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折戟“白头盔”:舆论斗争的反面教材

作者:曾彬蔚 刘 轶

摘 要:利用非政府组织搅乱舆论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警惕非政府组织搅乱舆论场,准确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特点规律,对从根本上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大国支持下的“白头盔”组织从刷屏到臭名昭著的过程,为我军开展舆论斗争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白头盔”;舆论斗争;反面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当前,利用非政府组织搅乱舆论场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大国操控下的“网络代理人斗争”不断上演。“白头盔”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扶持下,直接配合军事需要,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发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大国支持下的“白头盔”组织从刷屏到臭名昭著的过程,为我军开展舆论斗争提供借鉴参考。

一、折戟“白头盔”:从网络刷屏到臭名昭著

“白头盔”组织全名为叙利亚民防组织,2013年由英国前情报人员创建,因其成员开展活动时佩戴白色头盔而得名。该组织成员标榜的所谓主要工作是在战斗发生后,“尽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这个曾被叙利亚及国际社会视为“不依附和隶属任何政府派别”且以人道主义救援为己任的民间组织,对外谎称政治中立,实际上却暗中从西方多国获取资金支持。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在过去5年时间里,“白头盔”从美国政府获得了3300万美金的援助,从英国政府获得了5500万美金的援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白头盔”既然接受美英的资助,必然会为他们服务,主要救援叙叛军甚至恐怖分子。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在研究IS组织的宣传战中得出结论:“当前,社交媒体已经具备武器化属性,IS武装分子发起战斗,第一枪往往是在社交媒体上打响的。”可见,社交媒体因契合了“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特质,既是传播工具,又能够成为流动的武器。“白头盔”组织十分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向国际社会推广自己的品牌和声音。该组织在推特上有十几个相关账号,主账号注册于2014年4月,已发布1.06万余条推文,主要是指责叙政府和俄罗斯武装行动造成平民伤亡以及该组织从事救援行动等自我美化内容,关注量近13万;在脸书上以英语和阿拉伯语开设近十个主页,关注人数超过30万。此外,该组织通过摆拍、造假并发布“化武袭击”“人权灾难”等照片和视频,借助《华盛顿邮报》、BBC和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大肆炒作,制造了“阿勒颇男孩”等多起国际热点新闻,为西方国家干预叙利亚事务提供借口。包装吹捧该组织的纪录片《白头盔部队》还获得了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被《时代》杂志封面刊登,甚至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联军再次以“化武袭击”为借口,对叙多个军事目标完成所谓的“精确打击”。4月27日“今日俄罗斯”报道俄方找到了4月7日出现在“白头盔”化武袭击视频中的11岁小男孩哈桑·迪布,后者向记者现场举证,“他在拍摄后得到了米饭、椰枣和饼干”,以此验证“白头盔”组织所报告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是“表演的”。随着媒体开始广泛关注,“白头盔”露出越来越多的马脚:同一个小女孩,在三个不同场合被不同的救援人员救助;地上奄奄一息的伤者,拍完照片后与“白头盔”轻松惬意地一起自拍……俄罗斯媒体还不断爆出诸如“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总能确切知道谁应为下一次化武袭击负责”“恐怖分子和白头盔人员在伊德利卜会面,为最后阶段的化学攻击做准备”“白头盔成员就是恐怖分子”等“猛料”。这些“猛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白头盔”最终从“神坛”跌落,成了臭名昭著的非法组织。迫于舆论压力,美国不得不宣布暂停对“白头盔”组织的资助。目前,该组织虽然渐渐淡出了舆论视线,但其恶果远远未消除,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二、“白头盔”从刷屏到臭名昭著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深研网络舆论斗争新特点,警惕非政府组织搅乱舆论场。如前所述,利用非政府组织搅乱舆论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当前,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平台上,利用社交媒体推动网民信息自主传播,释放迷惑性信息,然后再由西方主流媒体强势跟进,这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传播链条;二是在辐射对象上,由目标国受众转向国际受众,国际社交媒体成本低廉,辐射更广泛,舆论攻击的目的已不再是发动目标国民众反对政府,而是捏造政府负面信息,制造国内外舆论压力,也为军事行动提供口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万家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活动,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管控,深入研究非政府组织在我国舆论场的作用和其引燃舆情的作用机理,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止其搅乱舆论场。一要联合相关部门全面掌握底数。自201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实施至今,仅有477家非政府组织依法进行了登记、1782个临时活动依法备案。公安部门应与网信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调查摸底,全方位掌握政治背景、资金来源和信息发布等情况;二要继续完善法规配套措施、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在境外非政府组织登记备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行为规范、权责义务、财务审核等内容。对尚不明晰的法规条款及时作出司法解释,消除公众疑惑,增强法规本身的权威性和适用性;三要做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日常活动中的信息监管、采证及舆情研判工作。对其设立、变更名称、开展临时活动严格把关并进行备案,依据舆论评价、信用记录不断调整其评级,进行分级管理,加强对重要领域、敏感行业如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重点把控,红线区绝不能有任何疏漏;四要扩大我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影响力。重视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应注重培养一批社会基础深厚、专业服务能力强、国际认可度高的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对外传播中与我国主流媒体配合发声,全面提升我国国际议题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

