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亲历式报道的特色和味道
摘 要: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在写作要求上与其他报道有所不同。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写出亲历式报道的特色和味道,让思想性和人情味在报道中自然凸显。
关键词:亲历式报道;现场感;思想性;及时性;人情味
亲历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通过亲眼观察或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以第一人称口吻,翔实记录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一种报道方式。
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在写作要求上与其他报道有所不同。对于记者而言,形成文字并非难事,难的是将亲历式报道写出味道,写出感觉,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认可。写好亲历式报道,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写出亲历式报道的特色和味道,让思想性和人情味在报道中自然凸显。
一、写出现场感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这既是亲历式报道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平台的需要,提升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权威性,增强媒体传播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在2008 年举办的中国新闻奖平面媒体作品评选中,评选结果显示,冰雪灾害、大地震等各类亲历式新闻报道作品占55%的比例。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新闻记者共同的特点是亲历第一现场,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采访和写作,很多作品都给人以极强的现场感。一位评委说:“读这些稿件,让人身临其境,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写出亲历式报道的现场感,让受众能对现场场景和环境氛围感同身受,让事件现场能够在受众脑海里“还原”,需要记者对现场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抽”取现场最能打动人、最抓人心的情节进行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表述,真正把现场写活,写出灵动感。2011 年10 月3 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新闻《夜宿前哨班》,就有类似的场景描述:“伴随一连串的狗叫,雨声忽至,夹杂着蚕豆大的冰雹,砸得屋顶噼噼啪啪作响,塑料窗纸几近破裂。墙上的温度计显示,气温已降至零下5 摄氏度。”寥寥数语,就将边疆哨所恶劣的气候环境与简陋住宿条件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还原”现场多么重要。
二、体现思想性
当前,很多新闻媒体都追求新闻时效,以适应快节奏生活和网络时代的特点,但问题在于仅仅满足传递社会信息,满足于“发生了什么”还远远不够,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后果如何”“如何处置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则不了了之,满足于简单、浅表地处理新闻信息。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记者缺乏深入思考,新闻报道缺乏思想性。那么亲历式报道如何才能有效体现思想性呢?
要以小见大反映时代精神。好的亲历式报道的意义并不是直接、直白地将记者的思想表达出来。成熟老练的记者会将自己的倾向性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通过细节描述、故事讲述等方式表现出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解放军报》曾经刊发过一篇《千万里,我护卫着你—国庆日走进第二炮兵某勤务团铁路运输营》亲历式报道,文中没有一句赞美铁路运输营官兵的话语,但是通过记者与官兵面对面,听官兵们讲述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官兵的艰苦生活和牺牲奉献精神,新闻最后还附上了记者的采访感言—“无言的忠诚”,主题由此得到进一步升华。
要防止一味“唱高调”。很多记者在采访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时,很容易人为拔高采访对象,为赞美采访对象而将主题和调子定得很高,这样的报道很容易让受众事先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要体现新闻作品的思想性,需要记者在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的同时,注重新闻报道的方法策略。要采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方式,将典型人物和事迹巧妙地展现出来,让受众通过新闻事实自己去理解感悟,自己去体会总结,形成结论认识和价值判断。《解放军报》刊登的《敬礼,高原汽车兵》一文,很值得借鉴。文中这样描述:“驾驶员赵英胜看记者神情紧张,讲起了笑话:‘一次,一个新兵看见前面的车轮是悬空的,跟你一样,死死抓着拉手,有人告诉他:放松点儿!如果车掉下去,抓得再紧也没有用—车轮上的螺丝都会摔变形!’‘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但记者还是勉强笑了一下。”作者没有赞美高原汽车兵多么伟大,但通过一个“冷”笑话,使高原汽车兵的乐观豁达、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跃然眼前。
要糅情于事升华主题。亲历式报道记者不能只把自己的亲历行动和亲历见闻记流水账般地一样样地记录下来,这样形成的新闻只能是材料的堆砌。可以通过人物描述、自然环境等,以糅情于事的方式升华报道主题。《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有一篇成功的亲历式作品:《直升机巡逻—由平面走向立体》。记者随边防某团官兵第一次使用直升机进行空中巡逻发现:机舱内噪音很大,大家研究讨论边界情况时不得不传递纸条。尽管如此,军分区参谋长韩连庆在看到65号界标后,仍情不自禁地贴近记者的耳朵大喊:“今天是我在边防最潇洒、最自豪的一天。骑马骑了几十年,多么盼望插上翅膀巡逻,今天终于实现了。”借文中人物之口,让新闻事件的主题更加明朗,无形中增强了广大官兵的自豪感,凸显了边防官兵的爱国情怀。
三、保证及时性
新闻是易碎品,再好的新闻,如果不能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地迅速采写,就会失去其光环和价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新闻的价值稍纵即逝,前一秒还是“金子”,后一秒就可能成“废铁”。这就给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别是给亲历式报道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是要快采快写。在采访进行时,记者应该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素材情况,抓紧构思快速写作。采访任务一结束,就要第一时间整理素材,并利用刚采访完印象比较深刻、灵感非常丰富的优势,迅速完成新闻报道的写作。有时记者亲历的现场环境非常恶劣,比如灾害和战争现场,也要尽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难,比如,编辑手机短信、写成卡片等集零为整方式快速成文。快采快写不是鼓励记者采访时浅尝辄止、粗制滥造,这与作者深入实际、深入挖掘并不矛盾,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淡化“深度”。
其次是要抢先发布。新闻作品形成之后,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让新闻与受众见面。亲历式报道由于记者在现场,有时没有方便快捷的网络和通信传输渠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新闻成为很多记者面临的现实难题。如果在非常时期和场合,有必要采取非常手段进行传输,比如,采用海事卫星电话给编辑部进行口述报道等。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让新闻尽快公之于众,如果等到新闻事件进展结束,等到事情已经形成结果再发布新闻,新闻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2008 年3 月14 日14时,西藏拉萨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立即赶赴现场,当天17时12分即率先发出快讯,新闻作品《拉萨发生暴力事件》因快速及时反映重大事件,获得了2008 年中国新闻奖报纸消息类一等奖,由此可见记者抢占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重要性。
四、突出人情味
新闻作品是奉献给受众的精神产品,最终的目的是用来影响受众、让受众愿看愿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亲历式报道,要打动读者,首先作者要动情。亲历式报道是采写主体直接介入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记者能够对新闻事件和环境进行近距离的认识和感知,能够真正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有效实现记者与受众之间同频共振和情感共鸣。
亲历式报道要有人情味,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始终坚持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所谓传播理念主要是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的,随着现代技术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受众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从“传者为本”到“受者为本”传受关系的转变,决定传播理念的根本改变。亲历式报道要体现人情味,就要求记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在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把受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亲历式报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是要善用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亲切朴实、生动活泼的新闻语言是新闻体现人情味,特别是亲历式报道体现人情味的重要方法。对于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思想,要尽量通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话语传递给受众、抓住受众。要多用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吸引受众,给受众以美的体验和感受。要避免用官话套话、假大空、八股式的词语。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受众愿看、看得懂,尽最大可能实现有效传播。
三是要始终保持平等平视的报道视角。人与人之间平等才能平视,平等平视的新闻报道才更有人情味与亲和力。作为新闻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应始终保持一种平等的状况,不因对方是权贵而低三下四,也不因对方是平民而趾高气扬。亲历式报道中,特别要注意俯身贴近受众,平视叙述,娓娓道来,切忌居高临下,我说你听。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编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