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像的视觉化传播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大众文化,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阿瑟·奈特在《新浪潮》一文中将“现在的这一代”称为“用眼睛思维的一代”。视觉包装得当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品质和存在价值,更容易增强受众的视觉快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接受影片中所体现的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本文主要从光色、景别、动静三个建构角度,分析主旋律电影如何巧设画面造型,实现表意、传情、叙事,为我国主旋律影像视觉化传播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视觉化思维;造型元素;意识形态传播
电影在主旋律宣传方面意义重大,其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是间接的,少了许多说教成分。 “每一部影片都具有一种倾向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观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电影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有言: “很多时候,不是观众不喜欢 ‘红色题材’类型的电影,而是我们做电影的人没有把它们处理好,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电影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它的视听品质上。如果连最基本的视听品质都没有,那就无从谈起。”电影的视觉冲击给观众造成的影响远比他们以为的要深远。那么如何通过更多样化的视觉表达手段,使主旋律电影得以透过影片的表层展现传递给受众深层感受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光影色调构筑情绪
“光不说什么,但它给予一切。”电影呈现丰富而复杂,如果只依赖台词本身让观众解读电影,便很难达到理想的影响深度。作为影视艺术的核心造型手段之一,光影造型可以营造出段落场景所需的氛围和情调,实现影片的视觉基调与风格设计。不同的光影造型会产生差异明晰的银幕视觉效果和观赏含义。好的用光应按照全片影像造型意识的流程,营造出带有特定负载意义的艺术形式,表现不同契机下融合的光影关系。光影的变化必须为昭示主题、塑造人物情绪、营造环境氛围服务,每个场景中光线所形成的氛围,都应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并与所要传达的情感形成某种寓言似的对应关系。比如,在2009年由台湾导演陈国富与内地导演高群书联合制作的主旋律影片《风声》中,导演和摄影师在饰演特务处处长的王志文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中,就不漏痕迹地设计人物运用手上的刷子来挡住底光,使人物脸上呈现出较多面积的横杠阴影。自然巧妙的光效设计,隐性地暗示此人是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又如在《日瓦戈医生》中,摄影擅长使用暗亮互衬的原则处理人物,亮的人像用暗背景衬托,暗的人物又被放在亮的背景上。而人物始终是突出的,有独特的美感。这种明暗对比的光效,有利于突显画面张力,带来令人震惊的画面效果的同时,更有助于表现人在特定环境和面临生死考验时体现出的人性、道德、勇气和意志,最终达到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效果。
合理运用色彩暗示对受众视觉及心理的影响力和对观影体验、情绪感知的渗透力。在电影、广告等艺术类的视觉符号系统中,色彩属于高情态值的标记元素,具体分为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八个情态标记。在《战狼Ⅱ》影片结尾处, 冷锋手举国旗穿越火线时,画面中鲜红的国旗有强烈的色彩区分度,处于视线的焦点,属于高情态值。战火背景下的鲜艳国旗,对于观众来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渲染力,继而能使观众产生较强的信服感。鲜红的旗帜和黄色的五角星与影片结尾的红色护照和金色国徽相呼应,可以有力激发国人强烈的归属感和爱国热情。
二、运动变速构建高峰
电影的运动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主要特性,是自身所独有的造型手段,也是电影语汇的独特表达方式。电影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运动镜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既可以创造出生动流畅的视觉效果,又能营造特殊的氛围和抒发情感。运动镜头在画面二维平面上摆脱了“刻板的、固定的画面内在结构”,进而创造出画面内所描述的三维关系的存在,让观众对画面有了空间位移和变化的感受,创造出银幕的立体空间。不同类型的运动摄影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效果,有助于增强电影的造型表现力,推进整体电影语言的演变和进步。 可从以下两点出发巧用运动镜头:
