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没有当年那股劲
进解放军报社10年,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领导和同事发言。不紧张但很忐忑,就跟我10年前刚到报社当记者时的心情一样。
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10年前的样子,那时的我还不戴眼镜,头发比现在密、发际线还要往前一点;那个时候的我,经常为摸到一条“活鱼”而激动,经常为自己在《解放军报》上发了一篇好稿而兴奋。我这么说,相信很多同事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个阶段,那个充满豪情、心无旁骛的记者之初。
而现在的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这次教育中,我也在追问自己:不忘初心,我们还有没有当年的那股劲?
先说激情。大家都知道,激情是记者的灵感之源。为了采写一篇稿子,我们可以不辞辛苦奔波千里,可以不顾安危上高山、下海岛,可以冒着危险进震中、抗洪水。
和许多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很怀念自己的记者之初。那时候,我们经常是躺在床上,想到一个新闻点甚至一句话,就赶紧爬起来记在本子上;那时候写稿,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为一篇稿子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跟在座的很多同志相比,我的起点低,我是从连队战士成长起来的,底子薄就要靠如火的激情和对新闻的痴迷来弥补。这些年,我跟其他记者一样,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到哪里就把电脑背到哪里写到哪里,在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在地震摇裂的房子里、在浊浪滔天的洪水旁,都写过稿子。可如今,我们还有那股激情吗?尤其是体制改革后,我们都该问问自己:今天,我们的激情还在不在?
在准备这份发言时,我又翻阅了时政部2019年第4期、5期《记者情况》,根据统计,4月份记者发稿554篇,5月份记者发稿242篇。算下来,平均两三天甚至一两天,一名记者就要采写一篇稿件。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记者依然热爱着军事记者这个岗位,把军事新闻当成自己的事业。
当然,要说没有受到改革的冲击和影响,那是假的。前些天,苗主任上党课时说,心浮气躁是做事的大敌;要求我们既要有才气,也要有静气;既要有初心,更要有恒心。这让我记忆犹新,也引发了我和同事的思考:今天,我们的定力还在不在?
当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组建不久,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时候,尤其需要有心不乱、不浮躁的定力。
我们记者在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讨论时都有一个感觉,年轻时,我们也面临走与留、得与失,那时我们都能不问西东;可为什么今天,平台好了、职务高了,我们的心却慌了?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横向比我们跟别人可能有差距,但纵向比我们都在成长。这一切,除了自己的努力,更是源于组织的培养。
带着感恩的心,2018年我采写了近50个版的文章,2019年前半年我采写了16个版的文章。正因为心没乱,保持了对新闻工作的初心,才使改革的动荡期成为了个人素质的提高期。
当记者是需要有情怀的。现在当记者更需要重振新闻理想,找回写稿的那种愉悦。
我是从基层走出来的,从四川西南农村走进部队,又从驻东北偏远山沟军营一步步走进军队最高新闻媒体。我最自豪的,就是在军事记者的岗位上,见证和记录了人民军队不断强大的时代风云。这是其他岗位所不能比拟的。
有人说,改革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为什么?因为我们赶上了改革强军,遇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更需要我们这一代军事记者的情怀与担当。
我们所有记者都相信:强军兴军,军事记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相信,工作干好了,事业兴盛了,军事新闻传播事业的明天,我们每个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记者)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