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体悟习近平“诗文引用”蕴含的巧妙情理

作者:■ 刘志辉 彭和平 蔡世川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形象生动、朴素平实,又鞭辟入里、内涵深刻。

如何全面准确学习理解习主席的重要论述,给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官兵一种读得进、记得住的通俗阐释,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悟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对于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本期我们通过习主席在军队三次重要会议讲话中的实例,来体悟习近平“诗文引用”蕴含的巧妙情理,感悟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促进我们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改进文风、转变话风,更好地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军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着力纠治长期和平环境下滋生的“和平病”,让战斗力标准硬起来、实起来,引导部队把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2014年 7月 11日,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心存忧患才能得以生存,贪图安逸必然导致衰亡。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军官兵要着眼未来、未雨绸缪,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着力纠治长期和平环境下滋生的“和平病”,毫不放松地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和本领。

从古至今,代表事物生机勃勃的“生”总是与忧患相连,代表事物衰微的“亡”总是与安乐相关。《周易·系辞下》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警句,宋代欧阳修也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的感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大好局面,但紧随其后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看不到繁荣稳定之下潜伏的危机,没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最终导致盛极而衰。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不是一种怨天尤人、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是一种胸怀全局、着眼长远的危机意识和战略考量。

缺少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忧患;看不到敌人,是一支军队最大的敌人。甲午战争前,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舰艇总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但清政府大部分人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从而放松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结果导致战争惨败,国家割地赔款,教训十分深刻。

战史如灯,殷鉴不远。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残酷的年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军队都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明智之举。古罗马韦格蒂乌斯说过:“如果你想获得和平,那就准备打仗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人的忧患,应是灵魂深处的“狼烟”。

军队长期不打仗,最容易滋长守成思想,失去血性锐气。思想上“马放南山”,有时比现实中的“刀枪入库”更可怕。周恩来很早就告诫大家:军人如果丧失了敌情观念,那就要犯严重的错误。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只要战争存在,准备战争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没有长期准备打仗、确保能打胜仗的思想,战斗精神和意志必定十分脆弱,战时不仅难担使命,还会丢掉身家性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个战斗队,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的发展变化,自觉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哪怕睡觉也要睁只眼”的高度警惕和“策马待命箭在弓”的“引而待发”的备战姿态,始终想着打仗,随时准备打仗。这样,一旦威胁到来,我军就可临危不乱、从容制敌!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氾论训》。原文是:“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意思是说,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适合时宜。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扬。习近平引用这段文字,清晰地告诉我们,要坚决摒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习惯,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顺应世界军事革命发展大势,着眼战争形态变化和未来军事斗争需要,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清代乾隆时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早在战国时期的法家,即提出“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一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而“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图强的强大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都发出了“法若有弊、不可不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等改革创新的强烈呼唤。清朝末年的改良派康有为,更将“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历史上关于改革的呼声,都充分说明变革图强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明、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基因。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秉承的优良传统。我军从创建那天起,就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制,为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从三湾改编到新式整军,从百万大裁军到总部、军区、军兵种体制的调整,我军不断根据国家安全和未来军事斗争的需求,持续推动、不断变革,实现了由单一军种作战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转变,由以陆军为主体的国土防御型军队向诸军兵种联合的攻防兼备型军队转变,由以陆军为重点的合成军队发展模式向以海军、空军、火箭军为重点的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较好地履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实践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每一次突破和跃升都是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的,与时俱进、以变革求发展是我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基本规律。

实践发展无止境,机遇挑战扑面来。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以美国、俄罗斯为首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军事变革,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争夺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适应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大势,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发展新局面,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兵者谋也,因敌制胜,岂必泥于古哉。”必须坚决摒弃落后陈旧习惯,抓住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性矛盾问题,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一个大的进步、大的发展,努力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努力掌握未来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事业,注定是一座难攀的高峰、一场艰苦的长跑。但惟其艰难,才更需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都是涉及利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平坦的大路可推进,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攻坚克难。全军官兵必须牢记使命,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大胆创新,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军事战略科学准确,就是最大的胜算。

—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提高军事战略筹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原文出自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的《始计篇》,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之前,统帅都要在庙堂上进行筹划谋算,谋算得多,非常周密,胜过了敌方,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会多一些;相反,谋算很少,很不周密,不能胜过敌方,取胜的可能性也就会很小。更不用说那些根本不进行谋算的了。从战争双方事前谋算的比较中,便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将会是谁胜谁负了。

习近平引用这段话,旨在强调军事战略筹划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军事战略筹划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应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夺取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谋划是打赢战争的前提条件,必须预先筹划,周密分析,正确判断,谋定而后动,先计而后战。中华民族历来有先谋后动、慎战庙算的传统。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孙子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强调在战前做好战略筹划准备,包括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按照这几个方面,来比较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就可以知道胜负。谋算多的胜算大,谋算少的胜算少,不谋算的只能被动挨打,只有死路一条。可见,战略谋划在战争中是极为重要的。

毛泽东更是战略谋划和战争指导的艺术家,他的战争决策始终建立在精确计算和周密运筹之上。他特别重视战略谋划,曾经多次指出,要制定中国革命战略指导,首要问题是搞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提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对比条件下有胜利的把握”等,更是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对我军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具有重大决定性指导作用。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制约因素错综复杂,军事战略谋划、作战“庙算”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加重要而突出。只有对未来战争有正确预测,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进行精确把握,做到军事战略筹划科学、庙算周密,军队才能充分准备,才能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战场上的胜算才越大。

增强军事战略筹划的科学性、准确性,首先要解决好未来打什么仗、同谁打仗的问题。

要着眼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未来军事斗争的发展趋势,科学进行形势研判,准确把握未来军事斗争的基点和方式,牢牢把握军事斗争准备的大方向。

要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根据国家安全问题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军队担负职能任务不断拓展的实际,进一步丰富发展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效指导和引领军事斗争准备。

要立足复杂困难情况,坚持不懈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把敌情我情、战场情况、作战指导和战法运用搞清楚,做到一场战争多种预案、一种行动多手准备、一声令下打赢战争。

(作者刘志辉系《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军事卷)》主编,彭和平、蔡世川系副主编)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