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传播好新时代强军声音

作者:■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副主任 夏洪青

摘 要: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洞察新规律、拥抱新潮流,努力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走出一条军事新闻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要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战位,不断增强“四力”。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讲好强军故事。要坚持创新为要,融合为道,实现内容与平台的融合,推进内容与技术、内容与应用融合,打通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传播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强军故事;强军声音;传播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的40年是国家实力飞跃发展的黄金40年,也是媒体行业飞跃发展的黄金40年。今天,我们的媒体和国家阔步迈进新时代,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躬逢伟大时代,第10届军事新闻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下面,我就“如何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传播好新时代强军声音”这一命题,谈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新体制呼唤新理念—洞察新规律,拥抱新潮流,是使命更是机遇

当今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平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几年,凭借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和低门槛等先天基因和优势,社交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也逐渐成为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左右手。可以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消解和重构当下信息传播架构,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方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传播体系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去改变,去适应,去转型,绝不能再以传统的老眼光和老思维去办报办台办网,绝不能明知已经到了陆地上还在用鳃呼吸、用鳍挣扎,而应该顺应大势,把鳍进化成腿,把鳃进化成肺,要在新环境下重塑我们的头脑和形态。

洞察新规律,拥抱新潮流,对我们来说,是使命更是机遇。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5年12月25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强调要紧跟强国强军进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努力使解放军报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2018年4月,乘着新一轮军改的春风和大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正式成立,旗下涵盖了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网络、出版社等媒体平台,为军事新闻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

新体制呼唤新理念。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军事媒体人理念能否重塑,不仅仅是一两家媒体发展命运的问题,它是整个民族复兴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借鉴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从而使军事新闻媒体,不仅在体量上成为一艘“航母”,更要在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上当好“旗舰”,进而走出一条军事新闻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军队新型主流媒体。

二、好新闻源于深挖掘—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战位,是增强“四力”的不二法门

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仍是硬道理。形式创新可模仿、手段创新可“克隆”,但内容创新无法复制。“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新闻宣传没有好的内容,即使有再好的形式、手段、技术也不顶用。吃面条首先要那碗面条好,如果面条不好,碗筷再好也不行。

习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面对新媒体的强势挑战,面对新媒体眼花缭乱的表现方式,新时代军事新闻更应该讲究“三气”:接地气、冒热气、带兵气。

做到这“三气”并不容易。现在,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新闻工作者与官兵距离却远了、沟通却少了;一些新闻报道自我感觉不错,官兵却不欢迎、不买账;还有的新闻工作者只关注上情、不关注下情,只关心领导是否注意、不关心官兵是否满意,说到底是新闻工作者心中无兵所致。不可否认,当前的一些报道还有不少“水分”。有些报道者没有真正深入到部队一线去切实了解实际,采访“走马观花”;还有的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做到这“三气”,必须靠“四力”。2018年8月,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是要重点以提升“四力”为抓手,始终坚持以官兵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心挖掘来自基层一线的好故事好作品。

好新闻源于深挖掘。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战位,是增强“四力”的不二法门。眼下,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策划组织的“记者在战位”大型采访活动正在拉开序幕。一大批记者即将到演习场训练场去、到边海防去、到高科技部队和新型作战力量部队去,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写兵室操场的事,说官兵明白的话,讲暖人走心的理。

“战位”二字很形象,一线官兵的战位,就是我们军事记者的战位,就是我们军事媒体的战位。我国著名军事记者魏巍曾说过:“记者的位置在一线。”对于军事记者来说,一线就是部队。只有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才能了解第一手故事;只有用心倾听、用心观察,才能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只有善于思考,深入发掘故事的内涵,梳理和阐发故事中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才能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出精品力作。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前辈一手拿着笔,一手握着枪,在战壕里开辟了党和军队的新闻事业。今天,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军事新闻人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忧患着官兵的忧患,欢乐着官兵的欢乐,感动着官兵的感动,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三、好故事源自好文风—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是最本质的转变

有了好素材,如何呈现出好故事?某种意义上,这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笔力”,还直接关系到报道产品的传播力。当前,部分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现象不容忽视。老套路,模式化,八股文,板着面孔说教,拿腔拿调灌输……“高”“冷”“硬”“装”让年轻读者避之唯恐不及。读者连读都不读,何谈传播力影响力?!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主席在论及新闻舆论工作方法论时提出的这8个字,直面新的时代环境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我们破解难题给出了路径、提供了钥匙。

讲好强军故事,要避免随意贴标签。一段时间曾被网民调侃的“新婚之夜抄党章”之类“轶事”,在军事新闻传播中也并非没有端倪。出于正面宣传的本意,却因为主观随意、流于形式,酿成授人以柄、被人翻炒的“低级红”。

讲好强军故事,必须创新语言表达方式。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我们必须变革新闻话语,力求一张口就能一语道破,一伸手就能一抓准,一落笔就能力透纸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各种场合的重要讲话都朴素深刻、平实亲切、充满力量,为全党改进文风带了好头。我们必须落实新闻报道时、度、效要求,力求短、实、新,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穿鞋戴帽那一套八股腔调,多说官兵听得懂的话,多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好故事源自好文风。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是最本质的转变。只有办报办台办网的脑袋与部队思考的脑袋一起转,才能引起共振;只有报道的语言与部队官兵的语言贴近,才能引起共鸣。

四、传播力取决于融合力—创新为要,融合为道,是我们面对的一张新考卷

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在“军报记者”微博发布平台轻按键盘,亲手发出一条向全军官兵祝贺新年的微博。这既是习主席对军队媒体融合发展的深情激励,也是对军队媒体创新发展的殷切瞩望和亲身示范。

如今,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融媒体航母编队,旗下融媒体矩阵有了全新的阵容、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机制,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传播力取决于融合力。习主席深刻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传播体系,亟待我们建立健全机制,以多渠道、多介质、多终端传播为转型方向,探索融媒体矩阵发声策略。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关键技术上求突破。通过改造技术平台,实现内容与平台的融合;通过打造移动端核心产品,实现内容与技术、内容与应用融合。打通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平台融合决定着媒体融合的高度,我们将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平台上的深度融合。在嫦娥四号任务报道中,我们在主流媒体中率先尝试,创新运用AR技术融合报道,为广大受众奉上了一道体现航天盛事的新闻“大餐”。

我们理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平台上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报纸、广电、网络等平台的简单相加,而是构建“一体化”的开放平台,打造“一体化”的平台生态系统,产生1+1>2的融合效果。只有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不同平台的特性,聚合不同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创新为要,融合为道。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张新考卷。唯有直面现实问题,积极创新求解,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唯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肩负起新时代军事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张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