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作者:王握文 吴 穹

摘 要:讲好故事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思维理念的“升级换代”讲准,彰显时代特征;以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讲活,用好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载体;以话语体系的“合理建构”讲透,发挥主流媒体话语优势。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时代;强军故事

当今世界,对外传播能力是国家和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故事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许多重要国际会议与外事活动中,习总书记还带头讲中国故事,用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的故事来彰显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方案、解读中国道路,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展示好中国军队形象,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军队,已成为军事新闻传播的时代课题。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确保守正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坚持守正创新,就是以思维理念的“升级换代”,彰显时代特征、立足强军背景、突出故事属性;以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相契合、“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相结合;以话语体系的“合理建构”,发挥主流话语严谨规范的优势、学术话语学理支撑的优长、大众话语鲜活生动的优势,真正把新时代强军故事讲准、讲活、讲透。

一、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思维理念的“升级换代”,准确阐释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用系统思维方法,注重思维理念创新,重点是解决好认识论层面的问题,这是中国军队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媒体格局深度融合、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中,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一)彰显新时代强军故事的时代特征。好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吸引人的故事必须富含时代气息,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就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所必须把握的时空坐标。既要坚持不忘本来,从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丰富养分,始终保持本色不改、底色不变;也要重视吸收外来,围绕共同的价值追求,注重融入情感元素,让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丰满起来,确保产生话题效应、“刷屏”效果,为受众探知与体认彼此的价值取向提供载体,为造就现象级传播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强军故事由每一名普通官兵的故事汇聚而成,要立足日常训练工作生活实际,选取那些鲜活的带有人情味的故事,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比如身为退役军人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下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同样引发了受众对军人群体的关注和点赞。

(二)立足新时代强军故事的强军背景。好故事往往具有时代烙印,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通过有尺度的内容选取驾驭无尺度的网络平台。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指出,“西方存在一种势力强大的臆断,认为中国应当跟我们一样;但中国从来都与我们不一样,以后也永远不会跟我们一样”。如果说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生态是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考虑的“现实语境”,那么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就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真实环境。其中既不缺乏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也不缺少细致入微的感人情节,这些都为讲好强军故事提供了丰富营养。要在讲清情节、讲好细节的同时,将故事背后的军营元素、社会元素和政策元素,进一步提炼为兼具理论深度、实践效度和传播力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一个个具体故事的典型性、必然性、逻辑性,拼接出蕴涵背后的强军图景,让“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中国军队尽展于受众面前。

(三)突出新时代强军故事的故事属性。《人类简史》一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个著名观点:人类创造了故事,故事养育了人类,讲故事的独特能力才使人类成为地球之主。全媒体时代,受众身处各类信息终端包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大量信息。这种情况下,一个生动有趣、与时代合拍的故事往往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同时,故事也是人类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甚至不同信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抽象的概念,能够比血肉丰满的情节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讲好全媒体时代的强军故事,必须把故事属性凸显出来,通过讲充满时代气息的故事让道理变得更加亲和、更富魅力、更有效果,进而滋润心灵,引发思考,鼓舞人心,最终与受众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双重共鸣。

二、强化融合意识:通过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更多选项

现代传播领域是技术反哺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回顾历史,每次传播格局的变化都离不开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大众媒介往往首先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当前,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传播特点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开辟了更多途径。

(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对外传播带来新机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平台。调查显示,“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在外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极大提升”“接近2/3的外国青年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是要紧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趋势,通过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适应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水平。2018年4月成立的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涵盖了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版块,共推出100多种新闻产品,从而在体制编制上把军队媒体所有平台集合在一起。这意味着,军队媒体在讲述强军故事时,实现了报、端、网、微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而2019年春节前夕,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策划制作的强军网络宣传片《中国武警,永远和您在一起》也是按照“适合网络特点、契合网民需要、符合传播规律”的思路摄制,采取沉浸式铺垫,以短视频的形式引导受众主动体悟和感受。同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品种嫁接、搞“1+1”,更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也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通过整合资源、攥紧拳头,实现基因重组、合而为一,最终构建起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二)实现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相契合。不同的传播载体往往需要不同的讲故事方法。故事的讲述方式、呈现方式必然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变化而持续迭代,从报刊、广播、电视到移动媒体,每一种媒介都经历了长期的叙事探索。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现在还要加一条,用得好是真本事。当前,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8.6%,远超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其他上网终端。面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智能手机终端,要讲好中国军队备战打仗的故事、建设发展的故事、履行使命的故事、改革重塑的故事、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就要适应传播载体的变化,充分考虑竖屏时代画面构成的要求和受众接受习惯的改变,不要只注重选取战车轰鸣、战机升空、战舰破浪、队列行进等场景化特征明显,但指向性不明、代入感不强、承载信息量不多,甚至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的视角。自2019年3月1日起,由军队相关部门拍摄的边防军人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作为电影贴片,登陆全国1万多家影院就是一次全新探索。这部时长45秒的短片没有飞机坦克,没有炮火硝烟,而是讲述了在神仙湾、河尾滩、红其拉甫等边关哨所的边防官兵奉献青春、卫国戍边的感人故事。同时在对外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充分考虑并准确把握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在角色造型、人物对白、情节架构、典型塑造方面都适应移动化、视频化传播趋势。比如,中国网推出的“中国三分钟”栏目,就因为通过一个个马赛克般的小故事、短评论拼接出完整的中国形象而广受好评。

