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战争电影塑造英雄形象的经验启示
摘 要:好莱坞战争电影通过聚焦弱小人物的化茧蜕变、淬火重生的军营硬汉、惩恶扬善的英雄梦想、为国而战的军人荣耀等思路视角,塑造出鲜活的美军英雄形象,值得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的国内军事题材影视剧借鉴吸收。
关键词:好莱坞;战争电影;英雄形象
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热映,军事题材影视剧受到媒体和民众瞩目,也成为提升国防教育效果的新兴渠道。在资本市场的追捧下,未来国内必然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军事题材影视剧,业界应当及早思考规避同质化竞争,在军事题材影视剧中挖掘特色,塑造独具一格的角色形象,才能够不断维持和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与兴趣点,为提升中国军队形象作出应有贡献。
好莱坞战争电影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极大影响力,是美国在国内外塑造美军英雄形象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好莱坞战争电影积累了塑造英雄形象的丰富经验,值得国内新兴军事题材影视剧积极借鉴吸收。本文通过分析若干经典好莱坞战争电影,梳理出其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思路和角度。
一、弱小人物的化茧蜕变
“作为普通人,你也可以获得成功”,这是好莱坞战争电影塑造英雄形象的经典理念,毕竟有什么比小人物的“逆袭”更具戏剧性呢?好莱坞战争电影中,小人物的“逆袭”这一鲜明特征一方面表现在电影中“小人物”式主人公的设定;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电影叙事视角的“小人物”化。
譬如电影《壮志凌云》,这部作为1986年征兵宣传片的电影在当时收到极高的票房。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奋斗故事:一个极具个性的年轻男孩,一个典型的“飞二代”,他渴望子承父业,参加了飞行员种子培训班,却因自己的个性张扬而受到打压,最终从沉沦到奋起成为一个飞行英雄。简单的故事让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描绘成千上万美国青年成长缩影的日志,观众很容易通过剧情重温自己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样都是通过聚焦小人物的逆袭来塑造美军“平民英雄”形象,但在聚焦的过程中,美国好莱坞战争电影正不断丰富“逆袭”的叙述内容,从描绘单一的成长历程到在描绘中嵌入更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电影涉及话题不断深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这既符合日渐挑剔的观众需求,也使得电影故事框架日渐多元。
相比1986年版《壮志凌云》中“英雄成长记”式的简单剧情,2001年出品的《深入敌后》则被许多影迷称为是“成熟版《壮志凌云》”。该电影的制片人说:“区别于传统好莱坞电影,他(《深入敌后》的主人公)不是一个飞行英雄,只是一个陷入了困境的平凡人。”值得一提的是《深入敌后》这部电影的基本剧情灵感来自于1995年发生的真实坠机事件。剧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只是联合部队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飞行员,甚至没有参加过实战,他深感百无聊赖,想离开这场战争,但是一次意外的飞行作战任务使得他深入敌区,艰难生存,并与凶残的狙击手周旋。伴随这次作战任务的完成,主人公克里斯的使命感被逐渐唤醒,并在获救之后坚定了自己的从军信念,最终完成了小人物的蜕变。显然,该剧对小人物的逆袭描绘已跳出单纯励志类的叙述模式,转向直面生活中的“百无聊赖”,对“英雄”的定义给出了新的诠释。
正如前文所言,除了电影主人公“逆袭”方式的不断深化,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电影的叙事视角:由早期好莱坞大片模式转向“小人物”视角描述。例如,2010年出品的《拆弹部队》、2013年出品的《孤独的幸存者》等。影片《拆弹部队》采取纪实片的形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讲述了三个拆弹士兵的伊拉克经历,反映了驻伊拉克维和部队(美军)的真实现状。小人物化的叙述视角使得此类战争影片不再立于时代的高处对战争进行观察与描述,而是有了更多空间去通过战争透视与直面人性,在这样背景空间设置下团队作战、兄弟情感等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更具说服力。这样的作品看得到你我内心,读得到人性复杂,摸得到岁月博弈的磨难与希冀。
上述几部电影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美军普通一兵的“小人物”特性。从身份上看,他们都是军队中的小人物,虽然职务不同,处境不同,但都绝非天生英雄的料子。《壮志凌云》中的叛逆成长,《深入敌后》中的艰难求生,《拆弹部队》中的九死一生,对于小人物而言,每一种成长都绝非易事。小人物被赋予强大的符号意义,影片透过对小人物喜怒哀乐的描述进而展现出熠熠闪光的团队精神与人性之美。
