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的采访与写作(上)
名家简介:
江永红,解放军报社原高级记者、副总编辑。1968年入伍,先后任战士、排长、干事、指导员,1979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先后任驻站记者、机动记者组组长、记者部主任。其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作品风格鲜明,兵味浓烈,在军内外有“大兵记者”之称,“江氏新闻”之誉。先后获全国好新闻奖1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次,八一文艺大奖2次,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4次,中篇《好梦将圆时》获建国60周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4年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1996、1999、2001年分别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中国师》《名将解甲》《谁毁了大明王朝》 《例说100》《自悟一得》《江永红军事新闻精品集》等著作或作品集14部。
一、我所理解的工作通讯
顾名思义,工作通讯就是反映工作的通讯,包括某项工作的正面或反面的经验,某项工作成功与失败的分析,某项工作发展趋向的预测及评论等等。
我认为,工作通讯在写作上是介于事迹通讯和记者述评之间的一种新闻文体。首先,它具有新闻性,即是新近发生的事,是正在做或即将全面展开的工作,而非已经做过了、已经收了摊的工作;其次,它具有叙事性,像记者述评述的部分那样,这种叙述是比较概括简练的,而不是像事迹通讯那样靠细节来叙述;第三,它具有论说性,作者要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该议论的地方恰如其分地评论,通篇应充满分析,带有理论色彩。
在新闻的各种文体中,工作通讯是较为难写的一种。它对记者的知识面和驾驭文字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二、工作通讯的分类及其写作特点
从内容上分,我认为可以分为经验式工作通讯和预测式工作通讯。
先看经验式工作通讯:
例1:《落实,从出发点上开始》(载《解放军报》1991年1月4日一版),三个小标题分别为:1.政策实不怕“对策”巧;2.用脚板子治“歪嘴和尚”;3.“神仙和”乃落实之本。看了大题目和三个小标题,就知道是写工作经验的。
例2:《从经常性工作落实起》(载《解放军报》1991年4月6日一版),4 个小标题分别为:
养底气得靠“家常饭”;
“无浪的海底卧蛟龙” ;
要害是解决经常性工作不经常的问题;
重复是落实之路。
与例1同,它的经验性质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出来。有时,文中的小标题甚至于有些像文件和指示。如:
例3:《练兵之道,贵在知兵》(载《解放军报》1983年3月15日一版),三个小标题分别为:
弄清兵的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适应兵的能力,编排训练内容;
把握兵的心理,提高训练效率。
这三个小标题就颇有些像训练指示。
总之一句话,经验性工作通讯要写经验。
下面说说预测式工作通讯。它与经验性工作通讯不同,主要不是写经验,而是通过对某项工作的分析,提出趋向性预测,有时会开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处方”,有时只提出问题,指出方向,而并不开出“处方”。
例1:《我们需要改革的政策》(载《解放军报》1988年2月8日一版),从“三条新闻”说起,提出了改革需要政策的问题;接着分析了“改革的领导与改革的政策”,说明只有改革的领导而没有改革的政策,改革是改不彻底的,改革的领导一走,改革便夭折了,只有用改革的政策做保证,改革才能顺利发展;最后写“不可避免的双轨制”,通过对现实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的政策与老政策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如何通过改革将双轨制变为单轨制提出了趋向性预测。
这篇稿子在一版头条刊出后,有同志评报,认为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不能让这种东西上头条。其实,这是一篇类似新闻分析的一种预测式工作通讯,实在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写过的预测式工作通讯还有《改革:当代中国军人的求索》(与饶洪桥、王洪山、何德来合作,载《解放军报》1988年5月13日二版)等等。
从写作上看工作通讯,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评点体、夹叙夹议体和叙述体。
(一)关于评点体的写作
以《改革:当代中国军人的求索》(以下简称《求索》)为例,一开头就定下了评点体的风格:“当我们为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就而欣欣鼓舞的时候,我们又惊异地发现:军队的改革正处在两难境地之中,举步维艰。
“这一发现同样令人喜悦:它标志着共和国一代军人在历史使命面前的自觉与成熟。”
评点体的工作通讯有些像理论文章,但是它不能像理论文章那样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理论来评点事物,“指点江山”,从而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向;评点体工作通讯有些像报纸评论或时评,但是它不像评论和时评那样具有权威性,作者代表官方或某种政治集团来讲话,写作上也不像评论和时评那样具有那么高的理论性,它仍然是以提供事实(包括观点)为主,最终结论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留给读者去做。能够引起读者重视,启发读者去思考,便算达到了目的。
评点体写作的五个要素:
1.所触及的一般是带宏观性的大问题。比如,《求索》是以探讨军队改革为主题的,涉及的四个问题分别为: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问题;危机意识问题;改革的效益问题;改革的理论问题。写评点体工作通讯,作者应有点大家气度。小鼻子小眼,婆婆妈妈不行,需站得高一些,从宏观上把握事实,加以评点。如《求索》中关于我们的危机观念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危机观念仍然停留在陆疆观念上。一讲我国疆域,只说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忘了讲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更忘了还有无限的空间—在那里有偌大的‘未定国界’!
