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为何发生在这个“最安全的国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龚鑫燚责任编辑:李景璇
2019-04-04 20:10

新西兰恐袭惊现,世界反恐形势任重道远

龚鑫燚

不久前,新西兰两座清真寺内的枪声再度震惊世界。新西兰,这个一度被外界标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竟也发生了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恐怖势力依旧强大,国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恐袭频发,恐怖组织气焰嚣张

目前,“老资格”恐怖组织越发壮大、大肆招兵买马,新生恐怖势力发展势头正猛、频频生事,恐怖组织已成为制约国际形势与地区安全的一大毒瘤。

在阿富汗,“阿塔”势力在“9.11事件”后愈演愈烈;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国”扩张势力威胁趋大;“乌伊运”“伊斯兰圣战联盟”、索马里“青年党”和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等恐怖组织也频挑事端。

刚刚过去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世界各地恐怖袭击不下十次。在这些恐怖袭击中,如日本东京汽车撞人、英国车站砍人事件、印度警车遭受袭击、哥伦比亚汽车炸弹袭击等,规模较小的造成了人心恐慌,规模较大的死伤上百人,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国插手,反恐形势更趋复杂

专家认为,目前全球反恐合作受到了美“反恐求霸权战略”的制约和干扰。“9.11事件”后,美国将恐怖主义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意图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打击恐怖主义。但是近年来世界反恐形势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世界恐怖主义越反越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在美国格外“关注”的中东地区,恐怖组织活动仍然十分猖獗。

为何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根源还在于美国反恐,“意在沛公”。这些年,美国把反恐当作实现自己地缘政治目标和国家利益的政策工具,其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打击恐怖主义。往往借反恐之名,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权力控制,导致国际反恐合作受到严重干扰。

以叙利亚为例。俄专家认为,叙利亚政府已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通过空袭叙利亚政府军控制的油田来对其进行打压,并且资助恐怖分子来从事反对叙利亚政府的行为。

这样看来,西方某些大国插手不但没能有力打击恐怖主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搅乱局势,成为反恐道路上的重大阻碍,也让国际反恐事业前景堪忧。

各自为战,国际反恐合作存在较多不足

国际社会早已达成共识,即恐怖主义是严重威胁人民生活的重大敌人,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打击恐怖主义。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国际反恐合作还存在较多不足。

以中东为例。现在以俄罗斯为主、美国为首、沙特领衔的三个反恐联盟仍在各自为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时有擦枪走火事件发生。同时,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国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合作成本,即主权让渡。比如,司法管辖权、领空和领土使用权等。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少国家都担心过多的主权让渡会导致外部势力过多干涉本国的内政,这往往也成为国际反恐合作难以持续深入的一大障碍。

在反恐合作问题上,如果各国之间不能达成有效共识、做到相互信任,那么即使签订再多的反恐合作条约也是枉然。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反恐合作,反恐事业才能得到深入推进。

威胁升级,科技已成“双刃剑”

当前,恐怖活动不断“花样翻新”。除了“独狼式”、“爆炸式”、“自杀式”等不同样式的恐怖袭击,一些恐怖组织头目正在尝试将最新科技成果用于恐怖活动,并将目光盯上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基地组织等一些恐怖组织中,已经拥有了为数众多的肩扛式导弹、炭疽杆菌等生化武器以及其他各种高科技装备,一些拥有高学历的恐怖分子甚至还熟练掌握了制造高级炸弹、机器人、无人机、微型炸弹乃至实施网络攻击的本领。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中短短的6个月之内,俄罗斯驻扎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麦米姆空军基地就经受了4起无人机发起的恐怖袭击。

同时,一些恐怖组织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恐怖主义宣传、募集资金、协调行动。如基地组织设计了一个依靠互联网电子邮件和电子布告栏的通讯网络,可使其成员不必冒着被抓获的危险而交换信息。在新西兰本次恐袭中,极端分子就是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将恐袭经过直接发布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民众中引起极大恐慌,以达到扰乱社会稳定的目的。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各国反恐部门更需用好高科技手段来应对挑战。一方面, 反恐部门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建立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有效联系。提前预测恐怖信息,及时共享恐怖主义信息,建立反恐数据联合数据库。另一方面,各国反恐机构还应加大高科技产品在打击恐怖主义中的使用和研发力度,真正发挥高科技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强大效能。

今天,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袭击仍然频发、恐怖分子气焰嚣张。如何彻底消灭恐怖主义这颗人类社会的毒瘤,保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安宁,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国际社会任重道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