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动情讲好强军故事
摘 要: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话。当前,无论是回击西方“中国威胁论”,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对反腐、军队改革和涉军舆情的关切,以及表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和官兵风采,讲好强军故事无疑都是实在管用的招法。军报人要把讲好强军故事作为主责主业,拓一片新天地,开一代新文风,塑造军报新时代新形象。
关键词:讲故事;强“四力”;改文风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在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时,他面对面教导我们要讲好强军故事。我感到,学习领悟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军报人要把讲好强军故事作为主责主业,拓一片新天地,开一代新文风,重塑军报新时代新形象。
一、讲好强军故事,要作为新闻职业的核心素质来提升培养
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话。为什么我们的报道中有时会违背新闻常识,往往只有工作做法、思想认识、概念原则,不见人不见事。第一个原因是作者不想讲故事,把现成的材料,随便凑成一篇稿件。第二个原因是不会讲故事,看到什么写什么、采访对象说什么就录什么,一堆流水账。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一个误区,觉得军报是党报,讲故事会冲淡、削弱宣传的主题和分量。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讲故事是一门学问,它与文学中的故事相比,突出的是真实性;它与机关材料中的故事相比,突出的是满足大众的兴趣、关切。《华尔街日报》内部新闻教材题目就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没有哪一篇不是由好故事构成的。《人类简史》一书的作者有个著名观点:人类创造了故事,故事养育了人类,讲故事的独特能力才使人类成为地球之主、站上食物链的顶端。他将讲故事的意义推向了极致,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启示。
当前,无论是回击西方“中国威胁论”,还是回应人民群众对反腐、军队改革和涉军舆情的关切,以及表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和官兵风采,讲好强军故事无疑都是实在管用的招法。我们急需树立新观念,把讲好强军故事作为好记者、好编辑的重要评判标准,领导带头作示范,版面强化作牵引,表彰先进树榜样,加大培训强能力,营造比新闻业务首先要比讲好强军故事的浓厚氛围。
二、讲好强军故事, 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新闻报道讲故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好人好事,不能就事论事游离于军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更不能单纯为了阅读量而搞些娱乐化、庸俗化的东西。讲好强军故事,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党的主张,反映官兵心声,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汇聚强大正能量。
关键要讲好习主席领航强军兴军的故事。这方面,军报走在了全国新闻界前列。比如2015年推出的“习主席接见过的基层官兵”“习主席视察过的基层部队”“向习主席报告—老红军老八路的心里话”等系列报道,2017年组织的9篇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推进强军兴军纪实报道,这些报道在宣传核心方面都开了先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当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维护核心的宣传不能一劳永逸,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进行立体的、多维度宣传,形成强大声势,产生持续影响。
同时,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线主调,讲好我军备战打仗的故事,增强广大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讲好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英模故事,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要讲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故事,坚定凤凰涅磐、破茧成蝶的必胜信念;讲好从严治军、正风肃纪的故事,展示人民军队自我革命的新风新貌;讲好“关键少数”忠诚、干净、担当的故事,立起“打铁还须自身硬”的时代标杆;讲好军民团结共筑“中国梦”的故事,传承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制胜基因,为汇聚强军兴军强大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三、讲好强军故事,要坚持问题导向搞好问题报道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读懂一个时代需要读懂这个时代的问题,改变一个时代需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说到底,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凝聚人心、推动实际工作。讲好强军故事,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做好问题报道,把问题寓于故事中,通过故事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翻开我们的报纸,有时候好人好事类的表扬稿还是偏多,个别报道还有助长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之嫌。有人讥讽说像连队的黑板报,干巴巴的,小儿科似的,与党报、大报应有的水准和风范不相匹配。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军队改革成就辉煌,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也不少。问题摆在面前,回避问题更是问题。迎着问题上,是军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树立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能力的工作导向,切实把讲故事与抓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
