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独一无二”的新闻故事
由孔庆乐、张守军采写并发表于《解放军报》2019年9月28日“双拥视界”版头条的《海训铁后盾 拥军好榜样—解读山东省日照市双拥工作“海”字诀》,在第一时间被人民网、搜狐、新浪、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转发。作者紧紧把握“独一无二”的新闻特质,以“海”字串起全文、打通脉络,用一个个“独一无二让人不得不看的新闻故事”,回答了地方党委政府在新时代如何用实际行动回答“部队练打赢、地方练保障”的使命课题。短短一周就有8个页面的新闻链接,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以“独一无二”的新闻背景吸引人。在特定条件下,背景代表品牌。像沂蒙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就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品牌。日照市坐落于绵延八百里的沂蒙山脉,“红哥”“红嫂”“沂蒙六姐妹”等英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文章就把发生的新闻故事置身于这一“独一无二”的背景下: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日照市位于黄海前哨,是海防一线、空防前卫、中原屏障,国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革命战争年代,这片土地上有5.2万日照子弟参军参战,40多万民工踊跃支前。和平建设时期,广大军民继承传统,携手共建,日照市先后5次被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随之告诉读者,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启动以来,日照市是如何擦亮“海训铁后盾、拥军好榜样”这一品牌的。
以“独一无二”的新闻故事阐述大格局。新闻就是讲故事。文中第一部分“舍得‘聚宝盆’援建海训场 拥军聚焦备战打仗”首先设置了悬念:日照市拥有168.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60余公里优质沙滩,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旅游富市的巨大优势所在。同时,复杂多变的沿海地形,又是部队展开海训课目训练的绝佳位置。每年8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也是海训时节。甘蔗没有两头甜,如何取舍?文章笔锋一转阐述了日照人的大局观:“最好的位置留给部队,最强的力量用于国防,只要部队需要,‘聚宝盆’我们也舍得给!”日照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齐家滨一锤定音。随之引出的后续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深刻,层层递进,紧扣大格局展开:舍得真金白银,舍得当前利益。市委、市政府结合多年保障海训的实践,提出用制度机制全力服务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队海训演习期间拥军支前保障工作的意见》《日照市支持海训部队拥军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具有日照特色的“党委政府牵头、军地部门联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组织齐动”的新型支前保障格局。
以“独一无二”的新闻故事阐述大情怀。文章第二部分开头“登门勤问需 服务更精准 社会化拥军行行争先”同样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海军西龙山观通站,驻地周边山高路陡,从营区到山下没有一条成型的公路,部队机动和官兵出行极为不便。为解决官兵出行不便的难题,日照市投资440余万元修通了一条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从山顶营房直通山下市区,还在道路两侧设置高强度安全辅助设施。2018年“八一”期间,退役老兵冉维民到部队看望战友,当年在部队时,他从山下到山顶,要走一个小时,如今乘车只须10多分钟。他感慨地说:“这才是山上执勤官兵最需要的。”行文不只如此,还用一个接一个的新闻故事紧紧抓住“行行争先”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挖掘:2019年以来,日照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利用3周时间深入驻军部队和刚刚完成军改转隶的单位登门问需,陆续收集到有关军事设施保护、工作训练、随军就业、子女入学等58项难题,“挂台账”抓落实,全部予以答复和解决。
以“独一无二”的新闻故事阐述大担当。用宽肩膀担当,以真本领成事。文章最后一部分紧紧围绕“一个不能少”的中心,短短3行文字就抓住了读者:前不久,五莲县于里镇法庄村村民王凤民一家搬进了装修一新的大瓦房。作为优抚对象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他,从提出改造申请,到乡镇现地勘察,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把房屋改造手续办理完毕,领取16000元补助资金。接着,行文由点到面进入主题:近年来,日照市注重从政策制度上解决官兵和优抚对象关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困难,做到存量敢清零、增量能盘活;推出“上门办理、全程服务”工作法,选派专门工作人员,把保险接续服务送上门、结果送到家,让工作人员多跑腿,让退役军人不跑腿,提供精准贴心服务,确保国家有关优抚安置政策落地“一个不能少”。
四个层面的“独一无二”,使全文熠熠生辉,为军地携手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日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