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 聚“人”气
摘 要:在浅阅读与碎片化大行其道的新媒体时代,网友口味愈发刁钻,网络报道如何讲好故事、增加受众黏性,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网络新媒体报道实例,试图探析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网络报道;讲故事;策略与路径
如果成为一个兵,你的岗位可能在哪里?只需10秒,H5《测测你的军人潜质》即可告诉你答案。
2019年的八一建军节,继爆款《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后,人民日报融媒体推出的这个网络产品,再次让人眼前一亮,呈刷屏态势。方寸屏幕间,在“当兵,你准备好了吗”的故事化情境模拟中,经过射击能力、反应速度、平衡能力、肺活量等一系列闯关测试后,“军人潜质自测结果通知书”自动生成—所向披靡的特种兵、仗剑问天的导弹号手、百步穿杨的狙击手……让人不禁在社交媒体炫起来:原来我适合当**兵,你呢?
普通人的从军梦想在指尖轻滑间得以实现,同题宣传下的“八一故事”也在互动分享中讲得妙趣横生。
在浅阅读与碎片化大行其道的新媒体时代,受众口味愈发刁钻难“伺候”。网络报道影响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新闻作品能否击中受众痛点,引发持续关注。而讲故事,则是不二法门。更有记者老兵直言:我总结30年的报道经验,写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
把有新意有人气的故事融入网络报道,变俯视灌输为平等对谈,使作品丰富而立体,在深入浅出中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阅读需求,主题与理念也在亲切的表达中闪光。
一、选题:创意轻量,和普通网友“唠家常”
当前,网络新媒体迎合了浅阅读的发展大势,但由于受众的时间越来越精细化,所以网络报道讲故事要在摸清用户需求的同时富有轻量的创意。
紧跟网友兴趣点。政治家马克斯·韦伯曾说:“与民众缺乏距离,是政治家最致命的邪恶之一。”同理,网络报道的作品是做给网友看的,那么就要时刻以用户思维行事,俯下身拉近与网友的距离,摸清网友的际遇与情感。在体察民情中,确定讲什么故事、如何讲,并在其中融入自身的立场与观点。即你想听什么故事,我就立刻讲给你听。
2018年10月,为加强对不同领域网友的服务、拓展新的受众群体、填补报道缺口,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国际传播室与总编室在中国军网微信开设了“双语Bilingual”专栏。结合最新军事热点,为广大网友奉上包括新闻、时评、军事术语、小知识在内的诸多丰富有趣又有价值的精彩内容—《军费炒作何时了,套路知多少?》《歼-10B的“翘臀”,歼-20的“腹肌”,你们秀起来也没谁了》《军舰海上邂逅,对话原来是酱婶儿的》……既有硬核军事科普,又有深扒外媒的报道,同时还有外国轶事讲解。双语呈现,文风逗趣,寓教于乐,在“唠家常”式的交流中,把远在天边的外媒军事新闻故事送到网友跟前。第一篇稿件发布后,众多网友在微信后台留言:“这不是我认识的中国军网!”“已变成死忠粉,会一追到底!”
力争“我们不一样”。找准对话对象与需求后,就要力争在军队同质化报道中做到“我们不一样”。有新意,更要有心意,讲故事要从心出发,才能抵达更多人的内心。在重大主题报道时,要尝试解构为微观的轻量主题,在同题作文面前,要从新颖的角度切入,使网络报道既“有意思”更“有意义”。
2019年5月,媒体记者团赶赴云南,再次对“时代楷模”“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进行集中采访报道。如何做出新意,成为摆在中国军网记者面前的课题。重返“死亡之地”老山雷场,穿上防护服,体验排雷兵日常工作的全过程……这次沉浸式采访最终带来的是一条长达8分钟的视频稿件,透过镜头,排雷兵经历的种种艰险与直面生死的英勇直观立体地呈现在网友眼前。八一建军节的选题年年都要推陈出新,2019年中国军网微信又走出了新路:独家推出图文稿《历史上那些特殊的“八一”纪念活动,你知道几个?》,从1930年红一军团纪念“八一”起义活动,到1950年在故宫纪念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再到1957年举行新中国第一个海上阅兵式等,对于这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权威军史报道,网友自然买账,大呼“涨姿势”。
二、叙事:见“人”见智,让报道充满烟火气儿
“人”是故事的灵魂,网络报道要想讲好故事就要把握好“人”的要素,要在故事情节中嵌入主人公,讲述要有人情味,而这些都与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息息相关。
在故事中见人。在“快餐式”阅读时代,是否能让人印象深刻,是报道好坏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网友天生喜欢直观形象化的东西,从新闻价值角度来讲,对于与人相关的信息则更易接收。当事件本身的新闻性减弱后,其中的人物仍会让人念念不忘。
八一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还推出了题为《那个“奇怪”的年轻人》的漫画图文稿。这个奇怪的年轻人饭量很大却吃不胖、不听父母话执意要当兵、过生日得“画蛋糕”、爱和家人撒谎、儿子都管他叫叔叔……共10个漫画场景的背后,是部队官兵的真人真事,点击每组漫画后的空白处即可查看—正在经历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武警新兵、大四时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参军的北大学生宋玺、西沙中建岛曾经缺少补给的官兵等等。平日里我们不惜笔墨宣传的那些刚毅果敢又可爱暖心的军人形象,在这篇网络报道的故事讲述中幻化成了那个“奇怪的年轻人”,再结合悬念设置与漫画式形象表达,传播效果不言而喻。