“时至今日,世界变小了。
“一位学者研究21世纪的全球安全环境,是从这样几个角度进入的:天然资源日益减少;人口大大增加;科技进步更加迅猛;交通、信息传递手段高速发展,经济、贸易、科技的交流更加方便,摩擦、争夺、冲突也就更容易发生。
“人们都说,本世纪无大战。但许多人却没有看见下世纪的‘大战’已经开始。这场‘寂静战争’包括资源战、贸易战、人才战、科技战等等。
“从全球观念、未来观点上来看危机,你就会时刻想起国歌中的话......”
这是从宏观上落笔的一个例证。当然,我们绝不可不着边际地把小事吹大,似乎越宏观越好。现在有些报道动不动就来那么一段看似宏观的描写,其实并不切题,反而给人一种故意“唬人”的感觉。
2.要用高度概括而又具体形象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点评式工作通讯既然属通讯范畴,它的语言就应该是通讯式的,是形象而具体的,只不过与事迹通讯相比,它不需要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是高度概括的。既要高度概括,又要形象具体,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只要掌握了规律,一点也不会有矛盾的感觉。马克思写《资本论》,鲁迅写杂文,尚且能做到形象生动,工作通讯更应该形象生动才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加强文字功夫的锻炼是唯一办法。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文学的手法 ,每写一句话,都考虑如何出形象,用形象的语言。所谓形象,即可感知的对象,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存在。《求索》中讲到农民式的封闭观念时,用了这么几句话:“只管自己中不中,管他东西南北中’。‘现代化设备日晒雨淋,而仓库堆放的马灯、案板整整齐齐,还美誉为先进单位。’丢西瓜,捡芝麻,还以为账就应该这么算。”每一句话中差不多都有具体形象,但又是高度概括的。当然,这段话是否十分准确还可以商量,但是不失为一种概括而形象的语言。
3.形散意不散的结构方法。在评点体的工作通讯中,形散意不散的结构方法是用得较多的。此种结构便于作者纵横驰骋,调动各方面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求索》为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但始终集中在一点上:军队改革的方向问题。当然,并不一定都用形散意不散的结构方法,有时一事一议也未尝不可。这要根据主题和材料来决定。如果碰到可以小中见大的材料,就大可不必硬要来个“形散意不散”,从一点切开口子,层层剥皮,深入分所,要比铺开架子做文章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个格言可以用到文章结构上。
4.重在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思想性是工作通讯的灵魂,评点式工作通讯更讲究观点、见解的新鲜,否则非失败不可。《求索》震动人的地方,在于指出了军队改革中的“怪圈”:水多了添面,面多了添水,缺乏总体论证;在于指出了改革要以国家利益作为制定目标的准星;在于提出了效益观念和呼唤理论支柱。此文发表后,不仅国内反响强烈,海外也产生了影响,美国记者向外交部申请采访此文作者。
5.突破口应该是具体的,评点式工作通讯因为涉及的问题较为宏观,容易出现大而空的毛病。像写论说文首先要把住立论关一样,评点式工作通讯的切口一定要具体。否则就容易出现泛污议论的倾向。一种从具体事实切开,如《我们需要改革的政策》是从三条新闻切开口子的;一种是从具体问题切开,《求索》是从“怪圈”现象切开口子的。不论从事实或问题切口,都必须是具体的。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工作通讯的特点。
(二)关于夹叙夹议体的写作
