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尾滩:离天空最近的连队
河尾滩—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驻守在喀喇昆仑之巅的一个军事哨所,这里海拔5418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比我们所熟知的珠峰大本营还高近300米。2019年春节前夕,作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采访小组的一员,我前往河尾滩边防连采访,一路翻越达坂,趟过冰河,感受了风寒刺骨,体验了高原缺氧,辗转奔波上万公里,抵达位于喀喇昆仑山“极地”的哨所,与官兵同吃同住,一起巡逻执勤,一起欢度春节,用我的心、我的话筒记录了高原官兵在“生命禁区”的坚守。
翻越喀喇昆仑的死亡达坂
从北京启程坐4个多小时飞机到乌鲁木齐,再辗转20多个小时,坐汽车换火车,抵达泽普时已是晚上,两天的时间几乎都奔波在路上。我却不觉得辛苦,那个远在天边的哨所已成为我心之所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近它。早上9时天才蒙蒙亮,我们从某边防团驻地出发,向喀喇昆仑山深处挺进。行前,新疆军区和田军分区副政委陈银军嘱咐我们,一定要把物资带齐,尤其是防寒物资,电池也要多带一盒,山上已经零下三十五六摄氏度了,采访机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掉电关机。
冬季上高原,可谓是步步惊心,积雪结冰的路面让本已复杂的路况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我们一行驱车约30公里,来到新藏公路219国道的起点—新疆叶城“0公里”。这里是新疆通往西藏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南疆军区边防官兵进入喀喇昆仑山的重要地标。同行记者王俊康是第二次来这里,他对我说,叶城“0公里”距哨所还有近千公里路程,沿途要翻越库地、麻扎、黑卡、奇台等多座海拔数千米的风雪达坂。库地达坂在维语中的意思是猴子也翻越不了的山峰,马扎达坂是坟墓的意思,光听名字就感觉非常凶险,实际行进在其中的那种惊心动魄难以用词汇表达。况且我们要从海拔1000米左右直接盘升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黑卡子达坂,着实是个极大挑战。
驾驶员陈阳超有着12年兵龄,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上百次,哪里有坑哪里有弯道他都一清二楚。他说,麻扎达坂是最难走的,因为下坡长,有个弯道是急转弯,在他驻防的十几年来就有二三十辆大车“挂”在那边了,有些拖走了,有些还在那里。当记者问到,在这样的路段行驶需要什么驾驶技巧,他只轻描淡写地说,没别的,把方向盘抓紧。话虽这样说,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积雪路面行进还是非常小心翼翼,不过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自信,是担当,这也让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
越过库地达坂,海拔骤然上升1000多米,此时山间天气突然阴沉下来,陈银军指挥车队加快速度,他说,山里天气变化快,雪一下就是几天几夜,如果不快速通过几个达坂,可能会被困在山里。
生命禁区的绿洲
从黑卡子达坂一路下来,海拔虽降到了4000米,但强烈的高原反应已经让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车内很早就已一片沉寂,不少人带上了氧气面罩。车继续前行,没过多久,一片崭新的营房映入眼帘,驾驶员说,这就是三十里营房。驾驶员的话让我们精神一振,仿佛跋涉沙漠中的旅人看到了绿洲,我们都忘却了高原缺氧造成的身体不适,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那片营房。
三十里营房以距离我国古老的赛图拉哨卡30里的行程而得名,驻扎着高原兵站、副食品保障基地以及全军海拔最高的医疗站。陈银军副政委说,这里是一个中转站,每年新兵上山前要在这里待两周过渡,而从海拔5000多米的哨卡换防下来的官兵也都会在这里调养。
三十里营房的尽头是副食品保障基地,30多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走进蔬菜大棚,西蓝花、紫甘蓝、包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不仅有菜,还有成群的羊。保障基地主任王新宇已经在这里驻守了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基地的发展壮大。他自豪地说,这里是喀喇昆仑深处唯一能看到绿色的地方,现在可以一年四季向高原边防官兵提供新鲜的蔬菜和肉食。
河尾滩官兵的除夕
在三十里营房短暂休整后,我们继续向河尾滩边防哨所进发,果然如王新宇主任所说,车队很快又进入白雪皑皑的雪山腹地,看不到一点绿色生命的痕迹。一路上,我不断在感慨“生命禁区”这个词。驾驶员陈阳超说,上一趟昆仑山,好比闯一次“鬼门关”。由于战士下山不便,每次从团部回连队的路上,他都尽可能地抓紧一切机会给高原上的家“扫货”,比如,路过五金店,买上修暖气用的电烙铁、电焊条;路过后勤蔬菜基地,车子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路过兄弟部队兵站,看见走廊里窗台上的芦荟长得不错,他就“毫不客气”地要上两枝,为的是回去给连队妆点一抹难得的绿色……
一路上翻过雪山越过达坂,我们终于在除夕早上到达目的地。河尾滩边防连营房由几栋白色建筑组成,近日连降暴雪,营房被厚厚积雪所覆盖,放眼望去,风雪中,整个天地都是白茫茫一片。
外面暴雪肆虐,哨所内却暖意融融,电暖气、制氧机开足功率,仓库货架上塞满了年货。上午,战士们正在布置晚上文艺联欢的场地,营房里到处挂满了灯笼和春联,炊事员刘辉在给战士们准备晚饭,年夜饭是八菜一汤。
记者:今晚年夜饭都有什么啊?