首先要敢于直面问题。军报历史上有个报道绝招叫“抓问题”,在新闻界曾广受好评。具体做法是,针对一个普遍性问题,抓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式报道,引起上下的关注,推动实际工作。比如《万斤白莱“卖”了7元钱》等问题报道,在部队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对于解放思想、正风肃纪起到了良好导向作用。但是,像这样的报道只能是个例,不是常态,一是因为事例太典型,可遇不可求;二是这样的故事能报道出来,要突破不少阻力,牵扯许多精力,甚至冒风险。
问题报道要慎之又慎。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矛盾问题时时发生、处处可见,如果不加选择地照搬实录,都登到报纸上去,让人读了灰心丧气,既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对军队的形象造成损伤,这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是相悖的。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都要有利于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军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能忽视军队的特殊性,务必在事实准确、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问题的妥善解决,否则再生动的故事也不适宜宣传。实践经验表明,一些基层关心的、司空见惯的、花点功夫能够解决的具体事件,是问题报道的突破口。去年以来,《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刊发的《作战靴,请快点“升级”吧》《可乐刷轮胎,叫停!》《“吃碰饭”也需有讲究》等报道,讲的都是连队官兵身边事,针对的问题具体可感,篇幅都在几百字以内,表述也客观冷静,受到了上至军委领导下至机关业务部门以及基层官兵的好评。
搞好问题报道,要树立大问题观。大问题观,就是不要眼里只盯着热点、焦点、痛点,把眼光局限在暴露具体问题上,而是将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官兵关注的敏感问题,体现到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和重大活动宣传中去。换句话说就是,明线讲的是成绩、经验和做法,暗线却是为解决矛盾问题提供正面样本。最近,军委领导表扬了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刊发的两篇报道,即《跳出“三个自我”立起“三面镜子”—西部战区空军破除政治工作领域和平积弊新闻观察》《破除积弊需要“镜鉴”意识》,这两篇深度报道针对一些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存在的“自我设计、自我循环、自我检验”问题,提出照好“初心之镜、基层之镜、战争之镜”,给人诸多启示。一位军委领导批示要求所属机关每名干部都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三面镜子”中看差距,从部队工作中受教育。可见这类问题报道对机关和部队建设是大有益处的。
四、讲好强军故事,要增强“四力”创造军报新文风
讲好强军故事,关键是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持续转作风改文风,形成新时代军报新文风。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坚决摒弃“假、大、虚、空”,努力做到“真、实、新、活、短”。
2018年,有两篇报道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并受到中央领导肯定表扬。一篇是刊登在《人民日报》2018年1月30日1版的通讯《梁家河村民说今昔》;另一篇是刊登在《光明日报》2018年7月30日4版的通讯《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细品这两篇报道,为我们讲好强军故事提供了诸多启示,主要说三点。
第一,好故事是“在现场”写出来的。故事是由人物、情节、细节、对话等要素构成,记者不到现场不可能写出真实动人的故事。到现场写报道,是记者的职责,也是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不到现场不写稿,这应成为职业记者的工作习惯。《梁家河村民说今昔》一稿中,记者开篇写道,“时逢寒冬,迎着冬日暖阳,出延安城,上高速路……”“……举目四望,全是山,星星点点的窑洞依山而建。”《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一稿,开头同样是记者得知王继才走了,“驱车赶往连云港灌县和老王道别,3个小时的路程,漫天的大雨随着泪水一起滑下,想起和老王相识、相处的很多事。”受表扬的两篇稿件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亲切具体,真实可信。
第二,好故事都带有真感情。我们所说的感情,不仅仅是指儿女情长、七情六欲,而是指民族复兴、党的事业、强军梦想等家国情怀。《光明日报》记者郑晋明4年前上开山岛,和王继才夫妇共处了5天,写下了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之后他又多次上岛,与王继才夫妇一起过年、过“五一,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正因为如此,记者才能在通讯《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的结尾处,泣泪写道:“海风吹过,苦楝树哗哗作响,无花果树已结了一树的果子,两只狗还在等主人回来,哨所里的望远镜正静眺远方,老王,礁石上的那4盏灯可还能照亮你回来的路?”读到此处,令人潸然泪下。特别要提醒的是,网络时代,受众需求剧变,新闻报道即便书写大情大爱,也要少一些高歌入云,多一些余音缭绕,少一些仰天长啸,多一些浅吟低唱,少一些剑拔弩张,多一些润物无声,特别是要提倡多写像王继才那样的“接地气、有温度”的平凡人。
第三,好故事离不开好细节。故事的情节是稿件的骨架,细节是报道的血肉,缺少血肉的稿件就容易显得干巴没有味道。《光明日报》记者报道王继才的通讯中,细节连着细节,拨动读者的情感如浪花层层翻卷,让人哀思绵绵、崇敬深深。比如,他写道:整整32年,夫妻俩过了20多年没有水没有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的日子。台风大作,无船出海,岛上的煤用光了只能吃生米;没有人说话就在树上刻字或是对着海、对着风唱歌;没有人接生就只能丈夫自己接生;儿女在岸上无人照看,家中失火导致孩子差点丢命;大女儿结婚时,化了5次妆都被泪水打湿,进礼堂时,一步三回头,可父母却迟迟没有来……”这些细节,如电影画面般生动感人,让人过目难忘。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军报承载着60多年的厚重基因,凭借改革重塑的历史机遇,紧紧依靠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才华的青年才俊,一定能够把强军故事讲得越来越好,让军报这块“金字招牌”更加光彩夺目。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