二、淬火重生的军营硬汉
成长是所有年轻人都要面对的现实挑战,无论是身体的成长,还是心理的成长。美国好莱坞战争电影聚焦年轻受众需求,将成长作为重要的戏剧元素纳入剧情。伴随剧情发展,观众能够清楚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借助军队的洗礼、战争的残酷,成长被刻画得鲜明而突出,超越现实中的体验。
《壮志凌云》中的主人公正是如此,他面临着每一个年轻人都可能遇到的烦恼。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参军经历为美国年轻人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成长路径。这正是美国政府和军队需要借助影片表达的,一方面既能展现出美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又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宏观的战争背景,戏剧性故事情节加之绝非天生英雄料的角色设定共同作用出强烈的冲击力,使得成长变得充满激情。《深入敌后》中主人公克里斯和战友的飞机被击落,没有参加过实战的他只身陷入敌区,艰难生存,与凶残的狙击手周旋。逃亡与求生的过程中本身也是成长的过程,在他获救之后,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从军抱负。观众在陪伴主人公共同完成成长与蜕变的同时,美军的正面形象也已深入其心。
三、惩恶扬善的英雄梦想
“军队”使得每个人的英雄梦都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它提供给个人拥有超能技艺的机会,赋予人们“代表正义”“惩恶扬善”的权利,“战火硝烟”“忠诚使命”“铁血兄弟”等元素的嵌入让每一个人都难以抑制热血澎湃。一步之遥的“英雄”感召力让无数有“英雄梦”的人趋之若鹜。
在优秀的好莱坞战争电影中,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再单枪匹马地担负主旋律诉求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蕴藏在团队协作中的英雄主义。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受众渴望“英雄”的情感诉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团队协作的当代价值观。譬如,电影《黑鹰坠落》中的士兵精诚团结,为了救助战友不惜以身犯险,坚持将战友的尸首带回故里,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为之动容。此时此刻,这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成为了英雄,影片中战火中的生死情谊,甚至是互不相识时彼此的生命相托,都让看到影片的每一个年轻人热血沸腾,使得他们产生了走到战场,感受这种豪迈英雄体验的情感冲动。
“英雄”再也不是意气用事的勇猛,专业的精良是成为英雄的前提。电影《拆弹部队》中为了军队的需要,主人公詹姆斯义无反顾。他对妻子说“他们那里需要拆弹专家”,“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怀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背后更折射出英雄的专业性。这样的英雄称号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专业的彰显而获得。
四、为国而战的军人荣耀
借助电影的传播影响力,美国政府将军队为国家而战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一名观众心中。然而“为国家而战”显然是一个十分宏大且抽象的叙事命题,如何将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视觉化地传递给观众呢?
一方面,通过仪式感来完成观众“为国而战”的体验。仪式感在美国战争电影中无处不在,它们往往作为电影细节出现。无论是“荣誉勋章”“深深的军礼”抑或“写满战友姓名的墓碑”等等,都在讲述一种使命的担当。影片《拆弹部队》主人公詹姆斯为了国家而战,原本并不需要走上战场的他,重新走上战场。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更加义无反顾。结尾詹姆斯完成了换岗,来到了新的部队,身穿拆弹服,字幕显示距离下次换岗还有355天,他的背影渐渐远去,虽然他的身影越来越小,但是他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电影艺术中的唯美和表达在此刻变得穿透人心,让每一个观众都动容,英雄的形象获得了更高的一次升华,这是对他为国家而战的理念的一种褒扬。
另一方面,通过身份认同统一“为国而战”的认识。以电影《锅盖头》为例,影片中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的人走到战场,通过“锅盖头”(入伍营新兵普遍剃的一种头型)的形象完成彼此间的身份认同,建立起为了国家而战的共同认识。电影《黑鹰坠落》中结尾处士兵们说“我们是为了兄弟同胞而战”,采用了一种热血忠义的方式升华主题。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