从人文视角出发。网络报道要展现人的社会价值,要有人情味,更要符合人性。故事中的人物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坐在“神坛”,要将其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的个体。那么,就要利用深挖出的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元素,着重叙述情感变化与矛盾冲突。
当然,我们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坚决不能违背人性。真实的描写更能打动人。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亲身的观察体会来做报道,呈现那些看似细小、生活化但却有价值的细节,让网友在其中自行体会我们想要传递的价值观。绝不是单单用眼泪唤起网友的同情,更不是让他们陪着我们流泪。
采编人员是关键。要想做到前两点,就离不开采编人员的前期采访与编辑制作工作。小故事大主题,小切口大视角,已经成为网友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这就要有充足的采编队伍,同时强化采编人员一线采访与编辑制作功力。
要获得真实情节,就要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因此新媒体采编人员更要迈开步子,深入一线采访调查,做忠实的观察记录者,并在报道中重现鲜活的场景。同时,也应建立强大的媒资库储存各种类型可供加工的原材料,以此为基础把新闻做“活”,确保最终的作品富于启发性与趣味性。在重大典型张富清的宣传报道中,中国军网记者把镜头对准老英雄的“战友们”—深藏箱底的军功章、用了几十年的搪瓷缸、辅助走路的支撑架,从老物件中掘取张老的功绩与质朴,《咦?张老的“战友”说话了》等三篇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图文稿在“军报记者”平台发布后反响强烈。
三、呈现:技术创新,使表现形式多元化
“走这段路必须很小心,如果掉到河里就可能被冲到国外去……”视频中说这话的是一名正在巡逻的边防战士,他站立处是海拔3560米的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的巡逻路。所谓的“路”,其实是怪石嶙峋的山涧,战士们只能拽附着藤条小心翼翼地攀爬。网友看后纷纷表示:一句听起来像是开玩笑的话却包含了无限艰辛,心疼,致敬!这段只有24秒的短视频由中国军网抖音号发布,写实甚至有些晃动的画面没有任何修饰,却胜过千言。
当下,短视频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标配,中国军网抖音号乘势而上,爆款不断。刷刷军事短视频,网友仿佛能触摸到枪膛的滚烫,闻到士兵身上的汗水味,体味到沙场的血脉偾张。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巡逻官兵笑唱边关餐风茹雪、志愿军烈士风雪中“凝固”的镜头、准军嫂泪洒千里寻夫路……讲述短小精悍视频故事的平台就这样成为网友日常生活的入口。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四全”媒体的概念逐渐清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网络新媒体的报道中,这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一性,使得直播、短视频、VR、H5等多媒体形式完全融合。这也为网络新媒体讲好故事提供了便捷。灵活运用合适的新技术,并通过融合叙事的模式来表达精彩的故事,可以使报道更加鲜活。当前,受众需求也愈发多元化,新闻媒体要想实现精准有效传播,也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形式。
在2018年“时代楷模”王继才的主题宣传报道中,中国军网技术团队登上今日之开山岛,运用360°全景摄影和高动态对比成像技术,推出《VR带你走一走王继才的巡岛路》,全景再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岛为家、以岛为国”守护了32载的海防前哨。卓拉哨所位于海拔4687米的陡峭山壁之上,是全军封山时间最长的驻防点之一,由于它与世隔绝,哨兵们的戍边故事一直鲜为人知。2019年4月,中国军网记者数次挺进尚在封山期的边关,探访这个神秘哨所。一分多钟的《航拍丨“挂在天上的哨所”—卓拉》视频稿件,看得人手心冒汗,揪心的同时也让网友真正体会了什么叫矗立在云端,什么叫奉献与牺牲。穿上军装穿越回各个历史时刻的街口,徜徉在各个漫画虚拟场景之中,一镜到底的呈现形式搭配富有历史感的音频,让网友在互动参与中清晰了解跨越近30年的涉军大事。2019年4月推出的H5《军眼看中国,我在转角遇见自己》,使中国军网的H5创作更进一步。