夹叙夹议体与评点体的区别在于:评点体的理论性更强,事依附于理,以理为主;夹叙夹议体理依附于事,以事为主。尤其是正面报道,事不硬,理即不硬。《落实,从出发点上开始》(载《解放军报》1991年1月4日一版)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营以下营房工程的确落实得好,确有落实的经验。《从经常性工作落实起》《练兵之道》这些正面报道也无不如此。中性的报道如《犁与剑,彼此不是单行线》(载《解放军报》1991年4月7日一版)所以有所反响,并不在于记者发了多少高明的议论,而是其中的事实可以启发人思考。
写作要点:
1.一定要采访到有较强的思想性的事例。这件事或这一串事可大可小,不像评点式那样一般需要较为宏观的大事大问题。但事例无论大小,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否则,写作时叙与议就很难融于一体,出现两张皮的弊病。举例来说,《犁与剑,彼此不是单行线》选择的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个宏观层次的问题;《从经常性工作落实起》选择的是抓落实这个中观层次上的问题;《练兵之道》选择的是练兵方法这个微观层次的问题。可见无论宏观、中观、微观上的问题,都可以用夹叙夹议体来写作。至于如何衡量一件事或一串事是否有思想性,简单地说就是看依附于它能否说出个一二三来。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就没有必要写成工作通讯了。
2.要提炼出鲜明、新鲜、较为深刻的思想。思想性一般体现在题目和小标题上,如《从经常性工作落实起》这个题目和四个小标题(见前)本身具有思想性,让人有点琢磨头。有时,主题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在题目和小标题上。如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通讯《春雨静悄悄》,大题目和三个小标题是作者自己哼的一首打油诗:“春雨静悄悄,惊蛰声已遥,神州花蕾放,成熟终有时。”虽然主题可上题目可不上题目,但一般来说还是把思想性直接反映在题目上为好。因为报纸是给大家看的,鲜明地标出来给人方便。问题在于如何提炼出鲜明深刻的思想来。有时,一件事往往可以说明许多道理,写作者要分析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道理来叙来议。至于什么是反映其本质的道理,那就要看作者的理论水平了。这是一个最难最关键而又最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在提炼思想时,不妨多找几个人“碰撞碰撞”。碰撞会出火花,出闪光的思想。在写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10篇系列工作通讯时,我们记者在一起碰撞了整整3天。当时,有人急于动笔爬格子。我反复说了两句话,叫做:“慢拿主意,快爬格子。”意思是提炼思想时不妨下点慢功,拿准了,结构也好办了,爬起格子来就快乐。反过来则常常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写工作通讯如此,写别的文章也无不如此。
3.运用叙中带议、议中有叙的工作通讯的典型语言。说工作通讯比较难写,首先是难在思想性上,其次是难在语言上。用写小说、散文的语言不行,用写人物通讯的语言不行,用写消息的语言也不行,用写文件的语言更不行。我认为,工作通讯应有其独特的典型语言。这种语言质朴而不排斥文采,明快而不排斥诗意(比兴),是一种以叙为经以议为纬的酷似古代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当然这种语言也是十分自由的,要害是把叙事与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议无关的事哪怕是多一点枝杈也要坚决舍弃,议要紧贴事,与事游离的议也要坚决舍弃,最后达到富有哲理性的效果。举个小例子,《落实,从出发点上开始》中“用脚板子治‘歪嘴和尚’一节中有这么一段:“营以下营房工程实施3年,尚未发现专款被挪用和偷工减料等问题。大家自觉不当‘歪嘴和尚’是经验,想当也当不成也是经验。”自觉不当与想当也当不成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全段都是叙述,但叙述中含有哲理。
(下期待续)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