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创新实践探析

作者:■ 王泗江

摘 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走过了光辉历程,其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扮演多重角色。全媒体时代,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存在缺乏大航天摄影的总体性与系统性问题。本文从分析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入手,探讨全媒体时代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创新实践探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走过了光辉历程,其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扮演多重角色。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其摄影作品却没有像这项事业一样辉煌,登顶中国摄影界的“珠峰”,历届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榜单中也难觅其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一、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的重要意义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三步走”的战略布局。2016年12月18日,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载着两名航天员安全着陆,“三步走”发展战略已按计划实现了前两步,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重大航天摄影报道中,新闻摄影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扮演多重角色,功绩卓然。

(一)载人航天工程科学考证的重要依据。载人航天工程中的空间应用和空间实验室的工作状态都离不开影像传输和采集—为地面操作人员提供空间应用和实验的即时状态,地面科研人员才能科学地输入指令并后继开展应用程序。摄影机构进入太空也是对空间影像应用研究、太空探索和摄影自身在太空工作环境的科学考证。如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状态下互拍时,需要经受住月背零下190摄氏度超低温环境唤醒前夜的考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太空交会对接时从“神舟”看“天宫”,以及从“天宫”看“神舟”的互拍机构操作,都有摄影专业机构参与和摄影自身的科学试验与研究。

(二)载人航天工程珍贵史料的重要来源。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级、世界级的重大航天探索活动,重大载人航天发射、太空科学实验活动、空间站交会对接与返回等项目,可谓有亮点、有影响、有深度,更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国家级工程之一。其摄影工作者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全流程的“实证”采集者,是历次重大航天任务中珍贵图片档案资料的拍摄者。这就决定了载人航天工程科研影像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乃至世界载人航天工程珍贵史料的重要来源。

(三)讲好新时代中国航天故事、强军故事的重要手段。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宏伟工程之一,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和为之奋斗的跨世纪伟大工程。其摄影作品无疑是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千千万万个航天人时代风采和其家庭默默奉献的缩影。可以说,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作品是 “世界语”,是提高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讲好新时代中国航天故事、强军故事的重要手段。

二、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 “功绩卓然”,但正如前述,其摄影作品却没有像这项事业一样辉煌,登顶中国摄影界的“珠峰”。其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盛会式的结果性报道。如前所述,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国家级工程之一,每逢摄影的“黄金时刻”,新闻报道的“国家队”、科研单位的“专业队”、摄影群体的“发烧友”一拥而上,拍摄大量夺人眼球的作品,通过媒体展示给受众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场景,呈现的画面基本上是“一团火”式的华丽外表。这些重复的、似曾相识的、程式化的摄影,最后都走到了求证式、结果雷同的一个点上—任务圆满成功。其作品意蕴不足纪实有余,缺乏对航天人和航天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深度报道;宏大的场景,欢呼雀跃的场面,掩盖了千千万万个幕后航天人默默奉献和航天工作者家庭背后的感人故事,忽视了“万人一杆枪”“十年磨一剑”的航天事业特点以及对平凡岗位背后的人文关怀。

(二)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结构性的局部报道。载人航天工程在“三步走”战略布局中前两步陆续设置了八个大系统,每个大系统下面都有若干个分系统,可以说是系统相互交叉,结构彼此关联,隶属关系跨部门、跨行业,在任务的临时组织或指挥部的总体领导下,没有一个专门的摄影组织统揽全局。航天器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发射、测控和回收单位,隶属关系复杂,这些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部门之间都有一堵墙,摄影也毫不例外地被这些院墙和技术阻隔,拍摄与创作出的作品,结果是系统工程的条块式拍摄与局部报道。

(三)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的阶段性成果与断崖式拍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和为之奋斗的跨世纪伟大工程。从时间跨度上看也是几代摄影人接力与延续的工作,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组织能独立完成这一跨世纪、跨行业、跨部门的拍摄过程。工程任务上大部分都拍摄了“自家产品”和成功的那一瞬间,阶段式地记录了结果,而没有初创时期的延续性和工程实施过程的连接性。组织结构上没有“两弹一星”时期摄影的国家队和专业摄影机构,大量专业摄影记者,只是在载人航天任务发射时才到发射场,基本上只拍到了发射瞬间,实际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普通的航天器发射。这些无头无尾的“切片式”影像,无法承载和说清楚重大航天工程的系统性故事。

三、全媒体时代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的因应之策

全媒体时代,载人航天工程摄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它不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初创时期拍摄的封闭、宣传渠道的单一、群众参与度低。挑战更多来自载人航天工程总体的宣传机制、保密责任和摄影工作者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思想准备。

(一)成立国家级载人航天工程摄影组织和建立图片资料库。要充分认识载人航天摄影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它在国家影像资料库的历史地位,从总体入手打破系统间的局限性,成立载人航天工程摄影组织,建立载人航天摄影国家影像资料库,打造载人航天摄影大品牌。

载人航天工程摄影组织可由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牵头,在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的领导下,人员隶属于各大工程相关部门和相关媒体,平时由单位内部管理,在参加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和重大航天任务节点期间,听从载人航天工程摄影组织统一指挥领导,加强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与媒体平台间的互通互联。

载人航天工程影像资料库建立要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编目要求,明确各大系统任务职责和提供航天影像图片资料的义务,打造“航天影像媒资管理系统”,收集载人航天工程全息图片资料,也可以依托实体博物馆进行管理。如可以在航天系统或北京市辖区成立“国家航天博物馆”“太空体验馆”,既可以作为宣传中国航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能完善国家大航天影像志,做好航天影像档案资料迭代工作,从而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

(二)发挥专业摄影的引领作用,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载人航天工程新闻摄影在全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要找准契合点,在专业摄影与大众摄影之间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综合优势、技术优势和传播渠道优势,对群众摄影、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上裂变式传播的即时优势进行整合,把这些碎片化的断崖式报道和海量图片资料,统一上载到本系统的“影像大厨房”进行编目处理与加工整合,建立起本单位的小型“媒资管理系统”供媒体平台即时在线检索应用,真正使载人航天工程影像成系统、成序列、成规模、全方位地呈现给广大读者。如“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自2018年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创办以来,以中国军网、中国战略支援网等为渠道,立足军内外新媒体矩阵,进行创意策划,发挥航天人群体优势,积极探索“大航天、大融合、大传播”新模式,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平台,网聚粉丝608万,累计阅读播放量突破45.5亿次,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三)用摄影的本体语言讲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大故事。全媒体时代,亦是“图像时代”。这就要求航天摄影人在新闻摄影、科研摄影、会议摄影等摄影实践中,学会在摄影的本体上进行修炼,在完成重大载人航天任务和重大航天器发射“高大上”“红光亮”新闻摄影的同时,回归本心,充分利用摄影的本体语言去亲近航天、追寻航天、挖掘航天事业中“带露珠”“冒热气”的航天故事。要在题材的广度、作品的深度、摄影者个人意识等方面进一步开拓,把镜头对准事件的主体,对航天影像进行哲学化思考,以期形成中国航天独特的视觉文化。要站在拍出中国航天的风采、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高度,从航天摄影“关注现实”走向“关注心灵”,开拓中国航天摄影人个体的洞察力,不负时代使命,真正记录中国航天伟业,用镜头讴歌航天精神,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航天摄影作品。

(作者系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