(三)实现“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相结合。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人员、信息的跨国、跨文化和跨语言流动,彻底颠覆了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内外有别”的分野,二者之间逐渐形成相互建构、相互印证的关系。但对国外受众来说,当地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平台。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零点有数科技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合作开展的“中国观”调查发现,有55.2%的受访者通过当地新闻媒体了解与中国有关的信息,这一比例约为中国新闻媒体(26.7%)的两倍。因此“他者”镜像是我们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重要选项。要尊重双向互动、平等互补的信息流动规律,充分利用脸书、推特这类国际社交媒体和对象国的媒体平台。比如,从2017年开始,中国英文时政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就与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商业周刊》和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等建立了合作供稿机制,通过将重要文章定期刊发在上述期刊上,达到“借嘴发声”的效果。在借助海外成熟传播平台的同时,还要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网络媒体,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外宣网站,加强本土化运作,开展多语种、全业态传播,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军队,充分展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三、转变传播理念:通过话语体系的“合理建构”,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1970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演讲中提出话语权力的概念,认为“话语即权力”。西方发达国家依据这一理论,抢占话语平台的制高点,凭借话语优势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来研究和部署。作为故事的承载,构建话语体系与讲好强军故事之间是双向促进关系。通过故事分享达到情感共鸣的前提就是传受双方拥有可以互动、融通的话语体系。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要求我们加紧推进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建设,用一流话语描述一流成就、展示一流业绩、彰显一流风范。

(一)发挥主流话语严谨规范的优势。互联网是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西方不断在网上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所谓新版本、新说法,杜撰出一些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新名词来扭曲我党我军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理念,极具迷惑性和鼓动性,同时还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和概念框架加以阐释和分析。通过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超越被动辩护、见招拆招的阶段,实现主动设置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跳出话语陷阱和既设路径,实现另辟蹊径、弯道超车的主动尝试。特别是在抢占第一落点难度增大,难以做到“讲得快”的情况下,如何讲得全、讲得透、讲得好是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体系的一贯本色,通过对客观世界、人的思维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实反映,做到科学、彻底和能说服人,实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切实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

(二)发挥学术话语学理支撑的优长。从传播学角度讲,故事带给人们形象、生动的记忆。但讲好故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故事引人入“道”、启人悟“道”,讲出我们的特有优势。只有学会寓事于理、析事明理,才能更好地赢得受众、拥有话语权。帮助受众解读出强军兴军辉煌成就背后蕴含的血性密码和基因图谱,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要义所在。把好的故事讲出深度,就要借助学术话语的规范性,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根据新的现实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揭示新的学术原理、总结新的思想观点,并通过学术逻辑、学术概念等学术语言来准确表达,最大限度避免标签化、口号化、空泛化等倾向。在对外传播中,要注重防止用“外国话语”解读“中国现象”,注重防止“削”我们的“足”去适他人之“履”,对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新时代革命军人、“四铁”过硬部队等一些近年来的重要理念、政策概念的翻译和传播,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研究阐释,形成中国特色鲜明、军队特点突出、时代特性丰富的权威表述;另一方面在坚持准确表达的前提下,还要善于借用西方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词汇,切忌生硬直译,避免误解误读。

(三)发挥大众话语鲜活生动的优点。“短平快”的信息传播带来了阅读的碎片化,受众对于内容的理解容易断章取义、一知半解,这既有传播缺位的因素,也有语境转换的影响。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把握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重视视听符号、叙事方式、表达手段的积极创新,更多采用画面、动作场景以及信息相对明晰的话语来完成故事讲述,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同时,要充分考虑对象国受众在文化心理、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准确把握他们的信息关切和接受习惯,在事实选取、表达方式、讲述形式等方面,做到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搞好“翻译”转换,着力增强贴近性、亲切感,寓理于事,以情动人,提高传播效果,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到实处。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报社驻国防科技大学记者站站长、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曾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