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另一个向度
“日出日落,我在这里……春夏秋冬,我还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在祖国交给我的阵地里。”一曲饱含深情的《我在这里》,道尽海军西沙中建岛守备部队官兵的家国情怀。
歌声中,我们真切感受到,驻守在小岛上的官兵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在每个日出日落时分,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中建岛远,位于西沙群岛最南端;中建岛小,退潮时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1982年8月,中建岛守备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国爱岛天涯哨兵”荣誉称号。官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西沙精神,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前不久被海军表彰为“人民海军7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
岛就是故乡
在中建岛采访的时间,很短暂。五星红旗下,天涯哨兵手握钢枪的俊朗形象,深深地印在记者脑海里。
2019年5月20日,中建岛的队列场上庄严肃静,两名老兵托举着荣誉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在队伍前方,手中的旗帜迎着海风飘扬,旗帜上“爱国爱岛”字样在烈日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首长同志,部队入营仪式集合完毕,请指示!”响亮的报告声回荡在小岛。
一声令下,2019年的第一批新兵迎来军旅生涯一场特殊的入营仪式。这是自1982年授予称号以来,中建岛守备部队坚持的传统。新兵从老兵手上接过钢枪,从此在这远离大陆的小岛上与战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中建岛每年有200多天刮大风,遭遇台风是常事。台风来临时,小岛一片汪洋,风走潮退后,又是烈日炙烤。守岛苦,但无人言苦。中建岛守备部队教导员刘长文说:“每名中建官兵心中都很清楚,祖国把这片蓝色国土交给我们,既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我们的考验。”
“当你经历了中建岛的风暴又见到阳光,当你为珊瑚沙滩换上了新绿的衣裳,还有什么困难能硬得过咱中建人的阳刚。”这是邱华的肺腑之言。没有人知道他这话语背后,隐含着多少伤痛!
2019年,是邱华在岛上的第16个年头。在这里,邱华遭遇了失去至亲之痛。多年前,他的妹妹被流窜凶徒杀害。后来,他的父亲突然失踪,发现时老人家已去世。翌年,他的母亲又被查出癌症晚期……
即便如此,邱华依旧守在小岛上。守在岛上,16年青春芳华,邱华的头发白了。可他说他很欣慰,看着荒凉孤礁在战友的接力坚守中,变成了一个家园。
谈起邱华,同是中建岛老兵的郭丹阳红了眼圈。作为战友和好友,郭丹阳说:“曾有长辈给他谋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组织上要对他进行照顾,他都谢绝了……说真的,我们守岛都是因着一份情,岛就是故乡,守过的人都不愿离开,也离不开了。”
“中建人,真心爱着这座岛。”这是邱华和郭丹阳等老兵,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守岛如家,他们是动了情、用了心的。望着洁白的沙滩和浩瀚的大海,老兵的心声朴实而厚重:“要是守丢了眼前的海,对不起远方牵挂我们的妈妈。”
有一种执着
走上白沙滩,目光所及之处,是官兵们用海马草拼成的国旗、党旗图案和“祖国万岁”四个大字。
海马草这种生命很奇特:根红茎绿,缺水时叶子会变红,被海水侵蚀时又会转绿,既耐高温又抗盐碱,越是贫瘠的地方长势越旺……
自然而然,海马草也成为中建岛官兵不屈不挠的真实写照。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如此,戍守在这里的官兵亦是如此。
“起初,岛上没有电话,没有电,几乎与世隔绝。老一辈中建人靠着一股冲劲儿,铸就一种精神。”张孝伟是坚守中建岛14年的老兵,他说,每当看着老兵背着行囊泪别中建岛,那种情感难以言说。
“我知道他们还想坚守自己的岗位,想为中建岛多做点事儿。老兵走了,但精神还在,赤胆忠诚的天涯哨兵还会前赴后继赶来……一天又一天,有一种执着,会一直站立在这里。”作为记者,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诠释一种执着。有时候,执着闪烁在一个眼神里;有时候,执着表现在一个人的动作行为里;更多时候,执着就是执着精神本身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无关荣誉、无关名利,却时刻表达着一种坚守和一份初心。
