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15年后,这场战争的后遗症远未消除,一些国家陷入持续战乱,一些国家局势难以稳定,恐怖主义祸害整个地区。同时,中东乱局还产生溢出效应,对南亚、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安全稳定构成威胁。
15年来,美国虽然在中东得以“乱中渔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不得不面对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诸多负面后果。
乱中渔利
在过去十几年中,美国在中东利用制造乱局、威逼利诱、渲染假想敌三大手段,大举介入中东事务。
首先,以反恐之名发动战争,引发中东乱局,趁势巩固和扩大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美国在所有海湾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一些中东国家建立永久军事基地或长期派驻军事人员,形成几乎覆盖整个中东的军事力量网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反恐”旗号在中东采取军事行动,扩大北约活动范围;此外,以打击“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为由,美国牵头部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组成多国联军,有意通过实战磨合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永久性军事合作机制,打造“中东版北约”。
其次,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等手段,制造地区矛盾,分化中东国家,试图充当地区事务仲裁者。
去年6月,沙特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突然与卡塔尔断交后,相关国家都“期待”美国发挥作用,解决这场危机。去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巴勒斯坦方面强烈谴责美国立场,却无法排除美国继续在巴以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显示出中东国家对美国肆意妄为的无奈。
第三,渲染伊朗崛起导致地区力量失衡,借“伊朗威胁”和教派冲突迫使中东部分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更加依靠美国。
一些相对富裕的中东国家为应对乱局,斥巨资从美国购买先进武器,向美国支付“保护费”,使美国从中东军火市场上捞到不少好处。
美国还借助对中东能源出口大国的牵制,影响能源供应,增强自身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中东持续动荡,也抬高了国际油价,让开采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竞争力,使美国迅速跻身国际重要产油国行列。
自尝苦果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在中东越来越不受欢迎,维持军事存在的成本居高不下,愈演愈烈的反美浪潮和沉重的军费开支包袱,侵蚀着美国在中东乱局中捞取的政治、经济“红利”。伊战爆发15周年之际,美国在中东进退两难。
一方面,中东战争推翻、破坏了部分地区国家政权,导致权力真空,“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乘势而起,美国发起的反恐战争陷入“越反越恐”的局面。
其次,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侵犯地区国家主权、破坏地区人民生活,引起中东民众强烈不满,也引起部分中东国家对美国政策的疑虑,甚至转而寻求其他大国介入中东事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和声望持续下跌。
再者,军事介入中东耗资巨大,令美国政府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与此同时,地区动乱也大幅提升中东多国军事和安全成本,影响美国盟友经济社会发展。长此以往,这些国家以高额军购换取美国保护的模式也将难以为继。
美国在中东破坏稳定、制造混乱然后乱中渔利的“三步走”做法,在时间上难以持久,在空间上也难以照搬到世界其他地区。美国制造的中东乱局令国际社会更加警惕。