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与启示
从编辑、记者岗位退休之后,常常想起下基层采访时的一些难忘的经历。这些琐事虽然当时看来微不足道,但事后忆起却感觉它小中有大,也许会对年轻的编辑、记者有所启示和借鉴。因此,我把最近时常魂牵梦绕的几则小故事整理如下,供大家思索、品评。
八顶草帽
一次到河南某武装部采访,完成任务后顺便到附近的农贸市场溜了溜。走到土产柜台前,见摞成山一样的麦秆儿草帽,便拿起一顶来看,顺便说了句:“草帽质量不错。我母亲就是河南人,也能编一手好草帽,可惜她早就不在了。”当时,陪同我逛街的武装部政工科长就要掏钱把这顶草帽买下,我摇摇头说:“我用不着。”就把草帽放回了原处。第二天我要回北京时,政工科长等三人一直把我送上火车,并将好大一个纸箱子放在我头顶的行李架上。我问是什么,他说:“就是几顶你喜欢的草帽。”当我打开纸箱一看,不由得惊呆了—竟是8顶一模一样的麦秆草帽!我顿时哭笑不得:我一个部队的新闻工作者用得着这些草帽吗?就是拿去送人,谁能派上用场呢?
从此下基层采访,我再也不敢当着被采访单位领导或陪同者的面,轻易赞扬某件商品了,哪怕是一顶草帽。否则,一些有求于你的人就会不顾原则地顺杆爬,处处迎合你的需要,这岂不是要引诱或逼使你犯错误?
政委宿舍一夜
一年冬天,我到某个红军团采访,由于团部的驻地原是一个破旧的乡政府,且部队刚刚搬来,营房正在改建,连招待所也没有,团政委就把我安排在他的宿舍住,而他到十里外县城的家里住。政委的宿舍是办公楼一层的一个普通单间房,连卫生间都没有。好在床和被褥还算干净,我就毫不犹豫住下了。睡到半夜我要解手,可不知厕所在何处(政委走时也没交代),偏偏又赶上停电,于是我就摸着黑、闻着味,慌忙地在楼道里找卫生间。好不容易找到了卫生间,可等解决了问题要返回政委宿舍时,楼道里的灯亮了,借着灯光一看门上的牌子:啊,女厕所!幸亏此楼的一层住人不多,此种尴尬并无他人发现。
第二天早晨,政委亲自把一盆温水端到宿舍要我洗脸,顺便问道:“睡得好吗?”我笑笑:“好,睡得舒服着呢!”谁知这句话引起政委好一通议论:“不简单,北京来的记者也能住这样的房子!前几天一个省报记者因为居住条件不好,竟夜里雇车跑到县城的宾馆去住,弄得我们好没面子!”
到基层采访,确有吃喝住行不方便的时候,此时你一定要懂得人家的苦衷,理解人家。要知道,哪个单位都不会在接待方面故意刁难记者的,但各单位条件不同,有时不能令你满意也不足为怪。我们当记者的,万万不可在生活上提出非分的要求,或做出使人家难堪、自己丢人的事情。
雪中送炭
一个小战士来报社送稿,由于在上班路上帮我提了提文件包,我便请他到办公室小坐。从他嘴里知道:今年他来报社送稿已经3次了,可没有一篇稿子见报。由此,领导对他的工作很不满意,以致进京送稿的3次火车票他至今都没勇气让领导签字报销。听完他含着眼泪的讲述,我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我也是从基层报道工作岗位上走出来的,深知初学写作者的难处。于是,我看看手头正在编发的稿件,尚缺一篇几百字的补白小稿,于是就跟他讲了讲要求,要他晚上加加班,明天上班把稿子交来。第二天上午我一到办公室门口,就见他把稿子送来了,我一看稿子大体可以,就编发了。没想到,这篇“豆腐块”竟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二年,由于他写稿有成绩,被推荐上了军校,毕业后提干当上了新闻干事。他感谢我说:“那篇处女作的发表确实是‘雪中送炭’。”几年后,他又要我帮忙上一篇大稿,我开玩笑说:“现在可属于‘锦上添花’了,这主要得靠你自己去完成了。”
我一直认为:帮助别人“学雷锋”,应该提倡。但帮助谁、怎么帮却大有讲究。一般来讲,帮人时应多多为困难和窘迫者“雪中送炭”,少为成功和钻营者“锦上添花”,帮助通讯员写作成才也应如此!