故事讲得好,自然就有人叫好。“恭喜军网团队创作编辑出这么有意义、艺术性强、有时代感的作品,对红军长征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感谢军网,把最动人的长征画面重新展现给大家,让我们永远记住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网友在看过中国军网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期间推出的沙画作品后的留言。2016年,在近1个月的时间,采编人员反复商讨主题,层层遴选作者,几经比对画面配乐,准备充分之后,连续推出3部宣传长征精神的沙画作品—《雄关漫道》《血色征程》《二万五千里的远行》。三部作品承上启下,将创意沙画形式与长征这一厚重的历史话题相结合,作品画面流畅、字幕考究、音乐精美,从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回顾呈现了红军长征全过程及众多感人瞬间。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及官方微博平台,爱奇艺、腾讯等主要视频网站,进行了转发推送,并在央视四套《中国舆论场》节目中播出,引起了网民与业界极大关注。该系列沙画还被中央网信办评为“网络理论传播创新作品”。
四、表达:微言大义,逐步走向个性化
网络新媒体使互动表达成为可能,随着国家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表达日趋个性化。“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网络报道讲故事其实就是说服、打动网友的过程,如何表达就显得至关重要。
拟好标题。好的新闻报道需要好的标题来提纲挈领,好的故事自然也要有吸睛的故事名。对于网络报道来说,标题直接关系到作品会不会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更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平淡的标题会让好策划石沉大海,而好标题则能让网友不由自主地点击查看,探个究竟。《痛心!“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两弹一星元勋仅余3人在世》《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高能预警!这是一条让人头皮发麻的微信……》《还在为垃圾分类“瑟瑟发抖”?水兵们早就习惯了》……这些标题或揭示干货信息,或设置悬念吸引注意,或兼具娱乐性,在同类报道中崭露头角。
有镜头感。如今的网友不喜欢长篇大论,因此故事要讲得短小精悍。这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有移动优先的意识,干净利落地直奔故事主题,在有效的传播时段通过言语和动作使故事生动传神,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故事产生镜头感,让网友与主人公惺惺相惜,继而更好地传递作品内涵。
保持克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所有的采编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但在采编人员这个身份之前,首先是一名受众,是一个对军事新闻感兴趣的普通网友,因此必须要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先找到那些感动自己的真实故事,并把其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作品才能带情,才能感动他人。当然,准确是我们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感动先行则是准确最大的敌人。所以,虽然自己是不断被感动的,但从真正进行内容生产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成为一名旁观者,要学会克制情感,不能有丝毫的感情带入,要做一个客观、平等的发布者。
互动参与。网络新媒体为网友提供了诉求表达出口,在互动参与中增强了存在感,同时网络报道也在与网友的来往中不断完善。作为“说书人”,网络新媒体将故事最大化地传播开来,引发网友的共鸣,并在进一步的互动中,强化其归属感。与此同时,网友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线上互动方式表达出自身对网络报道所讲故事的偏好与感想。互动数据统计量越高,说明传播效果越好。这为故事的后续选题、表达形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网络报道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去年的八一建军节,军报记者微博开设话题“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上线仅仅两周就获得了14.9亿的阅读量。普通网友参与讨论,话题主持人根据受众反馈实时把控报道内容,最终刷新了微博话题阅读量的纪录。
用户的深度卷入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今后,网络新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持续推出吸引网友参与的线上线下互动产品,进一步丰富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
诚然,网络报道对于如何讲好故事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存在泛娱乐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但网络新媒体仍要披荆斩棘、脚步铿锵,共同照亮发展前路,让网友在我们的讲述中了解中国军队,触摸这个强军时代。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总编室副主任、组长)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