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事科技新闻的人文化表达
摘 要:军事科技新闻的人文化表达是提高军事科技新闻质量、强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军事科技新闻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一个具体体现,更是增强军事科技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军事科技新闻采写实践需要把握的相关要诀,探讨军事科技新闻的人文化表达,兼谈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关键词:军事科技新闻;人文化表达;新时代强军故事
科技创新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科技事实、科技现象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报道。如果把科技创新视为一种创造性文化现象,那么,科技新闻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在科学知识普及、科技文化传承、创新成果推广、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科技创新与科技新闻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我国科技出版界知名专家周谊认为:“科技传播活动是与人类一同诞生的。”从社会功能上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主要提供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是价值中立的,对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并不产生方向性引领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自然)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是科技传播责无旁贷的功能,以“文”而“化”之,主要提供价值理性。因此,科技新闻必须注重人文化表达,把“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
军事科技新闻作为科技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化表达是提高军事科技新闻质量、强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军事科技新闻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一个具体体现,更是增强军事科技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军事科技新闻采写实践要把握的相关要诀,探讨军事科技新闻的人文化表达,兼谈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一、抓住科学性,把握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前提
科学性是构成军事科技新闻价值、引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性,军事科技新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军事科技新闻传播的是科学,人文化表达必须抓住科学性这个根本,把握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前提。
(一)瞄准科学“靶心”。受众关注军事科技新闻是奔着“科学”去的,采写军事科技新闻必须把科学的“靶向”立起来,把科学的“纲目”拎起来,无论是介绍科学发现、创新成果,还是报道军事科技事件、军事科技现象,都要把其中的科学原理、科学奥秘以及将产生的变革性影响讲清楚、道明白。如报道“磁浮交通”,人们最关心的是几十吨重的列车是怎样“悬浮”起来运行的,上下坡、拐弯和载重变化时如何稳定控制,没有摩擦如何刹车,它与传统轮轨列车相比有何优势,等等。只有将这些科学原理和盘托出,才能让人真正了解科学的神奇与创新的奇妙,既满足受众对科学奥秘的求知需求,又给人以创新思维启迪,从而达成传播科学知识与弘扬科学精神的双重效果。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在巧妙讲述新时代强军故事。
(二)秉持科学态度。在军事科技新闻中讲故事必须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对有关科学概念、科学原理、试验结论等的表述应当尊重科学,严谨求实,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运用数字数据、引述专家评说、表达创新意义应当准确无误,不能随意解读、任意发挥,或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要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一项成果从诞生到应用有一个过程,未来应用并不代表眼前现实,切不可将科学描绘成“科幻”,误导受众。
(三)严守科学作风。军事科技新闻的特点是“新”,蕴含着新发现、新知识和新技术,甚至是突破传统认知的颠覆性技术。这是军事科技新闻的一个好看点,也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一个好抓手。因此,采写军事科技新闻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要多向专家请教、学懂弄通,切忌自作聪明、不懂装懂。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谋求点击率而“抓其一点”大肆渲染,或是动辄用“世界级难题”“填补空白”“国际先进”之类的“浮夸”描述来舍本求末、随意拔高。涉及的军事科技问题如何表述要尊重专家意见,稿件必须经专家认可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提升科技素养。平时应重视科技知识积累,在采访前做足功课。2019年5月22日,某报刊登《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报道,与多年前的伪科学“水变油”如出一辙。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引以为戒。
二、坚持贴近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更具吸引力
作为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军事科学研究与军事科技创新大多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军事科技新闻要为普通民众架起一座了解科学、崇尚科学、学用科学的桥梁,必须始终坚持贴近性原则,在“与我相关”上做足文章,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更具吸引力。
(一)与受众“套近乎”。即讲清楚一项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同受众有什么关系,对生产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变革性影响,使其与受众搭上“电线”、攀上“亲戚”。如“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诞生了,每秒运算速度达到千万亿次、亿亿次。那么,速度快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能用它做什么?如果告诉他们速度快可以使天气预报更准、药物筛选周期更短,超级计算机可以“算天、算地、算人、算物”,就把“高、大、上”的军事科技成果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让受众了解到超级计算机离自己并不遥远,不仅倍感亲切,而且近距离感受到军事科技的力量,从而更加崇尚科学、敬重军事科技工作者。
(二)帮受众“解疑惑”。普通民众对科学原理、科技奥秘并不十分了解。军事科技新闻的人文化表达就是要给受众解开扣子、拉直问号。如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相关企业实施芯片禁售,许多人就弄不明白,一颗小小芯片怎么就卡住了一家企业的脖子,国内怎么就研发不出来?我们在《芯片研发究竟有多难?》一稿中,将芯片的原理、作用,设计、制造的难度,技术进步的速度,以及国内研究取得的进展一一道来,让受众理解了芯片研发难在哪里,从而既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又从我国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中增强了信心。
(三)跟受众“追热点”。军事科技热点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又往往是雾里看花、不明就里的困惑所在,军事科技新闻就在“追热点”中为受众带来科学的精神食粮。比如,2019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热播,票房记录不断刷新,民众对电影中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议论纷纷,特别是那1万2千台高达11000米的地球发动机,是怎样通过“烧石头”的方式喷射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进而推动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尽管这是一部科幻片,但“科幻”不是“玄幻”,更不是“梦幻”,同样蕴含着科学。通过采访专家,我们写出了《等流子体:物质存在的第4种形态》这一科普文章,在《解放军报》刊登后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力求通俗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流传得更广
