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浅析仪式传播视域下涉军题材网络直播

作者:张 驰

摘 要:近年来涉军题材网络直播产生了正向、热烈的社会反响,仪式传播视域下,网络直播为军营官兵和受众提供了同时“在场”的可能,在展示我军形象、紧密军民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应当增强仪式感,强化情感认同,构建完整的符号体系,开展军地合作,完善传播平台。

关键词:涉军题材网络直播;仪式传播;互动;情感能量

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静态的文字、图像和非实时、单向度影像所呈现的媒介世界,而是对实时、全景、提供交互体验的网络直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近年来,在军事传播领域,涉军题材的网络直播活动也并非浅尝辄止。2017年4月由空中网发起和主办的“军武大咖面对面—畅谈中国海军未来”直播,同年11月湖北省军区与斗鱼直播合作开展的“直击新兵成人礼”直播,以及2018年3月2日至5月初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联合中央网信办,携手30余家网络平台举办的“战鼓阵阵”系列网络直播等活动都产生了正向、热烈的社会反响。仪式传播视域下,网络直播为军营官兵和受众提供了同时“在场”的可能,在展示我军形象、紧密军民情感纽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涉军题材网络直播的仪式传播内涵和分类

涉军题材网络直播是指以我军建设发展成就,官兵训练、工作、生活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基于一种或以上多功能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的在线语音、视频、数据交流、互动活动。依托仪式传播理论,分析涉军题材网络直播的独特内涵:

一是传播的共享性。传播的仪式观将传播视为信息共享的“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凝聚到一起的典礼。可以说直播现场作为戈夫曼口中的“前台”,将军队建设和军营日常的“幕后”呈现出来,这一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不论是现场实景拍摄抑或是主播的口述,均构成了仪式,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仪式传播的场域不再受实体场地的限制,而有了可以拓展至全网域的可能,那么仪式的参与主体也由现场的人们拓展至参与直播的全体用户,由此实现了传播的共享。

二是媒介的生成性和参与性。网络直播正是运用互联网将一次军事传播打造为一次媒介事件,引发直播现场受众和线上用户对直播内容的共同关注。而作为媒介,互联网与仪式传播的主体同时在场,成为最终参与者,达成了“征服”的效果。

三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直播区别于传统电视直播的本质属性和优势。直播现场的人们、主播和用户、用户之间都产生了强互动性和多向交互性,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观众均可成为具有主动、直接参与权的用户,在线交流、点赞、转发等行为都使人们通过专注性的互动获得了情感能量,并获得了同一个身份—关注军队建设发展的人,由此产生了身份的认同感。

依据直播场景与军营环境的互动关系,涉军题材网络直播主要分为嵌入式和非嵌入式。

嵌入式通常是将直播场景和直播设备设置在军营内部,直播主体为军营官兵和主播,实时立体展现官兵与军营环境、武器装备的相互关联。强调带给受众更多融入感与体验感,因而直播采用多机位,镜头有编排和调度,镜头景别变化较多。以2018年的“战鼓阵阵”系列为代表的嵌入式,巧妙利用场景化传播的优势,偏重于对仪式传播场域的展示,更为强调直播主体和用户在此时、此地的共享,用户因此拥有第一人称视角,透过屏幕同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军营生活。

非嵌入式的直播场景与军营环境的关系相对疏离,通常由主播对我军建设发展进行旁观式的描述,常见的活动形式是对话、访谈。如2017年和2018年空中网均在4月23日海军节当天举办直播特别节目,邀请张召忠、王雷雷等军事专家、军事话题大咖作为嘉宾讲述中国海军的历史与成就。非嵌入式通常机位较固定,镜头调度少,景别较单一,呈现效果扁平,因而作为仪式中的人物符号,要产生象征性和影响力,主播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知识储备和话语能力。

二、涉军题材网络直播的传播价值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集体活动是互为主体性形成的标志。集体关注提高共有情感的表达;而共有情感会进一步增强集体活动和互为主体性的感受。涉军题材网络直播为广大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既是物化、实在的,也是文化、精神的,使人们被直播节目中所蕴含的我军优秀军事文化所吸引,产生共有情感,深化对人民军队的认同。