走进中建岛,你还能品尝到一种担当滋味。那天烈日下,战友们的话语依然清晰地回响耳畔。战士赵岩只有18岁,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他说:“在中建岛,连攥一把白沙都会有一股英气。丢了一寸领海,都是哨兵的耻辱。”
种出一个梦
守备部队营门前立着石碑,碑上写着:“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对于这句话,郭丹阳起初没啥感觉。如今,十几年下来,他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
守备部队的荣誉室内,那枚“中建第一椰”被战友们当成宝贝悉心珍藏着。在岛上种树种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尽管屡种屡死,但官兵们从未放弃。他们眼中,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颗颗戍守天涯的种子。
“记不清背来了多少吨土,大家把舍不得喝的淡水用来浇灌树苗,想在中建种活一棵树,真是比生个孩子都难。”郭丹阳说,他从老班长那儿得知,第一批种的890棵树只成活了1棵。官兵们相继在岛上种过太阳花、紫罗兰、香蕉树等,均以枯死告终,直到有一天,战士们发现马尾松在岛上成活了,大家奔走相告,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笑中有泪—在与守岛官兵的交流中,记者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他们的感人故事击中心房。
那天上午,记者和两名守岛战友带上锄头、食盐和一桶淡水,捧着椰苗出了营门。选址,挖坑,倒入一袋据说可以促进椰苗扎根的食盐;再栽上椰苗,小心翼翼地浇水……半个小时光景,身上的迷彩服已被汗水浸透,但在心里,记者种下自己的“扎根树”,也种下了一个梦。
记者忘不了,邱华说“中建岛第一棵椰子树是在1982年种活的,时隔20年后的2002年才收获了第一个椰子”;刘长文说“那枚来之不易的椰子,见证了守岛战友建设‘海上家园’的奋斗历程……”
记者更忘不了,临别之际,郭丹阳握着记者的手说:“扎根树种下了,要记得回来浇浇水啊……”一瞬间,记者的眼眶是温热的。
昔日南海戈壁,如今海上家园
“在小岛上,能吃上新鲜蔬菜太不容易了,以前没有蔬菜,我们就把维生素片拌在米饭里吃。”走进中建岛的“海角田园”,空心菜青翠修长,藤架上挂着嫩绿饱满的丝瓜。
凑近看,记者还能发现每一垄土地的颜色各不相同—有黄土,有红土,还有黑土。田间地头上插着一块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四川、安徽、浙江等。
中建岛官兵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探亲归队都要背一袋土回来。这些年,积少成多,大家就把来自相同省份的土放在一起,一块块菜地就这样慢慢堆了出来。“想家的时候去家乡土地上浇浇菜,就像回家了一样。”刘长文说。
翻开一名老兵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刚到中建岛的情景:“浴室是露天的,夏天边洗边流汗。几个小水龙头,洗澡排队,刷牙排队……”
今天,昔日的营房焕然一新,门也换成塑钢材质,重新铺设了水电管道,去浴室再也不用排队。
有人曾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中建岛—手机没有信号,每次仅3分钟的固定电话也需要分配名额。邱华说,家里的老母亲每周固定时间守在电话机旁,生怕在3分钟的时间里错过儿子的电话。还有一回,她等了好几个月都没等到电话铃响……“战士们都想家,我就把名额让给他们了。”回忆起这段往事,邱华声音有些哽咽。
昔日南海戈壁,如今已经不见“戈壁”痕迹:岛上电话畅通,手机4G信号全覆盖……记者在撰写中建岛稿件过程中,多次与老兵电话联系,老兵的故事穿越电波跨越空间,就这样飞出南海孤岛,走进读者的视线。
最让记者欣慰的是,回到北京后,记者接到了邱华班长的电话。那天是端午节,熙攘的人群中,电话中的问候声并不响亮,却感人心脾……这份温暖让人一生难忘。
生命的另一个向度
也许,对于中建岛官兵而言,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我们离开了,而他们,还要日复一日守在岛上。
正因如此,这些故事,我们不应该忘记—
在中建岛守备部队的战士中,有人婚期连推3次,一场婚礼筹备了5年;有人拒绝了父母要求退伍回乡接手家族生意的请求,毅然选择坚守12年;还有人丢下军医大学的研究生资格,从大城市跑来这个小岛……
荣誉和使命的召唤,让“天涯哨兵”在面对一次次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责任、奉献和牺牲。这是军人的肝胆,是军人的脊梁。中建岛的官兵们,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个向度。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