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做好全媒体时代我军救灾救援行动的新闻宣传工作

作者:张 驰

摘 要: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扑救报道鼓舞士气、哀而不伤,为日后我军做好全媒体时代救灾救援行动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借鉴。应当强化主流媒体引导力,策划与实施力求冷静客观、完备,吸引受众广泛参与,借助全平台力量形成传播矩阵。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崇尚英雄;“四全媒体”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救灾报道随救灾行动全面展开,其中关于救灾英雄群体的宣传令全社会动容,消防员群体获得了社会广泛尊敬和颂扬。此次报道活动,为做好全媒体时代我军救灾救援行动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范本。

一、“3.30”森林火灾扑救宣传报道特点

一是主流媒体强力引导话语,自媒体积极扩散影响,群众自发传播产生情感共鸣。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截至4月7日14时01分,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发布微博56条,开通“四川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烈士悼念活动”微博直播,主持“四川木里县森林火灾”热搜话题,形成刷屏,下方评论加点赞数量累计超150万;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等自媒体主动参与报道,主持引导“幸存消防员出现应激反应”等微博话题,@军武季等众多知名博主依托自身影响力回击对救灾行动的质疑,三剑客等微信公众号发布悼念文章;群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如迎接烈士回家、参与线上祭奠、发布悼念现场视频等。

二是形成话题矩阵,融合传播。新浪微博出现“四川凉山森林大火”“30名牺牲人员被批准为烈士”“凉山救火英雄追悼会”“消防员追悼会独自抱膝痛哭”“幸存消防员出现应激反应”“11人侮辱救火英雄被查”“木里火灾确认为雷击火”“四川凉山木里火场复燃”等多个“热搜”。经济日报新媒体采写的《四川凉山大火不救行不行、伤亡严重是因不专业吗……独家权威解读来了》广泛传播,从专业的角度回应对救灾科学性的质疑;采用全媒体要素传播,依托互联网,注重视觉传播,运用直播、录播、航拍等方式报道悼念烈士活动现场和火灾现场,30名烈士的介绍图和记者在追悼会痛哭的照片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文字报道简而精,以阐述事实为主,《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他没再回复微信 然后名字出现在凉山牺牲者名单上》《最疲惫的生还者》两篇文章分别从逝者和生还者的角度讲述生命的逝去,引发强烈反响。

三是舆论场控手法娴熟,全网积聚正能量。报道战线长而完备。火势反复,搜寻、追授、悼念烈士,增派新的扑救力量等情况延伸了报道的时间线和叙事线,从“热搜”中能够清晰看出报道的逻辑链:①救灾方面,不断跟进救灾进程、报道火灾原因。②悼念烈士方面,通报部分扑救人员牺牲并被批准为烈士,报道追悼大会、烈士回家,继而报道幸存消防员出现应激反应,民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③批驳言论方面,先后报道了辱骂烈士者接受调查和发表道歉。报道从情、理、法三个层面,深挖事实和细节,每条逻辑链长而完备,有效引领话题走向;报道基调哀而不伤。虽然英雄牺牲话题沉重,但报道过程中情感节制,没有过度渲染、煽情,舆论空前自觉且一致,并与清明节英烈纪念活动相衔接,尤其是火场复燃后,全网“愿你们平安归来”的呼声高涨,逐渐凝聚成了崇尚英雄的社会共识。

二、“3.30”森林火灾扑救宣传报道效果显著的成因

此次森林火灾扑救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正面影响,既有特殊时间节点带来的偶然性,也有组织者、参与者、受众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必然性。