一是塑造认同,实现国防教育的潜移默化。网络直播为不同空间的受众同时“在场”提供了可能。依据接近性原则,距离越接近,人际交往的效率越高。而互联网的存在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接近性。网络直播不论是“进”军营还是“讲”军营,都揭开了部队神秘的面纱,令用户共享了直播中的“此时此地”,拉近了人们与军营的距离,通过感受军队发展、官兵训练生活的真实情景,最终“征服”用户,使之形成“我们是强军兴军征程中的见证者”这一共同认知,使国防教育在娱乐化、互动化的传播中,为人们所接受。

二是校正认知,激发关心国防的情感能量。仪式过程是生活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断调整认知和行为方式最终获得新的身份,融入到新的社会结构中的过程。涉军题材网络直播最真实、全景、客观地展现了军事动态,即不断校正人们对军营的认知,在互动中解疑释惑。尤其是当某一用户的信息被主播予以回应,这对其个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使之产生巨大情感能量并累积投入到以后的互动中。凡此种种,有利于消弭负面刻板印象,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国防建设,理解官兵的奉献与伟大。

三是自我升华,营造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仪式的主要结果是“重新赋予这类对象以全新的表示尊崇的思想情感”。涉军题材网络直播可通过互动生成道德体验。一是在嵌入式直播过程中,官兵被激发出强烈的军人荣誉感和责任感。当他们看似平凡枯燥的训练、工作、生活被实时在线关注,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形象变得高大,官兵们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二是当用户融入了情境,获取了“强军兴军征程见证者”这一身份,就唤醒了捍卫军人荣誉的自觉,表现为对军人群体的尊崇和对抹黑军人群体行为的反击。

四是形象展示,建立传播军事文化的全息窗口。“人们所互相关注的东西成为了群体的符号”,涉军题材网络直播最后的呈现效果实际上也构成了具有集体代表性的符号,这个符号具有不同维度的解读方式。从叙事视角上讲,既微观展示了官兵们的日常状态,也宏观展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日新月异;从展示的军人风貌上讲,既有军人的铮铮铁骨,也有富有烟火气的人情冷暖;从现实与情感上讲,既有理性、“硬核”的客观分析,也有感性动人的“人文关怀”,我军形象和优秀军事文化正是通过直播得到全方位的输出与展示。

三、涉军题材网络直播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因顺应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规律而得到蓬勃发展,涉军题材网络直播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一是增强仪式感,强化情感认同。仪式感的情感根源来自于“付出感”,通过一定程式化的操练,产生对群体形象、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嵌入式直播中,需要借助镜头的巧妙运用。虽然是全息立体实时呈现官兵动态,但并不意味着镜头的拼接没有选择。需要不同机位、景别的镜头相互配合,采用生动而不缺乏肃穆的镜头语言,强化转场设置,使用户受到感召。而非嵌入式直播需要强化节目程序的仪式感。如空中网的海军节直播活动设有问答环节,实际上就是通过互动来增强仪式体验,从而达到激发情感能量的效果。同时还应增强用户参与过程中的仪式感。如可以设置专门的线上logo,使用户在观看直播、参加系列活动后能够获得专属标签,强化身份认同感。

二是构建完整的符号体系。“集体兴奋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但当它具体体现在群体团结的情操、符号,以及个体的情感能量之中后,就会继续产生更长久的影响。”在网络直播中,要注重不同符号的联动,尤其要发挥出人物符号的特色优势,注意捕捉官兵、军事话题大咖等直播主体的人物形象魅力,呈现其鲜活的状态。还要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直播。选择具有象征性的时间与空间,能够发挥其显著性的特点,既能瞬间吸引广大用户注意,还将直播主体的叙事直接投放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体现时代感。

三是开展军地合作,完善传播平台。当前斗鱼、花椒等直播平台用户基数大,而技术和算法的先进也为良好的直播效果提供了保障,涉军题材网络直播将在日后一段时间继续依托此类平台,这就需要强化军地合作。军地合作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强直播效果,也有利于把关定向,守牢保密安全的底线,并在较为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中确保导向、内容不走偏。直播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是将我军形象展示出来,拉紧军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这就需要打通平台,降低用户参与门槛,实现全员传播。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