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胖五”问天记: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复出纪实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芳、胡喆、周旋 发布:2019-12-30 10:15:2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这是在厂房吊装过程中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11月7日摄)。新华社发(屠海超 摄)

与时间赛跑,十余万人“磨一箭”

长征五号的浴火重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十余万人共同的“马拉松”。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细节决定任务成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曾直言,航天是一项“10000-1=0”的事业,“万人一杆枪”是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长征五号身后正是有一群航天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

——是他们,始终坚持“把问题留在地面,把完美带上星空”。

作为控制系统的“定海神针”——长征五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苏磊年纪轻轻,本应浓黑茂密的头发已变得稀疏。试验室里,各个环节他都状态清楚;测试判读,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数据;每一份经手的报告,他都无比认真。型号队伍里的人开玩笑说:“别人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苏磊是华发不再也操劳。”

——是他们,深爱火箭并把火箭看成生命的一部分,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

在厂房里,即使没有什么紧急的事,长征五号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李学锋也会围着火箭和仪器设备转。时而俯身看仪表,时而擦完检测工具又踮脚轻抚箭体。眼前的火箭,仿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总说:“一个型号只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生命周期,但我们的技术追求没有止境。”

——是他们,对国家的事“锱铢必较”,对家里的事总是“放放再说”。

“孩子一百天了,你还能不能回来?”“到底是我重要,还是火箭重要?”……发射平台操作手于玉光面对妻子的一次次“通牒”,总是一拖再拖。为确保厂房升降平台改造质量,于玉光驻厂监造持续4个月,爱人生产、孩子满月,他都不在。“我们干航天的,一条焊缝、一个钻孔都不能放过!”他坚定的回答终于换来了妻子的理解,孩子第106天时,他们一家人才第一次合上影……

1 2 3 4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