连讲三场
一次,到陆军某师为通讯员讲新闻采写课,准备授课提纲时,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总共4个大问题由12个小故事构成,其中有一半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开讲伊始,30几位新闻干事和通讯员都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第一次听新闻采写课的政治部主任,他边听边想,如果让各连的指导员也听听这样的课,他们不仅会对报道工作更重视,也会勾起他们自己动手写作的欲望。于是,主任便让我第二天再给全师的指导员讲一次。在第二次讲课前,我把故事做了些调整,并特意增加了“抓报道”“亲手练”“工作与报道”等内容,使授课达到了预期效果。谁知这件事又让听过我的课的师政委知道了,于是又邀请我为全师的机关干部和正在师里开政工会的干部讲一次。接到任务后我连夜备课,并增加了“如何写总结”“怎样引导报道员成才”等内容。第三次讲课这天,大礼堂里至少有800人听讲。我这个人有点“人来疯”,听课人越多,讲得越带劲,故事也引人入胜。两个小时的课,笑声和掌声就有十余次。
小故事是个宝,不仅编辑喜欢用,读者喜欢看,连领导干部也喜欢听。因此在讲课或写报道时,一定要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多用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说明问题。否则,大话、空话、谎话连篇,稿件质量和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个笔记本
我有个侄子在部队当指导员,后来因为他喜欢写写画画,就被调到机关当上宣传干事。大概因为分管报道工作的原因,就想跟我学学新闻写作。我想,他只有初中文化,平时练习写作的机会也有限,如今半路出家学新闻写作,文字表达能力不过关是主要矛盾。于是,我给他寄去厚厚的3个笔记本,并附信说:学写作,就从写日记开始,每天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想都像写作文一样写下来,当你把3个笔记本写满时,你积累的学习写作的“摩托小时”达到一定数量时,你的写作水平就会发生质变,那时再去写稿投稿,就会事半功倍!他听了我的话,坚持写日记。3年后,他给我寄来了写满了日记的3个笔记本。我将第一本前半部分与第三本后半部分的文字一对比,简直前后判若两人。我终于发话:你可以采写稿件向报刊投稿了。后来,他果然写了不少新闻、评论和内部材料,写作水平大进,退伍时竟升到了团政委。
结论:新闻写作是笨人的事业,从不会到会并无捷径,只有从打基础开始,多写多练,才能走向成功。倘若你写作的“摩托小时”不够,单靠别人“指点”走捷径,那就会永远与成功无缘 。
逆向思维一得
一次,为大学生讲写作课,当讲到写作中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时,我用自己在诗刊上发表的一首诗《浮萍》作例子。在许多文人笔下,浮萍是一个轻浮、没主见、随风漂流的反面形象,可我运用逆向思维,突出赞扬了浮萍“有根不沾土地,有叶不露媚态;活着一身清白,临死面不改色”的刚正品格。后来,这首诗被评论家认为是“出新”之作,撰文予以赞扬。我们在写文章时,也不妨借鉴这种逆向思维,力求为稿件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课休息时,一个大学生找到我说:“今天收获太大了。如果我在写一个事物时,都把它翻转过来说,与多数人的思维拉开距离,那不就能‘出新’了吗?”我说,绝不是什么东西反过来一说都可以称为“新”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倒过来说”,一些公认的真理也不可胡乱转“向”,譬如你为了片面追求“创新”硬要写了一篇《苍蝇颂》,极力褒扬它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这样的“逆向思维”和由此而出的“新”怎么会赢得读者的共鸣呢?
可见,写作中作逆向思维时,一般要选择中性的事物,然后从大众不常用的角度或相反的角度加以联想、发挥,自然会然得出崭新的结论。倘若你选择的是读者早就达成共识的事物(或观点),甚至是政治上非常敏感且有定论的事物,如果你在不加周密考虑的前提下任意变角度或逆向思考,那就不是“出新”而是胡说了,弄不好还可能犯政治错误。可见逆向思维一定要选择好对象,把握好政治底线。
(作者系本刊原主编)
责任编辑:吕俊平 实习学员:王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