一是清明节将近,多个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累积产生舆论影响。在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发生之前,已先后发生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江苏昆山工厂爆炸事故等多起突发事件。事件发生相对密集,媒体的强势报道增强了受众对同类事件的敏感性。而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员官兵不畏艰险、誓死捍卫人民利益的做法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各界对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扑救英雄群体的评价起点;4月4日在,30名牺牲人员被批准为烈士,同时第6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革命先烈回故里,忠魂后继有来人,由此对英雄烈士的尊崇产生叠加;随着救灾行动、新闻报道的继续深入,报道时间线顺延至清明节,对“‘3.30’英雄群体”的报道被自然纳进了清明节纪念英烈活动中,“寻找英雄”和视频“英雄家属写给天堂的信”等策划使受众自觉产生联想、参与互动,从而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是传播战略高度高,重视策略与策划。救灾救难话题沉重,需要强有力的新闻宣传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凝聚力量,消弭潜在舆论危机、维护社会稳定。此次救灾报道实现了新闻舆论工作在救灾救援行动中“团结人民、鼓舞士气”的作用;救灾英雄群体实则是救灾行动的符号,故此次救灾报道也倾向于将烈士符号化,使“英烈”一词连着“国”与“家”,寓意着“战士”与“孩子”,凝结着“牺牲”与“成全”,在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简短而有力;具体的策划实施具有“百川东到海”的气魄,明线是对于救灾行动和牺牲烈士的报道,暗线是清明节对烈士的追思、缅怀,明、暗线交汇形成全社会对英雄的尊崇。

三是媒介联动和地域分散导致仪式传播场域外溢。救灾及其报道、对英雄群体的悼念活动及报道,实则是一种仪式传播。核心传播场域最初限定在救灾现场,而媒体的报道、追悼会的举行、市民群体的自发哀悼形成联动,共同外拓了仪式传播的地理、心理场域。而接下来的迎接烈士回家活动更是开辟了新的传播场域。由于烈士来自不同地区,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场域,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在中央号召、地方响应下,全网传播,群众自发参与,线上线下联动,使得此次救灾报道有了广阔的传播场域。

四是公民关注、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增加。近期突发事件较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出于对危险的焦虑,人们自然增加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死亡”是作为人类共同的话题,“英雄也是血肉之躯”的共识诱发同理心,引起情感共鸣;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8.29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75亿,媒介可得性的提高也使得救灾报道广泛传播。

三、“3.30”森林火灾扑救宣传报道提供的借鉴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而随着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多,我军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做好救灾救援行动的新闻宣传工作,增强灾难面前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扑救报道充分体现“四全”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全程传播引导力,设立众志成城的报道基调。救灾救援行动背后往往舆情活跃,积压着社会舆论压力,主流媒体要敏锐感知救灾救援行动可能产生的舆论影响,增强对传播全程的把控能力,包括主动设置议程的能力、预见舆论走势的能力、监测传播效果的能力,优化信息发布,了解受众想知道什么、害怕什么、需要什么;救灾救援报道要善于运用仪式,强化仪式感,以“希望”为主题鼓舞士气,用好网络资源,拓宽仪式传播场域,激发社会正能量。

二是释放全息传播技术动能,策划与实施力求冷静客观、完备、多角度。用事实和细节说话。此次报道中《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两篇文章以事实取胜,少了直白的讴歌和感慨,同样感动千万人。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而非“听”到的,用事实和细节讲故事,才能使英雄的模样更鲜活;四维呈现救灾报道,用视频、图片、H5、触摸手控等形式提升受众接收新闻的真实体验,诉诸视觉传播,构建受众对救灾救援行动和救灾救援英雄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文字、语言加深情感与理性的认知;延长时间线和逻辑链。救灾救援报道要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报道这一步,想着下一步。有伤亡就要报道善后,有质疑就要去从专业角度回应,有侮辱就要去批驳、去为英雄寻求法理支持、替英雄索一句道歉。

三是形成全员传播号召力,强化互动,传递情感能量。当前传播主体界线开始模糊,人人可成为传播者。在此次报道中,民众也参与了传播,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关于救灾、悼念活动现场的视频、照片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普通民众发布的。因而要优化传播平台的互动功能,为民众合理抒发对救灾救援行动的看法、对救灾救援英雄的关怀,提供由受众到救援主体、由受众到受众的交流路径,延长互动仪式链;主流媒体要成为“幕后”的“编导”,在强力而灵活的把控下,鼓励UGC内容生产,丰富传播内容。

四是建设全效传播流通机制,借助全平台力量形成传播矩阵。全平台指具备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不同功能的各种平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任何平台都能够成为传播的力量。当对英雄的报道打破仅仅是内容传递的疆域时,崇尚英雄的理念才能够跟随各种应用软件、发布平台、交流群落嵌入到百姓日常传播的一举一动中,并最终落地生根形成社会共识。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