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隶属于美国海军部,陆战队司令与陆、海、空军参谋长(军种参谋长为军种部长下属)同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陆战队司令在海军部长的授权、指导和控制下开展工作。
美国海军陆战队部队包括3个陆战师、3个陆战队飞机联队、3个战斗勤务支援大队等。陆战队部队临战根据作战任务进行力量编组,向联合作战司令提供陆战队远征部队、陆战队远征旅、陆战队远征中队和陆战队特别任务空地特遣部队等。
美国海军陆战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1774年,美洲大陆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决定13个殖民地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1775年1月10日,海军陆战队宣告成立并参加了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此后,海军陆战队参与了美国的每一场重要战役,尤以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和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而名声大振。
在“9·11”之后的反恐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多在执行和陆军一样的作战任务。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现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曾指挥美军陆战1师攻克伊拉克重镇费卢杰。这主要缘于反恐作战期间,美军没有面对强大对手的两栖作战需求。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和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军意识到海军陆战队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回归应对高强度对抗环境下的两栖作战本位,成为一支能执行远征作战任务的部队。
向后反恐时代转型
其实,在反恐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已经开始考虑后反恐战争时代的建设问题。2008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了《海军陆战队愿景与战略2025》,对未来发展进行设计。2014年9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陆战队顶层概念——21世纪远征部队》。这是一份指导美国海军陆战队建设向后反恐时代转型的纲领性文献。
该文件认为,未来挑战要求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组织架构、前沿态势、与海军的整合和濒海机动方面加大转型力度,回归两栖作战这一海军陆战队的核心任务,提升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该文件要求,将美国海军陆战队建设成为一支具有海军特征、能够实施高强度对抗环境下两栖作战的部队。
2016年9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签署《美国海军陆战队整体战略》,提出海军陆战队为应对未来挑战的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提升强大的一体化海军远征能力;二是提升与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三是研发有人/无人系统组合技术以“在所有作战领域实现最大效能”;四是提升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作战的能力;五是提升“由海向陆”及识别敌人信号、管控自身信号的能力;六是探索运用舰船及小型舰艇实施水面机动,以支持低强度的近海机动、分布式作战以及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进入作战。
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发布了《201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规划》《海军陆战队军力生成与管理5年计划》《海军陆战队能力开发计划》等。在上述战略、规划指导下,海军陆战队制定了《航空路线图》《地面作战路线图》《指挥与控制路线图》《后勤路线图》等具体实施计划,明确了海军陆战队装备发展和能力建设的重点、步骤和路径。
扩大作战力量编成
“9·11”以来长达17年的反恐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单位主要是营、团两级,战备训练也以此层级、规模进行。战斗编成主要体现为一个3艘两栖攻击舰组成的海军陆战队远征群为基本战术单位,这是一个由坦克、炮兵、指挥、通信、后勤和空中单位为一体的合成团,大致编配2200名士兵。以这样的合成团为任务单位进行投送,部署到中东地区遂行地区稳定作战是可以胜任的。
面对新的挑战,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认为应该将战备训练和作战单位从营、团级扩大为军、旅级。海军陆战队远征军是海军陆战队作战部队中最大规模的编组,根据《美国法典》,一个陆战队远征军由四大基本单元组成:指挥单元是陆战队远征军总部;地面作战单元编配一个陆战师;航空作战单元编配一个陆战队航空联队;后勤作战单元编配一个陆战队后勤大队。而海军陆战队远征旅主要用于实施地区稳定作战,应对危机或突发事件,实施强行进入作战。
为适应新的作战样式,海军陆战队力量构成增加了专业的信息作战部队。2017年7月,海军陆战队将陆战队远征部队总部大队改编组建为第一远征军信息作战大队,以加强海军陆战队在网络、电子战和情报方面的能力,提升海军陆战队对威胁环境、电磁频谱环境、网络空间环境的快速感知,提升海军陆战队的信息作战能力。
加强海军陆战队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更新装备,积极发展无人系统,实现有人/无人组合高效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副司令罗伯特·沃尔什中将表示,未来战争是多维战争,电子战、网络攻击和无人机将扮演重要角色。美国海军陆战队运用美国海军研究局开发的“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组建了包括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舰艇以及反水雷无人机的小型舰队投入两栖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试图通过无人系统和“无人机蜂群技术”,以“减缓敌人的机动速度”,降低对敌实施攻击行动的成本,有效控制战斗空间,提高己方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