(二)善于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寻找情感共鸣抓住舆论痛点。无论传播形态怎样变,追求新闻传播价值最大化永远是媒体不变的定律。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内含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白头盔”组织正是因为善于抓住受众的心理,赢得了不明真相的受众的刷屏。其中利用接近性价值,是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2016年8月18日,叙政府军与反对派激战正酣之际,世界媒体的目光却被“白头盔”发布的一张照片从战场上拉回,照片中一名叫作奥姆兰的小男孩头发蓬乱、左眼附近全是血迹,衣衫褴褛、赤着双脚,静静地坐在救护车上,“白头盔”称奥姆兰刚刚被他们从一场由叙政府军制造的炸弹袭击中救出。全世界为奥姆兰心碎,“阿勒颇男孩”随即成为反对派和西方媒体指责叙政府军和俄罗斯空军的标签。理由是,正是他们的空袭行动造成了阿勒颇大量平民的伤亡。尽管一年后,小男孩的父亲接受采访称奥姆兰被反对派当成“宣传工具”,照片是摆拍的,但反对派当时已通过舆论声讨达到了延缓阻碍政府军和俄军攻势的目的。网络舆论战场上,有时谣言跑遍千里,真相还没穿鞋,而舆论战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接近性价值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地理距离、思想情感和利害关系上的接近,新闻的接近性越强,价值就越大。“白头盔”十分擅长利用儿童包装宣传自身形象,其实就是利用情感上的接近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挑动受众最敏感脆弱的神经,营造弱者态势,来博得关注和同情,从而持续向舆论场输出相关信息。这启示我们,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对外新闻传播时,除了要积极推动传统新闻话语改进创新,吸纳网络语言之优长外,也要看到国内外在文化背景、话语体系、意识形态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在新闻传播中寻找情感共鸣,抓住舆论痛点是弥补这一差异的有效捷径,而痛点就是通过展示具有极强接近性价值的新闻来获得的,舆论攻防中利用这一价值让新闻主动“靠近”受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准对手弱点树立“靶子”,集中发力给对手以致命打击。射箭要对准目标,打蛇要打七寸。拉斯韦尔“新闻重新意,宣传讲重复”的理念仍适用于网络时代。尽管“白头盔”组织通过舆论欺骗、污名化等手段达到了即时战略目的,但俄罗斯在后续的舆论反制中通过深挖自采的第一手独家信息,成功戳穿了“白头盔”组织导演“化武袭击”的真相,抓住“造假”这一明确靶标,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主动。

“今日俄罗斯”向全世界提供深挖自采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西方媒体的翻译稿,是其夺回国际舆论主动权的重要原因。“今日俄罗斯”坚持自采原则,在很多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全球观众能从它获取与西方主流媒体不同的观点和事实。在此次舆论对决中,“今日俄罗斯”记者深入实地进行信息收集,如将视频中出现的小孩找到并带到国际禁止化学武器总部,体现了媒体挖掘的“深度”。在舆论的反复角力中,公众关注点已从政府军攻势转移到揭发“白头盔”组织造假上来。俄方利用“白头盔”的薄弱环节,给予致命打击,也削弱了西方媒体的公信力。这启示我们,在舆论战场上,我军仍要在事件本身内容挖掘上下足功夫,从重要事实和关键细节入手弥补国际舆论“缺口”,从一点突破,集中发力。同时也应注意预设议题与军事行动一体联动,设置好传播梯度、层次。要把握不同层级内容的差异,注重叙事角度多样、详略得当,使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一个侧面到另一个侧面甚至是正反结合的差异化内容。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