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渐次揭开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一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的作品,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与广州美院设计团队联系,要求对其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的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了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颇感压力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冰糖葫芦的创意出自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有些联系”。
在提交两份修改方案之后,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珍稀动物,熊猫的国际认同度很高,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的、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资料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虽然有了冰壳,但感觉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还是不够。
由于迟迟无法突破,大家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在煎熬中过日子,没少熬夜,也没少抱怨,可终于到交完稿等待消息的“安逸”时间中,又无比期待地想熬夜。用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所以,熬熬更健康。”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瓶颈期,但灵感也悄然而至。
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定位马上就很清晰了。
5月,北京冬奥组委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听取吉祥物修改方案、社会评议情况以及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情况汇报。会议研究确定了4组候选方案。
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有一种北方冬天的特点,也特别亲切,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马上去网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也过了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