明代学者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人始动人。”只有通俗易懂的话语,才能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军事科技新闻更是如此,必须站在受众的角度,力求把稿子写得通俗易懂,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流传得更广。
(一)科普化。把军事科技新闻里涉及的深奥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将“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阐释清楚。如“激光陀螺是一种不依赖外部导航信息就能实现导航、制导、定位、定向和姿态控制的核心器件,被誉为自主导航系统的‘CPU’”“静脉特征识别采用基于非可见光、非接触的温和成像技术,具有识别速度快、稳定可靠、安全清洁等优点”“光纤相干合成输出是通过相位控制等方法将多根光纤激光器‘捆绑’起来,实现‘步调一致’的高功率、高质量激光输出”,这样写就显得简洁明了。
(二)做类比。将深奥的科学问题比作人们熟悉的事物和常识。如将稀土比喻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将超级计算机比喻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介绍路由器说它相当于互联网络的枢纽和“交通警察”,等等。同样,对广大受众来说,维生素、发动机、交通警察都是日常所见,这样进行类比,就易于理解了。
(三)巧换算。报道军事科技新闻往往涉及许多数字、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普通民众不一定理解,这时,就要对其进行换算,帮助他们掌握其中蕴含的科学意义。比如,我国首台核心路由器的信息吞吐量达到每秒400亿比特以上。“比特”是计算机储存基本单位,“400亿比特”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秒传输25亿个汉字信息,也就是说,一万册每本25万字的图书,在核心路由器上一秒钟就能完成交换传输任务。”再比如,介绍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之快,“‘天河二号’运算 1 小时,相当于 13 亿中国人计算 1000 年。其存储总容量为12.4PB,相当于可存储 600 亿册每册 10 万字的图书”,这样一来,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象化了。
(四)引名言。以此为佐证强调重要性。如我们写数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产生的威力时,引用了马克思这句话:“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充分利用了数学之后,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介绍超精加工技术时,将诺贝尔奖得主罗勒的论断—“未来的技术将属于那些以纳米作为精度标准,并首先学习和使用它的国家”引入进来,既增加了军事科技新闻的权威性,更突出了军事科技创新重大突破的重要性。
四、挖掘故事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鲜活起来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科学大师钱学森也指出,科学本身比有些人的科学幻想高一千倍,原子世界、宇宙天体、分子结构、遗传信息,实在丰富得很。军事科技本身有严密的体系和严谨的专业表达,科学家大多看上去比较“高冷”,如果生搬硬套,或是“拿来主义”,就会陷入技术圈子里“跳不出来”,表述将枯燥乏味,如同嚼蜡。事实上,好故事并不难找,只要善于挖掘,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军事科技新闻有了故事就能鲜活起来,好读、耐看、吸引人。
(一)从军事科技发展史中探寻。军事科技发展并非一条直线,神秘中往往妙趣横生,严肃的科学大师同样风趣幽默,这中间隐含着许多生动故事。“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但他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经常与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一起弹钢琴,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用数学公式组成’”。我们用这个故事,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激光原本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它源于1917年爱因斯坦解释黑体辐射定律时提出的‘假设’,一经产生便照亮了整个人类”。介绍激光,这个故事可以佐证它的传奇与神秘。报道“天河”超级计算机,联想到“如果千年前算盘的发明者穿过‘时空隧道’,看到‘天河一号’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将计算技术的历史与现实较好地联接起来。
(二)从军事科技创新经历中总结。在军事科技创新的人与事中,往往隐藏着传奇。比如,我们曾经报道过一位专家在研究卫星太阳翼振动控制装置时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一天,他在拉二胡的时候,从调弦的张力与频率对应关系中,想到了太阳翼振动变化,受此启发,解决了太阳翼振动控制这一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于是,就有了一个“二胡与卫星太阳翼”的创新故事。与此类似的还有 “一个公式改变了一支部队的执勤模式”“逆向思维突破技术瓶颈”等。
(三)从军事科技专家身上挖掘。采写军事科技新闻特别是军事科技人物,常常为缺少故事而烦恼,甚至抱怨他们“不会讲故事”。其实,军事科技专家的成长经历和攻关实践中蕴藏着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只是本人往往并不在意,认为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这就要求采访者要善于引导,让他们说出故事,并从中选择和提炼出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让读者从中感受军事科技专家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追求,起到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作用。
五、突出知识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通过知识性凸显出来
当今时代,各类信息极大丰富,很多时候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新技术的赋能和加持,个体信息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大量UGC内容充斥在各类信息获取渠道之中。研究发现,UGC语境下的现实困境是知识信息所占的权重不升反降,具有效用和价值的知识传播行为相对较少。这对军事科技新闻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见,突出知识性,能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更加凸显出来。
(一)突出知识要点。知识要点是军事科技新闻知识性的有效载体和具体体现,在撰写过程中注意做好铺垫,先对内容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受众简要了解“是什么”,再从中进一步领会新知识、新技术,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民众军事科技素养的目的。
(二)补充背景资料。受限于版面和篇幅,几百字的新闻往往难以将一项军事科技成果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完全说明白,因此有必要在文末加个小资料、小链接,帮助受众进一步理解与认识新技术、新成果。比如,我们报道“核心路由器”时,在小资料中写道:“路由器通常被称为是互联网络的枢纽和‘交通警察’,其作用是为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寻找最佳路径并进行传送……”这样就使受众对“路由器”的作用一目了然。
(三)制作相应图表。制作一幅或数幅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图表用以凝炼或佐证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比纯文字的大段论述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图文并茂还显得直观生动。我们在报道诸如“合成生物学”“声学镊子”“结构色”等前沿科技时,都请相关专家筛选并提供图片,有时还针对稿件内容制作原理图片,如介绍“声学镊子”时,专门绘制了4张原理示意图,受众从图中就能简略知道“声学镊子”如何运用声波“搬动”微小物体,达到“用图说话”的目的。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