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略谈电视记者的“闯”与“创”

作者:■ 周凯兵

摘 要:作为电视军事记者,“闯”是使命担当、事业追求以及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能力;“创”则需要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并举,拓宽创新的空间和打破一般节目定式,寻找突破口。“闯”与“创”结合,是提升军事电视新闻质量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电视记者;多种思维方式;突破口

乒坛名宿庄则栋30多年前曾著书《闯与创》,详尽讲述了自己的世界冠军成长之路,道出坚持“闯”与“创”,是中国乒乓球多年长盛不衰的核心所在。

笔者联想到自己从事电视报道多年来的经历,深深感到,电视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也应该发扬“闯”与“创”的精神,去面对新问题、实现新突破。

一、“闯”字当头,培养无所畏惧的精神气质

闯,是使命担当和事业追求。军事记者,经常面临各种危险,面临着生死考验,此时,必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闯劲、一种庄严的使命担当。1998年,笔者受命担负广西云南边境大扫雷题材的报道任务。当地山洪泥石流等多种自然因素和昔日布雷的随机盲目,使地雷分布情况根本没有规律可循,田埂、山洼、道旁,到处都有地雷存在,面临巨大危险。担负扫雷任务的官兵,身着扫雷防护服,脚蹬防护靴,进行扫雷作业。为了操机工作,我们电视记者不能穿戴防护器具,为此心里非常紧张。但看到扫雷官兵天天面临这样的危险,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深受鼓舞。在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地雷分布知识后,扛起摄像机,跟着扫雷小分队,奔赴山林田野。每次拍完后,后背被汗水湿透……节目播出后,看到展现扫雷官兵的风采的画面深受广大受众欢迎,我们内心十分欣慰。

这种闯,是基于对事业的爱,对新闻理想的追求。

闯,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的勇气。闯是一种冒险,而一种理性的冒险,是敢于打破现状、突破常规、开疆拓土。当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在创作之初,也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禁区和顾虑。以央视原军事部主任刘效礼为主的创作团队,经过七天七夜的深思熟虑,拿出了大胆的创作意图和方案:用电视的手法,从12个不同的侧面为毛泽东立传,为20世纪的中国立传。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站着拍,意思是平视﹔跪着拍,意思是仰视。看起来这是两种拍摄角度的转变,其实是拍摄理念的根本改变,是要突破人物高、大、全的程式化表现模式。

正是有了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创作理念的“闯”,最后才有作品的“立”。《毛泽东》一片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

闯,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能力。突发性事件到来时,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没有一股闯劲,不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再好的机会也会错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军事电视记者全速奔向灾区,记者邓军机降映秀镇,在摇摇晃晃的废墟旁迅速用手机寻找卫星信号,发回最新报道;老记者冀慧彦,从水路开赴震区途中,在紫坪铺水库乘坐冲锋舟时翻船落水,他仍然不顾个人安危,上船后继续向灾区开赴;记者李际、刘元锋身背几十斤重的传输设备,和部队一起,在山中夜行数十里,赶往唐家山堰塞湖,开设直播现场。这时,灾区的情况是未知数,伤亡情况也是未知数,震后地形地貌、道路情况也是未知数,如果按部就班,势必丧失机会,失去时效。灾情就是命令,此时必须要有闯的精神,部队在哪里,我们的记者就要跟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最鲜活、最生动的一线报道。

节目播出后,全国人民正是通过一场场现场直播、一条条新闻报道,了解灾区情况,看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感人场景,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无情人有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间温暖。

二、“创”字为先,追求作品境界的全新突破

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创新的源泉。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实践创新。要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受众制作优质的电视节目。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合采编实践、不断摸索的同时,扎实学习,打牢理论功底。不仅要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及电视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文化历史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社会知识等,为创新提供知识理论储备和底蕴。