刘辉:炸鱼、炸排骨、炸蘑菇。
记者:怎么都是炸的啊?
刘辉:因为这里海拔比较高,水烧不开,但是团里给我们配了高压锅,还有很多鱿鱼、大虾、新鲜的蔬菜,自己做的豆腐。(采访摘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2月3日节目)
虽说对此次采访的艰难程度做足了心理准备,也自认为有年轻作资本,可以应对高寒缺氧,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的采访数次中断,因为要录音,当人喘不上气时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有时上下一层楼,我也需要抱上氧气瓶吸上一会儿。不然,大脑会因缺氧而自动陷入空白状态。氧气瓶+采访机,成了我在高原采访过程的标配。
但是,战士石佳龙却生龙活虎,他已经在高原服役13年,这是他在部队度过的第10个春节,回忆哨所初建时的样子,还历历在目:“2011年4月,连队第一次入驻,路上雪很大,只记得转过一个弯又是一个弯,觉得路越走越远。到了预定驻地,天快黑了,大家就忙着从车上卸物资。等帐篷搭好了,都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那时的心情真不太好形容。没有取暖设备,大家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过了一夜……”
石佳龙说,这几年,在军地领导的关心下,边防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部队住上了五代营房,先后安装了光伏发电站、信号塔、净水器,建起了蔬菜大棚。官兵能在海拔5418米的哨所里和家人视频通话,这是刚建哨所时想都不敢想的。尽管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但生活和执勤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这份深情厚爱,激励着大家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
听闻连队官兵全部按照大纲规定的标准训练。我不禁问道,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训练,身体受得了吗?石佳龙居然哈哈笑起来:“‘躺着就是奉献’,这是以前的说法,现在变了。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怎么能守好边防?”
面对我们的疑惑,指导员崔洋洋带我们来到神秘的“富氧训练室”介绍,通过专业设备采取间歇性供氧的方式,让室内氧气含量达到战士们身体合理承受的标准,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正常进行训练。“海拔越高责任越大,在这‘最高战场’也不能忘记练兵备战,坚守最高哨所就要坚持最高标准。”崔洋洋说道。
海拔5418米的精神高地
驻守“昆仑之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重要的是红色血脉的传承。河尾滩边防连驻守地区巡逻点多、线长路险,时刻伴随着危险。2016年初的一次巡逻途中,蒙古族中士班长叶尔登巴依尔·红尔突发脑水肿、心肌炎,将年仅23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山之巅。战士赵登与叶尔登巴依尔同年入伍,望着离去的战友,本已到达服役年限可以退伍的他,选择转士官继续留下来,接替战友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如今,哨所开通了远程医疗系统,连接内地的驻军医院,官兵的健康更有保障。但一茬茬哨所官兵依然继承先辈革命意志,叫响“宁让身体透支十分,也不让领土丢失一寸”的口号,每次巡逻都争着抢着去,无论刮风暴雪还是假期春节,巡逻执勤按时到点到位,从不停歇。2018年,河尾滩边防连29名义务兵中有16名转为士官,选择继续坚守在雪域高原。
晚上8点,几个小时的采访已经让我感到体力透支,但我还是坚持来到哨楼,执勤战士张小兵和石佳龙军容严整,正在通过望远镜和监控系统观察地面和空中情况,认真做着值班记录。哨楼外是漫天飞雪,望着哨兵笔直的站姿和坚毅的目光,我心里升腾起的是满满的敬意和感动。此刻,除夕之夜万家团圆,然而我们的高原卫士,却依然和无数个平常日子一样,坚守在这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坚守在这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地方,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革命意志,以军人的爱与赤诚,扎根高原,守护边关,书写忠诚。
此情此景,让我油然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远隔千里,有我为你遮风挡雨;即便凛冬,有我为你守候春风。”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