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作者:周 洋

摘 要: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闻主流媒体。”本文从“打造智能数据平台”“打造融合传播平台”以及“打造智慧服务平台”三个维度入手,解读媒体融合时代打造新型传播平台需要具备的要素。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能数据平台;融合传播平台;智慧服务平台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闻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习总书记高度关注并阐明了建设新型传播平台与建成新型主流媒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突出依托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采编发流程的再造。本文将从“智能数据平台”“融合传播平台”“智慧服务平台”三个维度入手解读建设新型传播平台需要具备的要素。

一、将新型传播平台打造成智能数据平台

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当前,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需要加快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快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打造主流媒体的大数据平台,让科学技术为主流舆论插上翅膀。为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将智能数据平台作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底层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应用化开发。开发智能数据平台,其目的在于将技术研究、传播渠道、平台搭建、端口开发等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承载于其上,通过技术融合带动业务融合、组织融合和机制体制融合,推动融媒体数据平台的共建共享,并在信息传播中发挥出合力。譬如,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以内容的生产传播为主线,建成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业务平台、技术平台和空间平台,三个平台以人民日报社全媒体体系为起点,以全球传播为目标,力求打造国内媒体行业的公共资讯服务平台。新华社建设成的全媒体报道平台具备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等六大功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成“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能够支撑统一的业务生产平台和灵活高效的业务运营流程,实现全媒体内容的统一生产与全媒体内容数据的资产化管理。这些智能数据平台是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实现全媒体运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是智能数据平台建设需注重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的深度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通过重新配置媒体资源而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媒体变革过程,智能数据平台不仅是技术平台、业务平台以及媒体资源管理平台,更重要的是作为内容创新平台而存在,需要推动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的高度整合。譬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建立“融媒体编辑部”,台网一体协同联动,搭建全球记者即时发稿平台,实现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集中收集、统一生产、统一分发。建立“央视新闻通稿共享平台”,通过微视频、“V观”、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全媒体、全球化报道,实现报道中电视与新媒体多屏互动、同频共振,探索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呈现”的节目融合模式。

三是智能数据平台建设需注重技术建设与用户开发的深度融合。当前,智能数据平台除了支撑内容数据的处理外,还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精准采集、分析、管理及反馈。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根本在于平台对海量用户的吸聚与整合,只有不断拓展用户规模、增强用户黏性,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抓住用户的心,把握住话语的主动权。智能数据平台需要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对用户信息进行抓取,准确为用户进行画像分析,开展用户大数据分析,为传播效果的评估、内容与渠道的运营提供全面的支持。媒体根据运营数据与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对传播内容及时进行优化,将用户真正关心的内容精准地推送出去,做到内容数据与用户数据的有效结合,达成良性循环。

二、将新型传播平台打造成融合传播平台

习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全媒体的生态格局下,新型传播平台需要符合时代要求,建成具有一体化、社会化、分众化特征的融合传播平台。建设融合传播平台的过程中,有两个维度需要重点把握:

一是平台能够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内容生产与传播。建设融合传播平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树立移动优先的传播理念,实现采编发流程的再造与机制的重构,推动信息的智能化生产与传播。从当前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平台都实现了“一体化生产、多平台分发、全天候播发”,全媒体融合报道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利用融合传播平台,可以实现节目策划的“无缝对接”革命、节目采访的“专人专用”革命、节目编辑的“受众导向”革命与节目播发的“全媒多端”革命。[1]

二是平台能够实现算法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寻求传播的精准落点。近年来,融合传播平台的建设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强调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寻求内容达到的精准落点,达成数据资源与用户资源的深度整合,这点对于媒体融合而言至关重要。当前的算法“主要完成的是‘到达落点’的计算,也就是让内容精准到达特定的用户,而这未必是算法的全部。算法进一步的提升方向,是找寻内容打动用户的那些‘心理落点’,以及内容消费与其他因素间的‘关联落点’。”[2]这三种落点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内容的匹配力,优化内容的传播动力,拓展内容的拓展力。此外,算法背后体现的是平台的责任与伦理,需要兼顾推送效率与公共责任的平衡,公共热度与专业价值的平衡,个性信息与专业信息的平衡,实现算法与正确价值观的有效结合,确保媒体生态的清朗。

三、将新型传播平台打造成智慧服务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智慧社会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媒体融合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依托融媒体中心建设新型传播平台,建立从中央到省市再到县级完善的传播平台,不仅要发挥平台的信息传播功能,而且要突出平台的智慧管理功能,为智慧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是从新闻传播功能向“新闻+”功能的拓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打造舆论主阵地,发挥好新闻传播功能,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5G技术的崛起,媒体开始对平台功能进行多维度的开发,这其中,对于“新闻+”的衍生与拓展关注度最高。譬如,浙报集团率先提出“以服务集聚用户,以新闻传播价值”的“新闻+服务”理念,在坚持以高质量新闻内容构筑品牌公信力的同时,以优质的服务强化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与依赖。目前浙报集团已形成了政务服务、OTO电子商务、网络医院、养老服务、区域门户集群等多种综合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化,聚合了超过2000万的本地强关系网络用户。通过新型传播平台,浙报集团有效实现了新闻传播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的结合,拓展了主流媒体的功能。

二是从智慧媒体平台向智慧管理平台的转变。在“智慧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主流媒体除了利用新型传播平台发挥好新闻服务的功能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将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嵌入平台的功能中,发挥平台的信息整合优势,打造集信息服务与智慧管理于一体的平台。这里,值得一提是长江云平台,它是湖北广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区域性生态级媒体融合平台,它将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管理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与移动政务平台、社会治理和智慧民生服务平台三者融为一体,建设成为集信息、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媒体与智慧管理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发挥信息中枢的作用,利用移动化、精准化、社交化的优势,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传得更远,落得更实;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或社区的管理中枢,可以促成本土化的多元主体参与对话,达成社会共识,产生协同价值,达到善治目的。通过智慧信息平台与智慧管理平台的广泛连接与精准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治国理政大平台的“触角”与“基石”。

【注释】

[1]张竑.“中央厨房”模式的哲学思考[J].视听界,2017(7):54-55.

[2]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6):95.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