多种思维方式并举,拓宽创新的空间。思维方式事关创新深度和广度。发散思维与收敛相结合,既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开放状态,又在无拘无束的遐想之后,回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上来。2001年,央视大型系列报道《世纪初年走边关》的节目中,就不乏创新点。一是采用线性采访。即以时间为轴线,沿着采访路线,采编最鲜活的基层故事。二是传输方式的改变。采用两台电视传输车辆,现场将报道传回后方编辑部,观众可以看到边关最新的报道。三是前后方有机连接。根据前方报道内容,后方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连接、讲评,让观众不仅通过现场报道看到边关的今天,还通过专家讲评了解边关的昨天,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边关的发展变迁。此次系列报道历时7个月,行程4万多公里,被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万里长征”。

节目理念、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是这次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打破一般节目定式,寻找创新的突破口。面对习以为常的题材时,要独辟蹊径,大胆反向思维,把问题倒过来考虑,从“死胡同”里走出来,这样才会有“柳暗花明”的效果。央视《军事报道》播出的《光荣之旅》,是一部反映我军建军以来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辉煌历程的历史题材系列报道。在节目策划时,主创团队大胆提出了用今天的眼光、景别来讲述昨天的故事,让观众有代入感、参与感和现场认同感。例如笔者在编采《黄埔春秋》一集中,从今天的黄埔岛进入,用记者的视线走进今天的黄埔军校旧址,解说员在当年黄埔一期学生的课桌前,现场对号讲述当年的国共将领所在的上课位置,之后再引入历史题材讲述后来这些国共将领的人生轨迹,阐述了虽然同为黄埔生,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是唯一正确道路选择这样一个铁的历史事实。片中采用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现实场景和历史资料不断交融,给观众以对过去的思考和对今天的启迪。

三、“闯”与“创”结合,探索电视媒体素质提升的发展途径

“闯”的过程,是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持续改进的探索过程。“创”是不断创新实现涅槃重生的自我升华和超越。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行动永远比空想重要。不管思想有多远,不走出去就永远是空想。

激励“闯”的氛围,为“创”树立信心勇气。对军事电视媒体人来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不顾一切的闯劲。回顾我们走过的新闻之路,不难发现,什么时候闯劲足、创新意识强,受到受众欢迎和喝彩的作品就多;什么时候瞻前顾后多了,患得患失多了,犹豫多了、徘徊多了,缺乏闯劲和创新思维了,能打动人的好作品自然也就少了。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视频全民参与、各种视频作品百花齐放、题材千变万化的大环境下,作为军事电视媒体人,只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采制出感动人、有影响力、具有指导性的优秀军事电视新闻作品。

在不破不立、无新不立的当下,曾经有过辉煌的电视媒体,只有适应“变”的大环境,营造“创”的小氛围,激励敢闯能创的先行者,到中流击水,才能创新发展。

宽容“闯”的失误,为“创”营造宽松环境。敢闯,是新思维打破传统模式禁锢的前提。在创新之路上,一些记者可能因为其“闯劲”,出现一些失误。要正确地看待这种失误,对于出现失误与错误的记者,只要没有逾越新闻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就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切实增加记者创新的容错率,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记者在工作中既要能闯、敢闯,更会闯。奖励适当向有闯劲的记者倾斜,在政治上多激励、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物质上多保障、心理上多关怀,增强记者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使其在能闯、敢闯、会创的同时,更加想闯,永远保持闯劲。

把握“闯”的尺度,让“创”字在正确航向航行。有闯劲,绝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蛮干、肆意妄为。有些电视媒体人,把有闯劲和守规矩对立起来,把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和肆无忌惮地不受新闻纪律管制画上等号;还有些电视媒体人,忘记了军事电视党的媒体属性,片面强调创作的个性自由,把任性当作所谓的“创新”,把闯劲用错了地方,让创新跑偏了方向。 凡事都应有度,闯劲也需要戴上纪律的“笼头”,创新也应围绕党和军队的大政方针展开。

作为军队媒体的电视记者,只有时刻用纪律为闯劲划出规矩底线,才能让创新之船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总编室)

责任编辑:吕俊平 实习学员: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