想利器、确立思想高度、赢得话语优势,引导人们正确思考、辩证分析,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以真理的力量提升引领力。

守核心价值之正,在多样中求共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价值观念分化加剧,有因差异引发矛盾、由矛盾导致冲突的风险,必须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共识,避免价值观念冲突,维护社会正常运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党报是传播主流价值主渠道,评论表达媒体价值取向,是媒体价值观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党报评论尤其如此。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更要明确价值判断,引导人们正确识别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始终锚定核心价值观这一圆心,用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评论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在中国发展总体向好趋势下,价值观念虽然有分化有差异,实际上很少完全冲突,关键在于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引导人们求取最大公约数,把同心圆越画越大,让越来越多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

三、从“人人都有麦克风”到“我们用好金话筒”: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怎样创新

“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仍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但面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的舆论生态与媒体格局,党报评论必须适应传播新形势,把握发展大趋势,通过不断创新,让主流声音在舆论场上更加响亮,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突出主流优势,在全程媒体中彰显公信力。全程媒体一是即时性,零时差快速传播,二是全时性,可以全过程追踪。对评论来说,前者求快,抢“第一落点”为新闻定调,但事实一旦反转,损害公信力。后者求深,基于更全面准确的事实或可“一锤定音”,但对思想性与见解深刻有更高要求,否则会沦为“炒剩饭”。党报评论,真实比时效更重要,但未必都要“慢半拍”。有的可以先声夺人,比如对重大活动重大决策解读,由于有条件提前了解背景内容,可第一时间发声定调,引导帮助人们理解其意义。有的后发制人,比如对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错误言论,观察思考清楚以后再适时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起到净化舆论场作用。党报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在获取权威信息和依托机构获取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主流优势,关键要避免以往评论套路,解读性评论抄领导讲话、抄政策文件,表层化解读、口号式表态;思辨性评论缺乏针对性思想性专业性,说服力不强,着力以专业视角解读事实、以逻辑力量纠正谬见、以理性态度帮助受众寻求解决问题路径答案,提升公信力。

丰富表达方式,从全息媒体中提升传播力。纸媒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余地有限,但全息媒体仍给党报评论改进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全息媒体并非炫技,目的还是让受众方便接受信息观点,提升传播效果。评论内容相对深刻,有时确实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才容易讲明白、说服人。一些新媒言论,行文当中穿插照片图表、表情包,复杂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大段的情感渲染一图代入,很值得借鉴。当然评论最高效的说服工具还是语言文字,但以往党报评论语言相对刻板枯燥,有人说,平时说话很正常很风趣的人,一旦写党报评论,都像立马穿上制服,语言相似乏味,满篇空话套话,原因在于认为党报评论要“讲政治”,首先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设限。实际上,真正想说服人、能说服人的评论都是通俗易懂的。列宁说过,“对人民不要故作高深,要通俗易懂”。毛泽东提出报上的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他们目的都是传播思想、说服别人,所以强调简洁明了让人能高效接收,这与全息媒体传播要求本质上一致。因此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语言上更接近日常表达,善用浅显的语言说深刻的道理;篇幅上尽可能“破长立短”,不贪大求全,适应移动化快阅读传播趋势;态度上改灌输式要求式为协商式劝导式,平等交流;手段上未必黑压压一大篇文字,根据需要可以运用能用于报纸的手段,减少阅读理解障碍,提升传播力。

打造专业团队,在全员媒体中强化引导力。互联网发展至今迭代频繁,比如从论坛(BBS)发展到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评论而言,无论是论坛时代的版主、博客的名博、微博的大V,还是微信的大号以及直播、短视频的网红等,当时声音响亮、风头十足,但往往各领风骚没几年,真正能在不同时代都有不俗表现的,还是主流媒体。其中重要原因,是主流媒体有多年打造、接续培养的专业评论团队。写党报评论不但需要很高政策理论水平、深厚专业知识积累、强大思考辨析能力,还必须练就大道至简、举重若轻的表达,善于把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生活话语。全媒体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学科更加细分、传播方式多样,党报评论团队打造要保持优势,更加注重创新。深入研究和熟练运用分众化对象化话语体系,充分利用全员媒体的观点资源,找准观念认识共同点、情感交流共鸣点、利益关系交汇点、化解矛盾切入点,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释疑解惑,让党报评论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精准生产传播,从全效媒体中深化影响力。全效媒体一大特点,是能定向生产和精准发布信息。评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人,对不同对象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传统党报评论是单向传播,说服效果很难及时准确反馈。目前以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可以点对点精准定位读者,需求与反馈容易准确了解。从党报评论角度看,这意味着评论要说服劝导的对象可以精细划分,评论要解释说明的问题可以准确定位,评论要引导批驳的观点可以精准把握,无疑有助于深化党报评论影响力。因此,党报评论需借助全效媒体,细分受众群体,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说服策略。有的要语言浅显,重点讲好故事,从情绪感化入手进行引导;有的要引经据典,注重讲清道理,以理性态度、逻辑力量和深刻的观点取胜。解读说明大政方针要针对痛点直面关切,避免泛泛而谈;辨析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模糊认识能抓住本质、直击要害,尤其因为大数据、云计算已把各种观点做了充分汇集和整理,就不能再讲大家都懂的常识和老道理,必须更深一层更进一步,影响力才能得到增强与提升。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