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还是“拖欧”,这场“分手大戏”缘何跌宕起伏?
■国防科技大学战略研究小组 欧阳骞、徐骏
近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提出建议希望将英国脱欧延期至6月30日。2019年4月10日,欧盟二十七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峰会达成一致,同意英国脱欧“弹性”延期至10月31日。如今英国与欧盟上演的“分手大戏”深陷泥淖,局面进退两难。
英国脱欧状况频出,箭在弦上恐难发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2015年大选前为了吸引选票向英国民众承诺:“赢了大选我们就脱欧。”因为这句口号上台的他,却也因为这句承诺而黯然辞职。特蕾莎•梅从卡梅伦手中接过脱欧“接力棒”后,也承诺不负众望,要坚定推动脱欧,甚至不惜赌上政治生涯。但是,目前来看,脱欧议程的进展却屡屡受挫,甚至似乎脱离了控制。
归根结底,特蕾莎•梅并没能在脱欧问题上将英国人团结起来,达成一致。相反,这个问题导致的人心向背、乱成散沙,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政治权威。
一方面,因保守党“昏招”频出,致使大选后特蕾莎•梅领导下的政府执政地位不稳,给脱欧进程增添阻碍。在2017年大选之前,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为工党的两倍,自信过头的保守党人在竞选宣言中不仅建议要削减老人福利,还建议取消学校免费午餐,这自然引起了社会强烈不满。保守党议席也从大选前的330席缩减到了大选后的318席。而后特蕾莎•梅又急病乱投医,寻求赞成脱欧的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的支持,最终才凑够超过半数议席组阁。这就导致保守党政府若想脱欧,不仅要使出“浑身解数”与欧盟商谈,还得看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的脸色行事。
另一方面,由于脱欧事宜目的不明、沟通不畅,议会内部分歧大,也让脱欧进程一拖再拖。对于脱欧,英国议会下院至今争执不休的核心话题仍是390亿英镑的巨额“分手费”问题、欧盟的关税同盟去留问题、北爱尔兰与邻国爱尔兰边界的关卡设置问题。而保守党内部也是各怀心思,想硬脱欧的、想软脱欧的人都有。在今年的英国议会上,首相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在短短数月内就惨遭“三振出局”的挫败,其中就有34名保守党议员投了反对票。对于这个问题,前英国驻欧盟大使伊万•罗杰斯也曾私下对英国政府漫无目的脱欧的行为深表悲观,“这场拉锯战至少会持续十年。”
欧盟隔岸观火,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
此番英国脱欧,已经呈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架势,而欧盟也不得已作出“好走不送”的姿态。然而,英国内部出现的分裂与瘫痪的混乱局面却令脱欧期限一拖再拖。
欧盟本不希望英国脱欧。从经济方面来讲,英国是欧盟内部仅次于德法的第三大经济体,英国每年给欧盟的会费达80亿英镑左右。欧盟作为英国对外贸易的第一经济体,与英国做了十几年的贸易,涵盖教育、科技、劳动生产力等方方面面,各领域盘根错节、息息相关。一旦英国退出,欧盟能给净接受国的资金将减少六分之一,东欧和西欧国家必将会对起始于2021年的七年支出计划问题上再起争执。而英国生产的商品有28%销往国外,其中45%出口欧盟,对欧盟的出口也为英国提供了3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从权力格局来讲,英国的“脱欧”,不仅会打破欧盟英法德“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在与美国及英语系地区打交道时,欧盟也将失去一个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伙伴。在国际交往中,英国凭借其独特的外交手段、优越的军事力量,以及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欧盟成员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削减对俄天然气依赖度问题上,与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采取的软化态度相比,英国的强硬立场让它在巴尔干地区赢得了支持和友谊。欧盟首席脱欧谈判官巴尼耶就曾表示,英国脱欧是双输的局面,极易影响欧盟稳定。
“脱欧”前途未卜,英国未来发展引关注
根据英国启动的《里斯本条约》第50条规定,英国若是没有按时脱欧,延期的主动权将拿捏在欧盟手上。而要想延长最后期限也非易事,英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延期的原因,同时还要得到欧盟全部成员国的认可。
脱欧对英国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各欧盟成员国公民是享有很优厚的福利待遇的。脱欧将平添英国公民在欧盟成员国里旅游、工作、学习、生活的困难,这对极其注重福利的英国民众来说,要放弃这份优厚待遇恐非易事。其次,英国政府必须承担脱欧后GDP大幅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也会深深波及到普通英国民众。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将面临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将成为脱欧后英国议会又一大难题。第三,在失去欧盟政策支持后,英国发展所花费的成本和消耗的原材料也将成倍增加,这无疑会加重英国经济发展的负担。
对于上述种种,在2018年12月,欧洲法院也曾打出感情牌,表示英国若是单方面撤回脱欧请求,仍可作为欧盟成员国享有现有权利。
这场举世瞩目的“分手大戏”虽然情深苦长,但背后也有着双方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角力。英国若成功脱欧,欧盟“不可分割联盟”的神话将被打破,欧洲一体化进程会严重受挫,欧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也势必会削弱,全球化进程和多边合作更将面临严峻考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欧盟将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脱欧潮流威胁?国际社会又将如何应对可能发生新剧变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这都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