一是加强动感、节奏感和流畅性。各种各样的运动镜头组合,赋予影片动态美,可以形成丰富的空间节奏,使画面造型更具感染力,更有力度。电影观众跟随摄影机进入画面,随着画面角度和距离的变换形成变化多端的方位和视角,制造出动感、动势,营造视觉节奏和韵律。亦可用运动镜头来表现紧张、惊险、悬念的影像奇观,创造出真实感和视觉刺激,以激起观众投入参与的巨大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是扩展镜头的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立体感,展示动作的场面和规模。利用升格镜头和降格镜头,或推拉镜头,引出新的可视空间。摇移制造快与慢的对比,给人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伸延或凝练时空,创造心理时空。
必要时可以巧用长镜头,长镜头常常在战争大片中出现,它并不纯粹是为了炫技。在战争大片的动作高潮段落内,用长镜头呈现来特写战斗,也是影片质量的一种体现。战斗英雄们在终极决战中的环摇运动,形成运动雕塑的效果。该镜头的特别之处在于,把动作当做美术馆的雕塑那样拍出来,通过控制画里画外出画入画的比例,用一个镜头把更多视觉信息包纳进来。
三、空间景别沟通语意
电影是用画面写的书法,电影画面是用视觉语言叙述某种内容的工具。景别,是画面的一种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通过镜头画面与焦距的变化,拓展张力。在具体的拍摄层面,不同的景别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大景别如全面激战的场景制作可将高难度的打斗、爆破、枪战场面集于一体,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通过主观镜头感受到刺激和惊险,有着直接和迅速的视觉冲击力;中近景和特写交替能加快影片的节奏,推动剧情的发展;小景别如表情和特定身体部位的特写,更多地强调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展示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态度,以及人物之间细腻而又复杂的关系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隐秘感觉。必要时也可以结合观影语境创新画面结构。如《战狼Ⅱ》中最后在工厂里,冷锋等人与反叛军和雇佣军展开战斗,战场推进到老库房时,画面中心位置出现冷锋,而边缘位置出现工人或者女医生的影像。这些画面就打破了传统的中心—边缘认知模式,画面中心人物的英勇行为,使得观影者更加注意到边缘图像元素的相对弱势地位,进而产生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核心人物的敬仰与共情。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主旋律电影越来越注重结合新技术特质建构超现实景观,奇观景象融合空间想象,形成视觉张力。比如,在3D电影中,就不会再拍摄人物靠墙之类的镜头。因为3D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景深的创造,人物靠墙的话,就会丧失画面的纵深立体层次,产生呆板平面的视觉效果。所以3D电影更倾向于使用景深镜头和大景别镜头,因为景深镜头和大景别镜头会包含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视觉内容。当观众戴上3D眼镜时,就能把场景的内容看得更加清楚,从而获取更多的画面信息和更立体的视觉感受。同理,在场面调度上,3D电影将会较少使用横向空间调度,而更多地选择纵深空间的调度,尤其是纵深直线方向的调度。比如,飞镖朝着镜头前射来,形成“冲出屏幕、飞向观众”的惊险视觉效果 ;此外,借助高科技的特效,营造与传统电影镜头不一样的景别呈现,如展示通过炮筒、手机、夜视仪、同步录像观察到的景别,此类视觉的有效缝合有助于引领观众走入一场真实的战斗之中。主旋律电影要注重跟进技术发展,实现技术和景别结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的展示影像内容。
四、结语
电影影像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和意义,在本质上需要通过相互交换才能产生共通互动的效应。意义交换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这个基础上,主旋律电影为减少叙事语言带来的解读差异,不妨诉诸人的视觉感官,跨越语言障碍,直接通过影像传达信息,契合人们共通的体验,从而达到意义互通。当然,任何一部影片,倘若只有流光溢彩的画面表层信息的展示,而缺乏情感深度和思想高度的挖掘与传递,只注重表面的获取而抛弃内在深度,就会如同散落的花瓣一样次第缤纷扑面而来,只能为受众提供感官刺激的短暂畅快,却无法给受众形成一朵花的印象,不能成为令人叹赏回味的经典佳作。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作品的导演已开始注重结合影片主题进行具象化体现。借助画面造型构思,创造性地分析使用光线、色彩、运动、构图、空间环境等造型元素,有利于拓展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视野与创作空间,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合一。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