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震撼心灵的雪山之行
2019年2月中旬,北京下起了一场人们期待已久的雪。望着飘舞的雪花和雪中尽情欢笑的人们,我眼前浮现出10多天前目睹的另一番雪景:在喀喇昆仑雪山之巅的无人区,一群年轻的边防军人在大雪中艰难跋涉,一边挪步一边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春节期间,我随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融媒体采访分队,奔赴高原边防采访。这次高原之行,所见所闻使我们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一
雪域高原,云端哨所。在位于祖国西陲的风雪边关,驻守着一群普通而特殊的边防官兵。
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边防连—河尾滩边防连驻地海拔5418米,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雪山连绵、寸草不生。神仙湾边防连驻地海拔5380米,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
驻守在这种环境下的边防官兵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带着敬仰与向往,记者一行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副主任夏洪青将军的带领下,翻雪山、上达坂、过冰河,先后来到这两个边防连队。
出发前,记者多方面查阅资料,想象高原边防的情景,心里反复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群年轻人在那里坚守?赶赴边防连队的途中,我们前往康西瓦烈士陵园,与某边防团首次上高原的新兵一起祭奠长眠在这里的107位英烈。望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墓碑,听着新兵们豪迈的戍边誓言,记者对“使命”“主权”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也从中找到了答案。
岁月静好,只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祖国安宁,只因为有人在日夜守卫。5418米、5380米,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是雪山之巅边防连队驻地的海拔高度,也是屹立在这里的戍边军人的精神高度。
二
车在路上颠,人在车里摇,心在嗓子眼里跳。道路的崎岖险峻、缺氧引发的头痛、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给记者一行带来的考验超过了预期。
腊月二十八下午,记者一行抵达神仙湾边防连,剧烈的高原反应令采访时断时续。带队的夏洪青副主任血压一路飙升,大口地喘着粗气,令军医都感到不安。央视军事记者王俊康主持直播刚一结束,就晕倒在地。中国军网女记者张艺藐嘴唇乌黑,一阵阵头痛,但她咬牙坚持登上哨楼……
经历几天的奔波,采访分队于除夕下午抵达河尾滩边防连。记者们相继出现耳鸣、胸闷、头痛等身体反应,但看到热情朴实的边防战士,大家一边吸氧一边坚持工作,与官兵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参与连队自编自演的“雪山春晚”,几名记者还与官兵一起执勤站岗……
对参与此次“新春走军营”的大多数记者来说,这是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经历的最为艰难的一次采访。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赶不上戍边官兵常年在这里经受的艰辛。一定要克服困难,把戍边官兵的精神风貌宣传好,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了解他们的事迹。
三
2019年2月5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在河尾滩边防连撰写的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人民日报微信、腾讯网、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相继转发此稿,引起强烈反响,仅今日头条平台的阅读量就高达1800万。网友们留言称:这篇报道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从记者抵达河尾滩边防连,到3000字的稿件传回编辑部,其间仅有四五个小时。参与稿件采写的记者都说,之所以这样高效,主要是思想受到很深触动,在布局谋篇上没费多少工夫,文字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因为担心家人看见自己被高原侵蚀的模样而揪心,边防官兵不敢与亲人视频聊天,即使视频,也不敢用摄像头照脸,或用口罩遮住脸部;2016年,中士巴依尔因强烈的高原反应永远倒在了雪山上;已婚官兵从不让军嫂来这里探亲,原因是不想家属了解到这里的苦……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记者是流着泪写出来的。
记者是瞭望者,但首先是记录者。真正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并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而在于究竟蕴含了多少真情。这次采访经历让我们感受到,军事记者践行习主席提出的“四力”要求,首先要在“抵达”上下功夫。
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抵达心灵。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